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医大师张志远,出身中医世家,专治各种疑难杂症

如题所述

第三届国医大师张志远个人经历如下所示:

张志远1920年出生于山东,第三届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在山东中医界,说起张志远那是无一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他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大家碰到什么解决不了问题,都会向张老请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若有疑,问志远”的局面。

张志远出身于中医世家,家庭有非常浓厚的中医底蕴,他的父亲、祖父都是当地的名医,先后从医几十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家家境较好,从6岁开始为他聘请了专门的家庭教师,教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为他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古文功底,为以后学习中医典籍打下了基础。

在读书之余,张志远经常跟随父亲出诊、采药、配药。在父亲的亲自指导下,张志远先读《医宗金鉴》,同时开始研习本草,广泛了解各种中药的性味、功效和配伍,同时学习中药材的炮制和加工。后来,就精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

其中《伤寒杂病论》达到了熟练背诵的程度,对于书中的大量经典处方,他也是烂熟于胸、倒背如流。从小的严格训练,让他受益终生。

20岁时,他正式开始独立出诊。由于功底扎实、父亲倾囊相授,间接增加了他的临床经验,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一般的病都是药到病除,慢慢在当地打开了局面,名气也越来越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中医研究班开班,经过当地推荐和层层选拔,他成为第一批学员。

36岁时,他迈进了院校教育的大门。在研究班,除了有名师教授,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学员们都是各地小有名气的中医,他在学习之余,还要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研究和整理,为筹建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做准备。后来,张志远留校任教,专门讲授《伤寒论》,正因为这些成长经历与积累的经验,让他成为山东省中医药高等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之一。

1959年,张志远到山东中医大学担任教授,并在附属医院担任主任医生直到98岁高龄去世。

张志远医术高明,很多疑难杂症经他诊治之后往往收到奇效。有一次,张志远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这位患者4年前开始,每次月经都淋漓不断,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但是几年下来,一直没有好转。患者严重贫血,身体消瘦,非常痛苦,而且严重影响工作。经人介绍,慕名找到张老请求诊治。张老接诊后,开了一张3味中药的处方,每副药仅40多元。

患者非常失望,认为张老浪得虚名。经家人劝说,勉强服药3天。结果让她非常惊喜,出血量明显减少。服药7天后,出血量基本止住。于是,立即找张老复诊,经过调理,1个月后完好如初。这样的例子,在张老的行医生涯中不胜枚举。在张老看来,稀疏平常。

张志远虽是中医出身,但并不排斥西医。他认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皆各有长短。作为一个医生,不应该有门户之见,而用取长补短。张老自学过西医,不仅掌握了西医的基本知识,而且能用其所长,灵活地将中医诊断与客观验检查结果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中医的疗效。

张老一生不仅精研医术,而且作为一个教授也留下了很多的中医专著。他一生留下的读书卡片有十万多张的,读书笔记多达两千多万字,手稿重达几百斤。张老经常说:“通过著书,将自己家族的经验和自己的思考形成系统的知识,然后传播出去,这也是对中医事业的一种推动,是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也可以更好地为人类健康造福。

他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先后编撰出版10多部中医专著,主要代表作有《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医林人物评传》《张志远医论探骊》等书,特别是《张志远医论探骊》是他穷四十年之心血所著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是不可多得的中医专著。

同时,《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是张志远先生为了传承经验,而将他长期临床实践中所用到的方药及临证心法,以医话的形式,系统地进行了整理,可以说这本书是张老先生70年临床的心血结晶,极为珍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