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学习生活论文

1000以上,政治
急求。。。。。。。非诚勿扰

一,中学生现在学习的剖析
我国中小学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最根本的原因。许多调查结果和资料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上海市对小学到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检查,发现27%的学生有心理偏异,有厌学、早恋、吸烟、出走等不良行为反应;存在着冲动、嫉妒、焦虑、忧郁四种不良情绪;不少学生在性格上表现为自卑、娇弱、攻击、任性等。广州(1994年)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市四个区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53.2%的中学生有心理危机。调查还表明,各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有所差别。其中,他们从各个学校来到新的学校学习,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素对高一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一年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又一个转折阶段,所以,重视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及时疏导甚为必要。笔者据某重点中学心理咨询室对高一学生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在适应型还是焦虑型这一项测试中,全级被测试人数为322人,属于适应型只有59人,占18.3%,属于焦虑型有62人,占19.3%,介于适应型和焦虑型之间为201人,占62.4%,其中,有个别班的情况更突出,A班参加测试54人, 属于焦虑型有15人,占27.8%,属于适应型只有6人,占11.1%;B班参加测试53人,属于焦虑型有17人,占32.1%,属于适应型只有4人,仅占7.5%。事实上,开学初,A班就有一位女学生忽然在课室内晕倒,口吐白沫,手脚抽筋,后经了解才知是该学生来到新环境后不适应,晚上睡不好,精神过于紧张诱发旧病所致。而在高一第一学期中段考后, B班有一位男同学故意拿走了同桌的书和文具,班主任耐心教育(他承认是因为嫉妒同桌中段考试成绩比他好所致。可能有人认为心理障碍仅仅是部分差生的事,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其实优生也存在着这种危机,并且也常出现心理障碍,只是类型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或程度不同而已。一旦优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将更复杂、更难排除,对其自身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也更大。《健康报》曾报道一个十15岁的名叫李小龙的学生,好学上进,小学、初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由于倔强、孤僻、好斗等心理缺陷,上高中后,因接连受到几次强烈的精神刺激,突然从沉闷中爆发出一阵狂笑,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可见,优生也是存在着出现心理障碍的危机的。尤其是重点中学高一新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的自我估计偏高,学习竞争较剧烈,家长期望值过高这些因素影响,更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冲突。因此,重视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规范、系统并符合他们实际的心理辅导,实在是一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事情。
二、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
有人根据国内外学者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出发,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为:(1)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2)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3)乐于学习。(4)善与人相处。(5)善于自我调节。(6)情绪愉快而稳定。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对待现实,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乐于学习,并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更大成绩。个案:小许初一入学成绩排在班的第49名,但她入学后,并没有灰心,而是热情关心班集体工作,性格开朗、大方,很快就得到班同学的喜爱,同学们推荐她担任了班劳动委员,她更以此为动力,工作负责,学习认真,到高一期末考试,她的成绩已进步为20名,获得了学习进步奖,并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而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或孤高自傲、或苦闷、失望,自暴自弃,情绪不稳定,波动大,与周围环境不和谐,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重点中学一年级学生的异常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 高傲心理。优秀生往往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自己是周围人的主宰,所以操纵欲、支配欲极强,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要做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案例A:小林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班中的佼佼者,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但升学试成绩考差了,没能考入预定的学校,而是进入另一所重点中学,入学后,他显示出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自习课常常讲话,不喜欢上的科目就借故不上课,对教师和同学的善意批评不接受,甚至认为老师和同学故意针对他。
2. 焦虑心理。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大部分为各校的尖子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还是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但进入重点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高一学习科目多,难度偏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案例B:小欧高一入学成绩排在班的第一名,但初中学习成绩好并不等于高中就好,由于小欧未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中段考试只排在班的二十多名,家长觉得不理解,多次找班主任对小欧做工作,小欧感到压力很大,整天觉得闷闷不乐,在心理测试中显示为焦虑型。
3.失落心理。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案例C: 小何初中时虽然不是排在班前一、二名,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沉静、听话的好学生,他以高于录取分数4分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中学,但这个成绩只排在班的中下水平,加上前几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小何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地位,为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小何忽然变得"活跃",有时,课堂上老师刚说一、两句话,小何就会大声"插话",常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无何奈何,不得不批评小何几句,小何却暗暗高兴。
4.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屡见不鲜,表现为竭力摆脱对成人的依附和盲从地位,甚至我行我素,你劝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对教师家长的规劝往往采取抵触情绪,甚至强词夺理,高唱反调,这类学生容易做出越轨行为。案例D:小张升中考试的成绩原本没有达到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望子成龙"的父母花费了几万元让小张终于成为重点中学的学生,可惜入学后,小张没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依然贪玩,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越来越差,他父母气坏了,对他严加管教,但父母的严厉激起小张的反叛心理,在与父母争吵后的第二天开始,他连续几天没有回校上课。
5.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胸狭隘所致。进入重点高中后,面对新老师、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班集体等因素所导致的变化,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继续保持优势,甚至越学越好,有些学生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时,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因各种各样的竞争受挫而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故意制造事端,想令别人也不好过!案例E:小陈家境贫寒,所以她从小勤奋读书,希望有一天跳出农门,摆脱贫困的生活环境,初中毕业考上了重点中学,她成了当时本村村民羡慕的对象,不过,进入重点中学后,学习成绩却不断退步,几经努力都没有明显效果,小陈失望了。她看着同室好友小王的进步,内心难以平静,于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凡是到考试前一周,小陈就"犯病"了,有时还"神志不清",弄得好朋友小王不得不放下书本,把本应该用于学习的时间陪她看病,为她煮药、打饭、洗衣,小王的考试成绩自然大受影响,小陈却高兴了。
6.随众心理。随众是指没有主见,没有原则,以别人喜恶作为行事准则。高一学生来到新的环境,没有了以往的好朋友为伴,内心渴望结识新朋友,建立新的友谊,特别是内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长的关心和监督相对减少,难免产生孤独感,心中不踏实,他们更希望尽快溶入新集体,为避免被其他同学排挤,有时明知不对,他们也随大流,人云亦云了。所以,随众心理尤其在内宿生中表现特出。案例F:小冯来自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进入重点高中后,同班十二位同学住在同一宿舍。有一天,小冯的妈妈找到级长反映情况说,小冯最近常在周末去游戏机室,父母知道后批评他,但小冯解释说,同宿舍的同学都会打游戏机,如果自己不会就很丢面,其他同学叫他去机室不去也不好,并且要求父母给他买一台电脑,家长劝说无效,便请教师出面做教育工作。
7.松懈心理。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如愿尔偿进入高一后,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重点中学就肯定能上大学,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有个别学生的变化会让老师大吃一惊。案例G:小何在初三学年是班的数学科代表,学习认真、主动,成绩不断进步,升中会考以746分(总分为800分)其中数学141(满分为150分)的成绩考上一所重点中学,但升上高一后,他的精力却主要放在打球等娱乐活动上,欠交作业、违纪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常常被老师批评,成绩从入学时的班前几名退到三十多名,原班主任找他谈心,他显得很不在乎,认为刚刚辛苦了一年,应该玩一玩,而且高一离高考还远,不用太心急,他到高三时自然就会努力了。
8。早恋心理。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关系意识的增强,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火种越来越亮,产生怀春的情爱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不过,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父母师长的教育使大多数中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过早陷入早恋的情网。但是,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考试和家庭的压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学生情感发展不稳定,这一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指导,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就促使这类学生寻找新的情感寄托,特别需要同伴的友谊,以获得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案例H:小嘉生长在一个经济富裕的家庭,但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他,初三时他与初二的小华好上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初中毕业时父亲想方设法使他进入重点中学读书,但高中的压力更大,小嘉一门心思都放在"拍拖"上,对父母、教师的批评根本听不进去,后来,小华也就读于同一所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长,小华渐渐在老师的教导下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有心与小嘉分手,但小嘉无法自拔,还是不断纠缠小华,为不误人误己,小嘉的父亲只好让他出国了。
生活层面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独生子女化,中学生的不良消费日益膨胀,有的甚至到了令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对中学生来说,“李宁”的上衣,“CONVERSE” 的鞋子,“NIKE” 的书包,“SONY” 的MP3……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还有不少的学生将大把大把的钱用于“吃喝玩乐”、泡网吧、玩游戏,目前拥有手机的学生也是日益增多……

通过调查分析,我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方面:

第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因此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名牌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龙岩城区,不少学生也马不停蹄地追赶起潮流。社会上一些人把消费水平作为衡量个人尊严、地位高低的尺度,青少年又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各种畸形的消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腐蚀着青少年。

第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孩子们,往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不懂得节俭。而不少家长又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给孩子零花钱也无关紧要,再说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还有的家长认为给零花钱可以让孩子在同学面前不感到自卑,自然也就对孩子的零花钱疏于控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过多的零花钱可能让孩子滋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缺少引导,使许多孩子不能正确使用零花钱。

第三、中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不成熟,容易出现从众、攀比和求异心理。一些学生为了在同学面前炫耀,吃、穿、用样样都要讲名牌;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在这种从众心理作用下,不合理使用零花钱、乱消费的现象就更严重了。

第四、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今,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对学生“智”的培养,却忽视了“德、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消费能力、生存能力等尚未得到重视。尽管也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但由于内容不够新颖,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往往在学生中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乱消费的现象,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极大地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许多学生有了零花钱,没有用在正经事上,而是花钱去网吧玩游戏,看一些不良的书籍、录像等等。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通宵达旦地玩游戏,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还出现了精神异常。如今,吃零食也成为学生消费的一个主要内容,尤其是初中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据调查,龙岩市中学生零用钱的用途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买零食”。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饮料的小卖部,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食品,许多零食并不符合卫生标准,往往都是一些“三无”产品,这样不但浪费了钱,还损害了身体健康。

其次,会逐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对很多东西都不懂得珍惜,养成了浪费的习惯。比如,丰盛的午饭因为“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了;早餐的面包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给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们会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但他却没有意识到,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再次,会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导致家长与子女关系紧张。中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差,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于是也向父母要。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一些家庭的收入并不高,但是为了满足孩子,他们只好省吃俭用挤出一些钱来给孩子。倘若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容易使两代人的关系紧张。

第四,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家庭的生活条件不可能一成不变,倘若现在过惯了奢侈生活,形成了一种错误的金钱观,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一旦家庭条件出现变故,无法面对现实,就有可能走上盗窃、抢劫甚至杀人的犯罪道路。再者,同学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学生的心理失衡。现如今,中学生生日请客送礼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礼物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请客的花费也由几十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现在谁的手里要是没有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要好的同学今天请了你,你却因为没钱无法回请人家,又尴尬得很。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问题上,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在处理零花钱的问题上,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一定的家务劳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量的零花钱作为奖励。不但让孩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还控制了其零花钱的数量。

第二、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第三、家长对孩子不能有求必应、听之任之,该控制的时候不能轻易放手。当孩子做错事时要给予他应有的批评和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到乱花钱的危害性,帮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要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念。花钱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就像学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家长可在生活中,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教孩子学会理财,帮助孩子学会科学、合理地消费,同时加强对孩子勤俭节约的教育:如购买衣服、鞋帽时,不必追求名牌,应学会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懂得钱是来之不易的,从而逐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第五、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所有网吧的检查管理力度,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消费环境。
合理安排消费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厦中的一根重要支柱。孩子对待消费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品质的形成,所以要培养孩子逐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总之,中学生的消费情况不容忽视!

半手打 累人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31
同学是不是罗村一中的? 我也在找啊!
第2个回答  2012-08-02
先写出现状(好.坏)——从不同角度评价
第3个回答  2011-07-27
跟政治啥关系,最烦政治了
第4个回答  2011-07-27
同学,你是罗村一中的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