猪价跌得一团糟!2023年,养猪人仍要煎熬?

如题所述

对于养猪人来说,2022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从这一年猪价的波动来看,可以总结为“先是喜出望外,后是悲从中来”。
2022年一直被看作是迎来猪周期拐点的一年,自4月份开始,一直低迷的猪价终于从低谷中走出来,然后经历了两轮大涨:
一轮是在6-7月份,这也被认为是猪周期的拐点,猪价快速涨至成本线以上,使得市场情绪大振。
第二轮是在9-10月份,受市场情绪影响,养殖户十分看好四季度及春节的猪价走势,因此压栏惜售、二次育肥也明显增加,使得市场阶段性供需紧张,猪价最高涨至28元/公斤的高点。
但是紧接着,到了11月份,猪价开始下跌,而12月份陡转直下,再度跌破成本线,一直到当前,距离春节仅有不到10天的时间了,猪价仍然在成本线以下晃荡。
有时候让人绝望的并不是低谷本身,而是终于熬出低谷后,满怀希望、踌躇满志时结果再次跌入低谷,可以说当前养猪人的心态就是这样的。
而相比之前的下跌,这次的跌势更加惨烈:
一是猪价旺季不旺,旺季难旺。
之前猪价下跌主要是产能高位,供明显大于求,于是价格走跌。
但当前生猪产能已经恢复正常保有量区间,但受疫情影响,消费迟迟不振。
不仅旺季不旺,甚至也很难旺起来。
这也意味着,调控中枢开始从供给端转移到了需求端,而需求端何时能恢复并不是供给端能调整得了的。
二是猪价下跌,饲料高位。
猪价从年度高点跌回低点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但是2022年饲料价格却是频频上涨。
虽然近日随着豆粕价格的回落,部分饲料企业也开始回调价格,但比起之前的涨幅来,仍然处于高位。
这意味着,单纯从价格来看,猪价重回低点,但是养殖户的压力却倍增了。
三是规模场的碾轧。
前一轮生猪产能的深度去化,用行业内的人的话说,不如说是中小散户的去化。
因为相比规模企业,中小户因为承压能力不强,抗价能力弱,尤其在猪价持续下跌、持续亏损的时候往往难以坚持,就会选择清栏退出。
而此次猪价旺季不旺、旺季难旺,其中也有规模场不断增量的因素。
在这样的局势下,即便接下来随着春运开启,返乡人潮增加,消费会有上涨,但在供强需弱的格局下,猪价也很难有太大的反弹。
然而养猪是一件长期的事,年过完了并不意味着养猪人的担忧过去了,而年后即将迎来传统的消费淡季,这使得养殖户更加担忧:2023年的猪价还能涨吗?
在新农观看来,猪市经过产能去化、产能回归以及2022年末的旺季不旺之后,到2023年会有3大变化:
一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小户继续承压。
头部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快速上升是2023年猪市的一大重点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截至去年11月,全国生猪上市企业存栏占比为25%,而母猪1万头以上占到14%,母猪1千至1万头的占14%,合起来约占到了53%。
而在2019年,母猪1000头以上的企业占比仅有20%,可见提升速度之快。
而2023年,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随着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度越来越高,对市场的控价力也越来越强,中小户的压力将进一步上升。
二是养殖成本难降。
除了猪价令人忧虑外,养殖成本更令人担忧。
而2023年来看,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及豆粕的供需依然偏紧,因此预计饲料价格回落有限,并且在产能的加持下,需求有一定支持。
这意味着,2023年养殖成本大幅走低的几率不高,再加上规模企业进一步扩张,养殖户压力仍然不小。
三是市场逐渐回归,猪价波动减弱。
虽然2023年消费有望全面回归,但是全面报复性的消费预期并不高,收入下滑是最主要的原因。
再加上供给小幅增长,因此猪价难有太大的波动涨幅。
不过,这仅是基于没有其他突发因素影响下的判断,而在其他影响因素中仍然需要警惕的是疫情感染率的变化,对猪价走势仍具威胁性。
对于养猪人来说,2023年仍然是不能放松的一年,操作层面应多以降本增效为主,不宜盲目增产压栏,2023年市场操作的空间并不大,下半年更是供需双增,压力仍存。
对于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一直有一种呼声,即希望让中小散户能有更多生存空间。
一方面,以前农村家家养猪,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养猪与农村、农户密不可分。
而从消费层面来说,很多消费者也都表示,大企业养出来的猪没有猪味,味同嚼蜡,不如小时候家里养的猪肉香。
这其实也不单纯是一种感觉和怀念,现在很多农村散养的土猪肉也十分受到市场欢迎,可见这是有一定市场的。
而另一方面,在各行业的发展中,几乎都有资本进入,而资本对于行业的干预也易引发了市场的非正常波动。
资本是逐利的,而生猪养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应当有所控制。
而从长远来看,生猪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中小户也不会消失殆尽,但是中小户需要生存空间。
一个行业的发展并不能一味偏倾哪一方,只有各自有市场、有空间、有利润,行业才能正常长远地发展下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