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三个: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其中,前两个都与曹操有关: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赤壁之战,东吴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三足鼎立处见雏形。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统10万步兵、1万骑兵,占据黎阳,进攻延津,并派大将颜良等围攻白马,以掩护其主力渡河南进。四月,曹操采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率军赴延津渡口,佯示北渡,诱使袁绍分兵西向,趁机抄袭白马,击斩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迁移当地民众,沿河西退。袁绍令主力渡河,亲率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击曹军。曹操令部队抛弃物资,诱使袁军争相拾取,趁其混乱,以600余骑兵出击,斩文丑。同时,令于禁等率步骑5000,自延津奔袭汲与获嘉,焚毁袁军30余屯,俘将20多人,歼敌数千。于禁趁势击破原武袁军营地。曹操鉴于敌众之势,主动回军官渡,欲再择战机。
八月,袁绍拒绝谋士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统大军自阳武推进至官渡,依托沙堆,东西屯营数十里。曹军接战失利,被迫收兵,深沟高垒,继续坚守拒敌。袁军垒土山、架高橹,猛射曹营,曹军将士皆蒙盾而行。曹操令赶制霹雳车,发石摧毁其橹楼。袁军又掘地道,曹军深挖长沟以拒之。两军对峙期间,曹操令部将曹仁率兵南下汝南,击败骚扰曹军后方的刘备,继而大破欲断曹军补给线的韩荀部于鸡洛山,又得司隶校尉钟繇自关中送来的战马2000多匹,曹军士气和战斗力得以巩固和增强。袁绍固执已见,一再拒绝分兵袭许的建议,必欲从正面歼灭曹军。
此时,曹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亦欲退守许。谋臣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已至关键时刻,若退必为袁军所乘,袁军情势必将有变,切不可失去出奇制胜的良机。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并派部将徐晃率部击故市,截烧袁军数干车粮草,加紧准备决战。
十月,袁绍又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沮授建议增派将军蒋奇守护乌巢侧翼,以防曹军袭击,袁绍不许。谋士许攸、将军张郃又建议袭许,仍遭拒绝。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留曹洪、荀攸等守官渡,亲率步骑5000,打着袁军旗帜,携带柴草,连夜潜行,迅速赶到乌巢,立即围屯,纵火围攻,袁军一片惊乱。拂晓,淳于琼见曹兵不多,率部反扑。曹操挥军猛攻,迫其退缩营屯。此时,袁绍救援的骑兵已经逼近,曹操拒不分兵阻援,坚持集中兵力,一鼓作气,大破乌巢守军,继败援军,焚尽袁军粮秣,乘胜还师官渡。
袁绍获悉乌巢被袭,不纳张郃派重兵往援的建议,却强令张郃、高览等以主力攻官渡曹军大营,不克。至乌巢大败,袁绍军心震恐,激起内讧。张郃、高览见大势已去,焚毁战具,率部投降曹操。曹操乘势发起进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主刘琮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 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 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仅数十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曹操变得轻敌自大,试图乘胜占领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吴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 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但曹操没有采纳。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共同命运,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刘备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2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就像一支飞到尽头的箭镞,连一层薄薄的绸子也无力穿透。况且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 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 对他的这番精辟分析深表赞同。 可是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着反对抵抗、主张投降的势力。
  长史张昭等人为曹军的声势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又挟新定荆州之胜,势不可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吴难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张昭 是东吴的重臣,颇具影响,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孙权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鲁肃劝孙权召回东吴军事主帅周瑜商讨对策。
  周谕奉召从鄱阳赶回柴桑,他同样主张坚决抗御曹操。他以为: 曹操虽已统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的割据,对曹操侧后是潜在 的重大威胁。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而同吴军进行水上较量,这是舍长就短。加上时值初冬,马乏饲料,北方部队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 兵之大忌,曹操贸然东下,失败不可避免。紧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兵力: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长江的风浪把他们颠簸得口吐 黄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 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降的时间。曹操中计,欣然容允。届时,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船)、 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 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航速很快, 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延颈观 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1公里地处,遂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直冲曹军战船。而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 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势穷力蹩,被 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 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得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 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 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孙权、刘备方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势力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 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鼎立的形势就此初见雏型。

彝陵之战则是公元222年东吴大将陆逊在彝陵采用火攻,打败前来征伐东吴的刘备。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当时东吴参战的的军队人数不比刘备所带军马少,所以不能算以少胜多。但这与楼主只说曹操的限制无关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18
官渡之战 序幕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1]
前期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

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1]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

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尔还,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死于乱军,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1]
转机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依谋士刘晔之计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彧给予曹操方面决心,使得曹操得以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奇袭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

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遂溃。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
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第2个回答  2011-07-18
共3个
1,官渡之战,发生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战役双方:曹操,袁绍。战斗地点:官渡。战斗原因:争夺中原地区霸权。战斗结果:曹操胜利。兵力对比:袁绍方约110000人;曹操方30000至40000人。
2,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战斗双方:曹操,孙权刘备联军。战斗地点:赤壁。战斗原因:曹操接受刘琮投降后,占据荆州,欲进一步统一扬州南部的吴越地区,逼迫孙权投降,孙权最后支持主战派,与曹操开战。战斗结果:孙刘联军获胜。兵力对比:曹操方虽然《三国演义》上描述为80万,但据估计应该是20万左右;孙刘联军方虽然《三国演义》上描述为30000人,但据估计绝对不会少于50000,当然,也不会太多。
3,夷陵之战(又名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发生于魏黄初二年至黄初三年,蜀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至公元222年,注:此时孙权向魏称臣使用魏国年号)。战斗双方:刘备,孙权。战斗地点:夷陵。战斗原因: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操作战之际,采纳吕蒙建议,偷袭关羽后方,将刘备所占据的荆州划入自己治下。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后,为了自己的帝业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攻打吴国。兵力对比:刘备方100000人,孙权方50000人。(注:此人数是战役总人数。陆逊采取集中兵力攻击刘备主营,兵力对比为刘备方40000人,孙权方50000人。)
PS:我对这个问题挺关注的,刚才看到有人提起合肥之战。这里也为你详细介绍一下吧。合肥之战共有五次,其中最出名的是第二次战役,又称逍遥津之战。发生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战斗双方:孙权,曹操(注:曹操并未实际参战。曹操军为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共同提领。而并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张辽为主,李典、乐进为副。)地点合肥(注:实际交战地点为合肥城外的逍遥津,今合肥市仍有逍遥津公园。)战斗原因:曹操与刘备在汉中郡僵持不下,曹操的主要兵力集中在汉中。孙权为了进一步攻取中原,趁曹操无暇西顾,率军攻打重镇合肥。兵力对比:孙权方100000人,曹操方7000人左右。战斗结果:张辽率800人大破孙权,孙权险些被俘,张辽因此威震逍遥津,东吴小儿闻张辽之命夜不敢啼。战斗过程:曹操征讨张鲁之前,曾命护军薛悌送函到合淝,写到“贼至乃发(贼到时才打开)”孙权因与刘备平分荆州,重新结盟。又见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僵持不下,在建安二十年八月率十万人北至陆口,出征合淝。张辽等人打开曹操的信函上书“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张辽和李典连夜招募勇士,共得八百敢死之士。张辽杀牛犒赏这八百人,并在第二天天亮时率先冲锋陷阵。张辽斩孙权军将二人,兵士数十人,大呼自己姓名冲到孙权大旗所在地。孙权军的潘璋斩杀两名逃兵之后,孙权军才回头再战。孙权因此只好登上山顶,用长戟自守。张辽叱孙权下战,孙权不敢动,看见张辽率军甚少,便令军士将张辽军团团围住。张辽突击冲出,包围被打开缺口,张辽麾下的数十人得以逃出,其余军士呼唤道:“将军弃我乎!”张辽转身再次冲进包围,并且再次冲出包围(赵云能七进七出长坂坡有曹操爱才不肯放箭,不肯派遣大将。而且赵云救的是个婴儿藏在胸前盔甲内即可。而张辽两进两出,孙权是不会手下留情的,而且张辽带出的是几百个大人)。孙权军因此望风披靡,无人能挡住张辽。战斗从日出打到中午,孙权军士气尽丧,撤军整备。张辽则率军回城。孙权围合淝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千多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后。至逍遥津北,张辽观察到孙军撤退,乘机率军追击,孙军顿时混乱,孙权被围。甘宁严厉的要吹响大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近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凌统救出孙权,便回头再战。但撤退路上的桥已被敌军所毁,丈余无板,当时孙权近监谷利在马后,叫孙权抓着马鞍、松开缰绳,谷利在后面加鞭,以助马势,孙权顺利跃马过河,与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备的贺齐会合,孙权才成功逃脱。而凌统则与甘宁等继续阻挡敌军,左右人马已死,自己也身受创伤,杀死数十人,知道孙权已安全,才披甲潜行逃走。至此,第二次合肥之战宣告结束。
第3个回答  2011-07-18
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袁绍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惊,仓皇后撤。这时候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第4个回答  2011-07-18
有人说的很详细,
【官渡之战】为一重要战役,曹操打败袁绍后巩固了自己的根基
【赤壁之战】为一天下大势战役,曹操的失败为后来三国天下奠定基础,否则曹操胜利,天下尽归曹姓
【夷陵之战】以刘备大军的失败告终,蜀军开始走下坡路,曹式敌人消灭,待后来司马昭之后统一天下
小战役就是【合肥之战】张辽以800人对抗吴军10万大军,张辽以单骑奇袭吴军导致吴军军心涣散,张辽仅以几百人的伤亡大破吴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