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莱州府时期的 东崔家庄村(不知道哪个乡镇的了)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如题所述

莱州市驿道镇有个东崔家
清康熙五十九年,崔姓由崔家(今三山岛街道崔家)迁此立村,以其方位更名东崔家。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8
山东莱州府潍县崔家庄《潍县志稿》载:崔氏一族,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潍县大圩河崔家庄。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于河镇崔家村 ;另有莱州市驿道镇东崔家庄,驿道镇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 莱州、招远、莱西三市交界处,是莱州市东部中心镇,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9.5万亩,山岚面积9万亩,辖85个行政村,近6万人,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正在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于河镇崔家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南距309国道0.5公里,北距济清高速公路2.5公里。崔家村有耕地面积113公顷,387户,人口1394人。
  崔家村也被当地人称作崔家庄。明洪武初年,山西洪洞县崔氏三兄弟迁居至潍县城西大于河(旧称大圩河)西畔,并以姓氏命名为崔家庄。
  崔家小磨香油。传说当时崔氏老二聪慧手巧。他用小石磨将炒好的芝麻磨成糊状,再将芝麻糊放入大陶盆中,倒入适量开水,用木杠在盆中搅拌。待盆里漂出了一层油脂,散发出香味,又把木杠放下,将陶盆放在木杠上来回晃动,油层不断加厚。然后用木勺把油舀出,盛进容器挑到集市上去卖。后崔老二不断改进工艺,小磨磨制的芝麻油香味浓郁,渐渐传入皇宫,被皇帝命名为“香油”。又因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制的,人们又称其为“小磨香油”。后来,人们给崔老二起了一个绰号叫“崔香油”,他就成为小磨香油的始祖。小磨香油磨制工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清乾隆年间,郑板桥刚上任潍县知县时,曾有一段“闻香赋诗”的故事。一天,他早起登楼吟诗,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便问“何味香?”衙役答曰:“此乃城西崔家庄小磨香油散发的香味随风而来,是祖传工艺,有四五百年了。”郑板桥自言自语道:“真乃天下第一香也!”随即赋诗一首:“十里郊野满城香,举目远眺圩水长。神工鬼磨五百载,正宗芳味崔家庄。” 至民国时期,崔家庄200户人家已有半数靠磨制和销售香油为生,家庭小作坊较为普遍。1950年后,小磨香油仍为家庭作坊式生产。1984年建立崔家香油加工厂,后改为潍坊香油厂,1998年改制组建潍坊瑞福油脂调料有限公司。1986年注册“崔字牌”商标。崔字牌小磨香油选用优质芝麻为原料,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富含维生素E,含有芝麻酚、芝麻酚林素、芝麻明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融香味、营养、健康三位一体。它采用传统小石磨工艺生产,以水代法取油,无任何添加剂,以物理净化技术,剔除有害物质及杂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芝麻油风味和营养成份,色泽纯正,香味浓郁,集营养和药用价值于一身。崔字牌小磨香油被誉为“天下第一香”,是香油中的上品,小磨香油中唯一的“中华老字号”,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老潍县“双城”一带曾有三条虞河:城东一条,叫虞河。城西两条,西面的叫大虞河,东面的叫小虞河。“虞”字读yu 。可能因为“虞”字笔画多,解放后三条河的“虞”字都演化成了“圩”字,与之有关的其他地名也都用“圩”字。如“圩河”、“大圩河”、“小圩河”、“圩河公社”、“大圩河大队”、“小圩河大队”、“上圩河大队”、“大圩河头大队”、“下圩河孙家大队”都是解放后潍坊、潍县两地的一些正式地名。据路人乙先生的考证,字典、词典上的“圩 ”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读wéi ,特指江淮一带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称圩垸、圩子等。 也指有“圩”围住的地区如圩田、盐圩等。 还指围绕村落四周筑起的高土墙状的障碍物,即土圩子,也称土围子。 另一个读音是xū ,在湘、赣、闽、粤等地区特指集市如赶圩、圩日等. 但解放后潍坊和潍县一带与原来三条虞河及与三条虞河有关的地名用字“圩”因为由“虞”字演化而来却都仍读yu。这样,“圩”字的读音在潍坊和潍县一带便长期处于不规范状态,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例如:“圩河”在潍坊城东,“圩河公社”却在潍坊的西北方向,曾因此造成不少误会。为更好的区别三条河流及与之有关的其他地名,规范地名和读音,1981年,潍坊市政府将潍坊城东的“圩河”恢复为“虞河”。1983年潍坊撤地设市后,经潍坊市政府批准,潍坊市潍城区政府将潍坊城西的“大圩河”、“小圩河”分别调整为“大于河”、“小于河”,“圩河公社”改称“于河乡”,后来又演变为“于河镇”,即现在的潍城区于河街道。相应的其他地名依三条河流的新名字予以分别调整。现在奎文区的大虞、下虞河孙家等村以及潍城区的大于河、小于河等村的名字都是那时调整后的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