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之月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实现企业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需要构成一个可控制的管理系统。它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对象(生产和服务过程);二是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和管理机构;三是联系两者的信息系统。

第一章
管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企业、企业管理
管理概述: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产生的原因: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人所拥有的资源(时间、资金、信息、技术等)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1、 管理的二重性的主要内容?
管理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是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劳动过程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是生产力,其自然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它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
2、 管理有哪些职能?
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3、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劳资双方的一次完全的革命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4、 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
提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提出十四项管理原则
5、 韦伯的三种权力类型?
(1)传统型权利,建立在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之上;
(2)个人魅力型权利,建立在对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具有神赋天授品质的人的个人崇拜基础之上的权利;
(3)法理型权利,是一种对由法律确定职位或地位的权利的服从。
6、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1)员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领导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上。
7、 企业存在的主要目的?
盈利、社会责任、员工的发展
8、 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
1)合理组织生产力;2)维护并不断改善社会生产关系。
9、 未来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创新管理、柔性管理、权变管理、情感管理、专业管理、“三个中心”、“两个方向”:开放、合作
第二章
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幅度、管理层级、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集权、分权、组织变革
企业组织结构:组织内部各个有机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亦可称为组织的各要素相互联结的框架 。
1、 企业的法律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个体企业: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合二为一;盈亏由个人完全承担;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
属自然人企业。
合伙制企业:合伙人分享企业所得,并对营业亏损共同承担责任;合伙人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属自然人企业。
合作制企业:外部人员不能持股;企业产权分属于企业职工和合作社社员所有;按劳分配与按股本金分配相结合;劳动者与所有者相结合。
公司制企业:公司是法人;以法人财产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属法人企业。
2、 直线制的优缺点?
优点:结构简单,权责明确、命令统一
缺点:对领导的技能要求高,领导容易陷入企业事务性工作之中,不能集中精力解决企业的重大问题。适应对象: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
3、 直线——职能制的优缺点?
优点:既保证命令统一,又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
缺点:办事效率低,加重上级领导的工作负担。
适应对象:中型企业
4、 事业部制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公司高管层专心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决策;充分调动各事业部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公司培养人才。
缺点:职能机构重叠,管理成本加大;本位主义严重,整体性不强,内部沟通与交流不畅。
适应对象:内部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多元化经营企业
5、 模拟分权制的优缺点?
优点:调动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解决企业过大难以管理的问题。
缺点:目标难以确定,考核困难;信息沟通、决策制定存在缺陷。
适用范围:大型化学工业、原材料工业等企业和银行、医药等服务行业。
6、 矩阵制的优缺点?
优点:上下左右、集权分权实现有效结合,有利于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集中各部门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避免各部门的重复劳动,加强组织的整体性;可随项目的开始和结束而组成或撤销项目组,增加了组织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缺点:组织复杂,双向领导,需要项目负责人与原部门负责人密切配合。
第三章
战略、战略管理、总体战略、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决策
企业战略: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又是制定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解决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可以分为公司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三个层次
常见的公司战略有:稳定发展战略,发展战略,防御战略
经营决策:为了实现预定的决策目标,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战略的特点?战略管理的主要过程?
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竞争性、风险性
2、各种战略的优缺点?
战略分析的主要内容?Swot分析法的运用?
战略制定这项工作是一项分析推动型工作。它的完成不能仅靠管理者的个人观点、良好的直觉和创造性思维。对企业要制定和实施战略所作的判断必须直接来自于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形势的实事求是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因素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因素:宏观环境分析,竞争环境及整体行业吸引力,企业的市场机会及外部威胁
内部因素:企业的资源优势、能力及竞争能力,管理者的个人抱负、商业哲学和伦理信条
共有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 SWOT分析: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从而找出两者最佳可行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
 其中:
S-Strengths(优势) W-Weaknesses(劣势)
O-Opportunity(机会) T-Threats(威胁)
3、战略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BCG矩阵的运用?
企业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企业过去战略的影响,企业中的权力关系的影响,中层管理人员和职能人员的影响
4、决策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提出问题,确定决策目标,探索拟定可行方案,方案的评价与对比,选择合理方案,执行决策计划、组织,检查跟踪
5、要求能够根据环境分析选择企业战略。
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关键是确定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主要特征包括:能够为用户带来巨大的价值,能够支撑多种核心产品,竞争者难以复制或模仿
 外部因素:宏观环境分析,竞争环境及整体行业吸引力,企业的市场机会及外部威胁
 内部因素:企业的资源优势、能力及竞争能力,管理者的个人抱负、商业哲学和伦理信条,共有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竞争对手分析,产业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
第四章
市场、市场营销、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管理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
1.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 市场细分的标准有哪些?从哪些方面进行市场细分的评估?
要做到分片集合化。细分后的子市场要有足够的购买潜力。细分后的子市场要有可接近性。
市场细分要有可衡量性。市场细分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① 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
② 细分市场的吸引力。
③ 企业本身的目标和资源。
 选择目标市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企业的实力。 产品的自然属性。市场差异性的大小。产品所处的经济生命周期的阶段。竞争对手状况。
 目标市场有哪些策略?
无差异市场策略,差异性市场策略集中性市场策略
 整体产品概念及其基本意义?
它体现了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建立完整的产品概念,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
明确产品与企业营销策略之间的关系 ,指出产品的特征,拓宽发展新产品的领域
 影响产品的定价因素有哪些?
企业定价目标,市场需求及变化 ,市场竞争状况 ,政府的干预程度 ,商品的特点
企业状况
 影响企业分销渠道设计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产品条件 ,市场条件, 企业自身条件 ,企业的产品组合,市场营销组合
第五章
企业资金循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思考题: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各披露哪些信息?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
 财务活动: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的运动构成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方面, 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
二、企业的资金运动及资金筹措
 企业资金循环
1、概念:企业资金在经营过程中从货币资金开始, 经过若干阶段, 依次转化其形态, 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称作资金循环。
2、内容:资金筹集;资金投放使用;资金耗费;收入取得和分配
二、企业的资金运动及资金筹措
3、财务关系:企业的资金循环运动中必然与有关方面发生经济关系。
包括: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
三、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 基本概念
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在将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
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 企业的资产价值总量等于企业的负债额和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额的总和 。
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特定日期〔如年末、季末、月末〕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该表由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部分组成, 是静态反映企业某一时刻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
 其结构原理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四、流动资产管理
 流动资产: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者越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是企业资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 现金:企业可以立即作为支付手段的资产, 在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中, 现金流动性最大。
• 有价证券
• 应收帐款:企业因赊销商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
• 存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资, 包括各种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
五、固定资产管理
 概念:使用期限超过一年, 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
 管理内容:固定资产分类,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修理,资产负债表
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 综合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及资产的分布与结构
 反映企业资金来源构成, 了解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利的结构, 掌握企业的偿债能力
 预测企业的财务趋势
第二节 企业财务流程
一、损益表
 概念: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大财务报表, 由企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构成, 是动态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会计报表。
 其主要原理:利润=收入-支出
损益表作用
 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为预测企业赢利能力提供重要依据。为企业管理人员决定未来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二、现金流量表
 概念: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收入和支出一种会计报表
 作用: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支付能力,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三、企业财务流量与存量关系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会计报表基本上可以完整地反映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的整个财务流程, 显示了企业经营活动中动态的和静态的关联活动及其结果。
具体讲:
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时点处财务静态存量的报表。
 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动态流量的报表。
四、财务报表分析
 财务分析: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
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 偿债能力分析(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
 经营能力分析(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 盈利能力分析(如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等)
 财务分析的意义: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财务目标的重要手段,管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
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特别分析法
第六章
名词解释: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员工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人力资源的概念
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能进行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们的总称。
2、人力资源的特征:能动性,两重性,高增值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与内容
 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激励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作用
1、获取:解决人力资源的从无到有问题2、整合:解决人力资源的从外到内问题3、保持与激励:解决人力资源行为积极性问题4、控制与调整:解决行为方向问题5、开发:解决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四: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或内容: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与设计。员工招聘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 人力资源规划,也叫人力资源计划。
 所谓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主要工作是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
 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以组织的总体发展战略为基础。
 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以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为依据。
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确保组织在需要的时间获得所需数目且具备相应技能的员工。
 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内容非常丰富。
第三节 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
一、 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又叫职务分析,就是对组织中某项工作的内容和职务规范进行描述和研究的过程。
 工作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工作方面的:分析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所规定的责任,以及工作条件和环境说明;
关于员工方面的:对从事该项工作的员工的素质、技术水平、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自主权程度等说明。
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 工作说明书包括两个部分:工作说明和工作规范
二、岗位评价
 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客观衡量标准,对岗位的工作任务、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评比与估价。
 中心是“事”而非人。是对企业各类岗位相对价值进行衡量的过程。可作为员工薪酬发放&工作设计的依据。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
 员工选拔的方法
 员工招聘的渠道与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组织内部渠道与方法和组织外部渠道与方法。
 内部招聘渠道与方法主要有5种,即内部提升、工作调换、工作轮换、转岗培训、反聘或重新聘用。
 外部招聘渠道与方法主要有7种,即刊登招聘广告、招聘会、校园招聘、就业代理机构、猎头公司、推荐、网上招聘等。
员工招聘的原则:因事择人;公开;平等竞争;用人所长;;员工选拔的方法
二、绩效考核
1、绩效与绩效考核
 绩效是与组织战略目标相关的员工工作结果与表现。员工绩效取决于他们对组织的贡献(包括产出的数量、产出的质量、产出的及时性、财务绩效、行为表现等 )
 绩效考核:是企业根据员工的职务说明,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包括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进行考察和评估。
2、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
 原则——科学客观;公正公开;差别原则 ;反馈原则
 常用方法—— 相互比较法; 量表评定法
 薪酬是企业因使用员工的劳动而付给员工的钱或实物。
影响薪酬的因素:外在因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与竞争状况:国家干预:当地的生活水平——消费品物价指数:集体谈判
 内在因素:组织的薪酬政策(领先、跟踪、落后策略),工作价值,员工的相对价值,组织的支付能力
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1.战略导向原则2.经济性原则3.体现员工价值原则4.激励作用原5.相对公平(内部一致性)原则6.外部竞争性原则
基本工资制度:计时工资制度;计件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度;技能工资制度;业绩工资制度;契约工资(谈判工资)制度
四、员工培训与开发
员工培训的内容:思想教育,制度培训,知识培训,技能培训,态度培训
5.职业生涯及管理
 职业生涯一个人一生中从事职业的全部历程
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第七章
 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
1.2 生产管理的概念:生产管理是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过程的管理
1.3 生产管理的内容
 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生产运作设施的定点选择、生产运作设施布置、服务交付系统设计和工作设计
 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包括生产的计划、组织、控制
 生产系统的维护与改进——包括设备维护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优化改进
2、生产过程: 从原材料投入到成品出产的全过程,通常包括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等待存储过程和自然过程。(其中工艺过程是生产过程最基本的部分。)
2.2 生产过程的构成
 2.2.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产品在投入生产前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例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和制造、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劳动组织、设备布局、新产品鉴定等工作
2.2.2 基本生产过程:直接为完成企业的基本产品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它代表企业的基本特征和专业方向。例如纺织企业的纺纱、织布;机械制造企业的锻造、加工装配等工作
2.2.3 辅助生产过程:为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从事的各种辅助性活动。例如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动力生产、工具制造、设备维修等工作
2.2.4 生产服务过程:为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从事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如原材料、半成品和工具的保管、供应、运输、试验与理化检验,以及包装发运等工作
2.2.5 附属生产过程:企业根据本身条件和市场需要生产某些非企业专业方向产品的过程。例如机械厂利用一些边角余料制造小五金制品等工作
2.3 组织生产过程的原则
(1)工艺专业化原则:按照工艺特点设置生产单位。
是将完成相同工艺的设备和工人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里,对多种不同的零件进行相同工艺的加工。如锻造厂、铸造厂、热处理车间、车工工段、磨床组等。
(2) 对象专业化原则:以产品(零件或部件)为对象来设置生产单位。
是将生产某种产品(零部件)所需的不同类型的设备、工装和工人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里,以完成该种产品(零部件)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
如发动机厂、连杆车间、变速箱车间、水泵工段等。
2.4 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
(1)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2) 生产过程的平行性(3) 生产过程的比例性(4) 生产过程的均衡性(5) 生产过程的柔性(6) 生产过程的准时性
3、 生产类型:生产类型是按一定的标志划分的生产类别,它是影响生产过程组织的重要因素。
按照生产的连续程度可划分为——连续型生产:是指连续的产品生产,其工艺流程往往表现为用化学的而不是物理的方法,如生化制品的生产;离散型生产:是单个项目的生产,输入生产过程的各个要素是间断性投入的,如家电产品的生产
按照按产品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及同一品种的产量大小和重复程度来衡量
 大量生产:品种单一,产量大,生产重复程度高。
 单件生产:品种繁多,每一品种生产数量甚少,生产的重复程度低。
 成批生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品种不单一,每种都有一定的重度。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大批、中批、小批
第二节 质量管理
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的概念
 ISO9000-2000定义: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一)产品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20世纪40)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今)
(一)产品质量检验阶段
 主要特点: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对已完成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
 中心内容:通过事后把关性质的质量检查,对已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筛选,把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分开,保证不使不合格品出厂或转到下道工序。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特征: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主要特点:在指导思想上,由事后把关变为事前预防;在管理方法上,广泛深入地应用了统计的思考方法和统计的检查方法。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 TQC)阶段: TQC的出现,是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 1961年,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费根堡姆提出 。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全面质量的管理: 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管理;全社会推动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原则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二)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三) 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带来收益。
(四) 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六)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PDCA是什么?关键是什么?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循环的关键在于A阶段。
1、物流的概念
 物流概念的演变——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孕育阶段。二个提法:
 一是美国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 B. Baker)于1905年提出的叫做Logistics(后勤)的物流概念。他是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
 二是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 W. Shaw)于1915年提出的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实体分配)的物流概念。他是从市场分销的角度提出的。
™ 第二个阶段: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
 是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 的概念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 第三个阶段:现代物流学(Logistics)
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企业内部的集成化物流
 九十年代供应链理论。
2、物流的分类
按作用分类: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
按空间分类:区域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
按系统性质分类: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的构成: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废弃物流
 基本要点
 实体概念物流是物品物质实体的流动
 流向确定物流是物品由供应地流向接受地的流动
 功能描述物流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活动
 价值创造物流包括空间位置的移动(空间价值)、时间位置的移动(时间价值)以及形状性 质的变动(加工价值)
4、物流领域若干重要观点
第三方物流
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与货物有关的发货人和收货人之外的专业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
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7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之月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实现企业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需要构成一个可控制的管理系统。它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对象(生产和服务过程);二是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和管理机构;三是联系两者的信息系统。

参考资料:楼主自己答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