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比知识更容易让人改变"的论据

辩论赛的题目是"环境比知识更容易使人改变",请大家帮忙想想我们的论据,谢谢``
我们的观点就是"环境更容易使人改变"

刚看完那部经典的《风雨哈佛路》,感慨还是一样的很多,对自己的触动也很大,是的,她需要一个机会,我也是。
人生时刻都面临着选择,无论是你是我还是他,最终的结果如何,就只看个人的努力了。现在我也需要做出一个选择,其实这个选择在几个月前就那么萌动了,只是我把它孕育的时间延长到这几天而已。总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也总会抱怨自己的环境,可是却没有想去改变它,说实话,有些事情是不能由我改变的,存在的是那么的绝对,可以做的就是面对再加适应了。我需要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自己重新绽放的机会,不在别人那里,它就那么实在地躺在我手中,只是不容易被发现,也不容易拿出来。但是我知道,I need a chance too。
那天彦子说不知道该怎么进行目前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真的是很累人的事情,其实我也是这样的,只是不同的是,我比她知道了一点,我得时刻把自己禁锢在学习状态,因为我知道,如果放松,那么就意味着要跟着别人的节奏了,高三的时候这样想,现在也是。那时与现在的不同是,基本每天都觉得塌实,有计划地看书,现在似乎有点乱,用别人的话来说,就是我太过放纵自己了,因为太简单所以不容易被记住;因为太轻浮,所以不容易沉静。可是他们不知道,那只是个表象,我只是习惯在做完自己的事情后漫无目的地游走,有的时候象个傻瓜,有的时候又象个疯子。不是我不在意,有的事情只是我不想在意,就象我知道我周围是怎么样的环境是怎样而不想去给它评价而已。都说人是个情绪化的动物,我相信我也不例外,尤其是,我是个情绪比较复杂的家伙,容易被别人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表情左右心情。有的我选择被动,有的却是主动接受了,因为没有办法拒绝,所以不能逃避。其实很多人我知道他们的心思,只是不想也觉得没必要去想而已,很多的时候我只是不习惯太计较,并不是说我就是这么笨忘记人们的表情。有的事情我不在意并不代表我不想,所以对于身边的任何事任何人我都有自己的定位。在我看来,跟人进行心的猜测或者是争得面红耳赤无非是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罢了,不是说我多脱俗或者是声称自己多高尚,我只是在我的尊严能接受的限度忍受罢了。环境,就这样实际地存在着。
露丝就是因为不安于现状,才努力想离开那个环境,挣扎着,希望有天自己可以有个权利能和人们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象个正常人那样生活。父母的重毒瘾和身边人的寡情充斥也冲击着她的内心,可是就是这样的环境,才使她迫于想改变,她说,“我只是想改变环境,让我很累的环境”。相比起来,我觉得自己不知道比她幸福多少倍了,可是好的环境真的容易使人堕落,让人忘记自己需要的目标是什么,也所以忘记了奋斗也需要汗和泪。我是不是太轻狂了,所以才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呢,总是这样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终于有一天,妈妈的坚持给了我一种强烈的渴望,与其说是为了完成他们的愿望,还不如说是为了实现我的价值,其实很简单,我只是对传播很好奇,也对未来很憧憬罢了。所以我选择朝那个方向努力。据说有至少十本书专业课需要看,而且在现在看来,我的英语和研究生考试的英语相差甚远,但是很激动的是,想起了早晨从那块石头走过时的自己,那时看见石头上写着“可以攻玉”,我思索着,看附近,是一滴一滴的水,水可以攻玉,为什么我能有做不到的事?喜欢清晨,更喜欢清晨的自己,因为那时的我已经脱离了佣懒朝着朝阳走去,我知道那是我理想的开始。
现在就象高中时的自己,给自己一个目标,然后开始努力,面临的这个选择很可能就是改变我一生的抉择,我不要做平凡的人,所以我需要努力。不管几个月后面临的结果如何,我一定得试试,而且应该用自己塌实的一步步的努力。在堕落和颓废以及艰苦之间,我做出了选择,因为我想改变自己的一生.做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做一个有目标的人,做一个不懈努力的人,做一个值得的人.什么时候都应该看见路,因为它就在脚下.SO tell myself i need a chance ,唤醒沉睡的灵魂,只为自己的决定,为什么我不可以?Ibelieve I can ,just do i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8
东汉思想家王充肯定了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影响。他在<<论衡>>里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白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这段话是用蓬性不直而麻间变直、纱性是白的而入缁变黑的道理来说明,人性即使是恶的,在良好的环境中也可以变善。这就充分肯定了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影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6-28
外语学习是最明显的论据:环境绝对重于知识本身
还有个日常生活的现象也说明了这点:挤公共汽车(注意,必须是"挤"),脚踏上车之前想(或说)的是"都往里挤挤就都走了";踏上车之后想(或说)的是"后边别挤了,等下趟吧"--------想想看,你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是贵族的话,这点就不算了).
第3个回答  2007-06-28
我们一直认为天性左右着一个人的未来,那些不安份的人往往会在一生中做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甚至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而小心做人的人,这辈子必定不敢冒险。所以,又注定了他们人生的碌碌无为,不会有什么大起大落。

事实上,除了天性之外,还有一样东西可以左右人的前途,决定人事业的成功与否,那便是环境。

秦国的宰相李斯年轻时在郡中做小吏,他见公家厕所中的老鼠吃着不干净的东西,当人和犬走近时,便现出惊恐的样子。李斯再到粮仓去观察粮仓中的老鼠,发现那里的老鼠住在大房子里,吃着积存的粮食,没有人和犬打扰的忧虑。于是,李斯叹息说:人的好与坏如同老鼠一样,在于把自己放到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罢了。

有一个道理很简单,种子只有放入潮湿的土壤才会发芽长大,因为土壤是适合它生长的地方;鱼虾只有生活在水里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因为水是它们可以生存的地方。一个伟人的诞生有他特殊的环境;一个盗贼的生成也有他特殊的环境。我们看到书香门第家庭出来的子女多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表面上看,是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和受到家庭教养的结果,实际上,那都是环境所致。

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风度上看出那个人的与众不同之处。 领导人家庭出身的子女,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领导风范。说话态度坚决,做事大气磅礴,语气坚定,神态雍容。那是因为他们曾经生活在一种唯我独尊的环境中,从小就受到来自各方的宠爱。他没有受过欺凌,所以就不懂得什么叫害怕;他听惯了父母作指示,所以就学会了发号施令;他习惯了别人的恭维,受惯了别人的宠爱,所以便养成了对高贵和尊严的自信。

政客家庭出身的子女往往做事圆滑,在每个人面前的态度也会变幻无常。他们在某些人的面前可以态度傲昂,在某些人的面前却不卑不亢,在某些人的面前又会唯唯诺诺。那是因为他们经常接触到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等级的人物。他们从父母对待每个人的态度上学会了对什么样的人应该流露什么样的表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什么样的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迎来送往,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交谈?家庭和生活环境的耳闻目睹培养出他们对政治敏锐的感觉,所以,在他们还没有步入政治舞台的时候,就已经对玩儿政治很内行了。

每个人做事情多会选择熟悉的和有特长的事情做,有了环境的影响,选择职业时就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政治家的子女往往会选择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作为职业;商人的子女则想着让父母留下的财产滚雪球似地变得更多;画家的子女会认为作画是他们最好、最容易成功的出路;演员的孩子自然也会把当明星作为他最大的梦想。当然,盗贼的儿子受父母熏陶,免不了也会做出些顺手牵羊的事来。唯有一种人受环境的影响最大又最小,那便是穷人的儿子。因为贫穷是最令人生厌的事,所以,他们鄙视甚至是憎恶那个环境。有些人一旦从那个环境逃脱出来,便会千方百计地修正自己,努力洗刷从小养成的陋习,抹掉贫穷留在他们身上的印记。而有些人却无法彻底地摆脱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纵然做了官,也难有大度之气,雍容之态,高雅之容,王者之风。总是对上谨慎,对下张狂。纵然有了钱,花起来也是土财主的作风,有气魄,无品位,好虚荣,不实际。要么多挥霍,少节俭,求大、求多、好攀比;要么吝啬,满身的铜臭气,十足的守财奴,贪婪无比。

一个国家在某个方面的发展与否会受到两种环境的影响。对外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国际局势稳定,与周边国家关系良好,这个国家就会致力于经济建设;国际时局动乱,边界冲突不断,战争迫在眉睫,这个国家就会致力发展军备,加强军队建设和研制新式武器。对内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国内政治稳定,国家就会安定,人民就可以安居乐业,就会经济繁荣,物价稳定;国内政治不稳,政府就无法控制局势,人心就会受到蛊惑,经济就会衰退,物价就会上涨,百姓就会民心惶惶。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除了性格和才华、能力外,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顶天立地、叱咤风云、有谋有略、气吞云天的男人,在和平环境中很难有所建树,或许还会被人视为狂妄的妄想主义者和不安分守己者。而在动荡的环境,他们就极有可能脱颖而出,给历史留下辉煌的一页。这就是所谓的时世造英雄、乱世出豪杰的道理。

我们常说伟人多是环境造就出来的。没有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便造就不出孙中山那样伟大的革命领袖;没有中国革命,就产生不了那么多的老一辈革命家;没有战争,刘伯承的军事才能就没有机会发挥,也不会有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问世;没有文化大革命,就冒不出“四人帮”;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出现柳传志、刘永好;没有广告,巨人史玉柱恐怕也只能坐以待毙了……

我认为,世上最伟大的人不是孔子孟子、百家诸子,也轮不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真正能称得上是最伟大的人物的,非毛泽东莫属。为什么?因为毛泽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特殊的一个人物,可谓是全才。所谓的全,是在政治、军事、历史、思想、文学等各个领域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既没有高贵的血统,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既没有周游过世界,也不是行武出身。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介布衣,能在一生中创造出那么多辉煌的奇迹,这世上有谁能做得到?

圣人的学说,讲遍了天下为人的道理,却缔造不出天下无敌的军队;秦始皇的雄心大略,统一得了六国山川秀美的疆土,却征服不了天下民众之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能辅佐明君圣主,却绝无一试帝王的霸气;成吉思汗的英勇剽悍,虽然能率领铁骑横扫中亚,却总结不出千古不灭的真理。再看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论持久战》对抗战时局的评说,四渡赤水,三大战役的军事指挥才干,《沁园春•雪》独领风骚的文采,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实在是惊世骇俗、大气磅礴。古往今来,空前绝后,令世人为之惊叹。放眼世界,谁能比?谁敢比?谁又比得过?没有!虽说晚年的一场文化大革命将他的功过三七分开,但他仍不失为人类历史上一位千古罕见的伟人、奇人。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又都离不开环境,没有马列主义传入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没有兵荒马乱的乱世,没有军阀割据的背景,没有动荡不安的时局,没有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民众,恐怕也造就不出毛泽东那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了。

不同的环境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俘虏了国民党的士兵,用不着给他们喝酒吃肉,用不着答应他们升官发财,只让他们坐在那儿看一场《白毛女》,就把他们的思想改造了。一通痛哭流涕之后,他们便会调转枪口,加入到革命队伍的行列。这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们穷,因为他们是穷得没有办法生活下去、穷得吃不饱肚子、穷得没有了做人的尊严才去当国民党的士兵的。也因为国民党军队里当官的欺负当兵的,每次打仗当官的都躲在后面,赶着他们去当炮灰。所以,他们的骨子里本身就潜藏着一种对财主的、对当官的、对不平等的仇视。那种仇视其实就是阶级的对抗。而革命队伍是穷人的队伍,他们参加到革命队伍,其实也就是回归到了自己阶级的行列。

到了今天,我们再看一场《白毛女》的时候,感觉就不同了。虽然觉得黄世仁坏,虽然觉得喜儿可怜,但内心却很难激动如潮了。如果让年轻人看,他们还会不理解。会觉得喜儿真是个傻瓜,放着绫罗绸缎不去享受,放着山珍海味不去享受,那间四壁透风的破房子有什么可留恋的?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会有如此的想法?因为今天的环境变了,思想观念变了,阶级斗争不存在了,阶级对抗基本上化解了。当年的国民党士兵从台湾和美国回来,还会受到我们高规格礼遇的接待,我们还得对他们恭敬得唯唯诺诺,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同胞、是有钱的外商和华侨了。并且,为了过上好日子,今天的许多女人已经不再把感情和贞操看得那么重要,而是把钱放在了第一位,巴不得嫁个财主,嫁个有钱人,就算当不了人家名正言顺的老婆,当个情人,当个二奶也高兴得乐不可支。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认识和信仰。

当年的领导干部多是以身作则的,战场上身先士卒,监狱里大义凛然,糖衣炮弹打不倒,灯红酒绿不动心,所以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人民群众又因为敬仰这些党的好干部而对共产主义产生了信仰。于是,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便大大地提高了。
今天,领导干部堕落,腐败之风盛行,优良的革命传统丢失殆尽,广大人民群众因为党内的腐败分子而对党失去了信心,改变了对党的认识,甚至改变了对党的信仰。一个伟大的党,就因为那么几块臭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便大大地降低了。

环境腐蚀了某些领导干部的灵魂,也改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尽管中央大张旗鼓地在党员内部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人民群众还是遗憾地说:“保先教育搞晚了,领导干部的口袋捞满了。”

有的人思想极左,有的人思想极右,这也是环境造成的。同样的干部,党政机关的干部看惯了红头文件,思想往往偏左,办事情往往教条。有位在文化部门工作的官员对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文学作品很反感,他说每个人的思想都应该积极向上,文学要有引导性,大家都应该去写孔繁森,写牛玉儒,写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揭露社会?你想干什么?我觉得这位领导应该是个典型的左倾机会主义者。作为社会的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党的好干部应该是党员干部去学习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应该是公民去学习的。常言道,卖什么的吆喝什么。世上的好事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权利去做的,你处的位置不一样,担的责任就不一样。按照他的要求,几乎百分之九十的文学作品都不能出版了,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作家都应该被送进监狱了,文化大革命也应该再来一次了。

同样的有钱人,有的吝啬,别说给别人花了,自己花都舍不得。这种人要么是经历过贫穷 ,要么是私心极重的人,要么就是天生的吝啬鬼。有的人把钱不当钱,要么是从小养尊处优,花花公子出身,要么是钱来得轻松,知道今天花了明天还会有。还有,那就是爱慕虚荣,故意在别人面前摆阔气,充大款。有的人不缺钱,却也不吝啬、不挥霍,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乱花。这种人才是聪明、有经济头脑、有理智的人。

同样的说话,做领导出身的,总要别人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当百姓的,总是喜欢附和官员的声音。

你生活在一种环境,就要遵循这个环境的规矩和守则,否则,你就是与环境作对,你就要受到环境的惩罚。说的更严重些,你或许就无法生存下去,或者是无法自由地按照你的方式和你的意愿生存下去了。

不同的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人物。

战火连天,可以造就英雄;文艺鼎兴,可以造就作家和诗人;时局动荡,可以造就伟人;经济繁荣,可以造就商人。

不同的环境,就连罪恶的生成都是不同的。

记得当年经常到广场开公审大会,那时的犯人除了历史反革命、现行反革命外,强奸犯占多数。老年的、中年的、少年的,只为了“色欲”二字,便轻松地把自己毁了。

今天,社会变了,犯罪的趋势也变了。贪污犯多了,历史反革命和现行反革命没了,盗窃犯多了,抢劫犯多了,强奸犯却少了。人们见个强奸犯都觉得稀罕,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罪犯都是奔着利益去的。

如今的强奸犯为什么少了?就是因为今天有了歌厅、有了桑拿、有了KTV包厢。说白了,也就是有了卖淫的小姐。花个一、二百块钱就可以让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带着娇媚的笑脸主动投入自己的怀抱,还有谁会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再去干强奸犯那样的蠢事呢?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拉屎撒尿是人体新陈代谢循环的过程,发泄性欲是人生理的需要。在家以外的地方,只有有了公共厕所,人们才不会随地大小便;只有有了发泄性欲的地方,人们才不会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去做强奸犯。这话虽然是谬论,可也还真有那么一点点的道理,不然的话,为什么现在的强奸犯和流氓真的少见了?

明朝的吕坤有做大事应“不为外撼,不以物移。”之说,讲凡是做大事的人,应不为外界的影响而动摇信念,不以物质的诱惑而转移兴致。我认为这或许是教条的、不符合现实的说法。

有句古话叫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倒觉得把这句话改成“不在其位,难谋其政。”对今天的社会更恰当些。今天的社会不是求贤若渴的时代了,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随意可玩的。假若你是一介布衣,纵然你胸有治国、治天下的雄才伟略,却绝无三顾茅庐来请你出山的刘备了;纵然你有统帅千军万马的才干,你若考不上军校,你的才干也绝对换不来一兵一卒。适合你做的事情未必能由你去做,没有环境,你的才干便没有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如果你一意孤行地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恐怕你这辈子都要抱憾终生了。
要做到不为利益的诱惑而转移兴致亦是难上加难。背一行囊、挟一伞,走遍天下,长无数见识的时代已然远去。今天,只要双腿一迈便是要掏钱的。看名胜古迹要钱,渴了想喝碗水要钱,去厕所也要钱,无钱不说话。有了这种环境,还有几个人能做到不为利益的诱惑呢?就算你想为国家效劳,一纸大学文凭的敲门砖必不可少;就算你立志从军报国,不送好处你便穿不上军装。

做好事要钱,做恶心事也要钱。所以说,今天的社会是以经济基础为先决条件的。

这就是环境,你若适应不了这种环境,你便绝无成功的机会。

在我们评说“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那段往事时,许多人曾发出过感叹,觉得我们当年用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搞了那么多的战备设施实在是浪费,如果把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投资放在经济建设上的话,中国必定不是现在的中国了。而事实却不然,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时的环境,世界处于冷战时期,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把一个中国包围得铁桶一般,火药味儿十足,大战一触即发。在那种环境下,我们能有精力和心思去致力发展经济吗?

环境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虽然人是有感情的,但感情永远左右不了环境。最典型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种环境可以让人背叛所有的亲情,可以让人离间所有的友情,人的信仰必须彻底改变,人的好恶必须进行伪装。
环境可以改变一切。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文人会投笔从戎;生在突出政治的年月,大家都去追求思想进步;改革开放的商品经济大潮涌来了,男女老少都争先恐后地去淘金;娱乐圈红火热闹了,俊男靓女都想当明星。过去,人们看不起搞体育的,认为搞体育的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可今天,看到奥运会的冠军比大科学家还风光,比大牌明星还赚钱多,赚钱快,人们的认识立刻改变了,体育一下子成了最有前途的事业。

有人认为,人的性格是无法改变的。其实,无法改变的不是人的性格,而是人的天性。

环境是改变性格的最好场所。一个性格暴烈的人,会因为坐过几年牢而变得性情温和;一个性格软弱的人,会因为拥有了权力而变得暴躁易怒;一个自卑的人,会因为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而骄傲;一个骄傲的人,会因为从人生的巅峰跌落而自卑。吃过爱说话的亏,说话便会谨慎;带过爱张扬的害,行为就会收敛。一个心胸狭隘的女人,会因为经过军队的集体生活而变得宽容;一个性情豪放的男人,会因为见了高官而变得拘谨。一个腼腆的少女,会因为做了三陪小姐而放浪;一个善良的少年,会因为加入了黑社会团伙而变得凶狠。

环境是无情的,突如其来的变故往往会摧毁你原有的本性,把另一种你并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你,并且,你又不得不去接受它。

陌生的环境因为景色陌生而优美,熟悉的环境因为景色熟悉而亲切;水遇到高山会绕行,遇到洼地而急流;大雁懂得冬往南飞、春往北归。狂风暴雨之中,再矫健的鹰也会归巢,静待风雨过去;天寒地冻之际,再粗壮的蛇也会入穴冬眠,等待春天的到来。世间万物,决不与环境作对,去逆道而行。人类也是如此,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环境里,你的志向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第4个回答  2007-06-28
一开始你就叫:
把你丫甩到原始丛林,跟食人族一起呆几天,整天没饭吃你娃子最终还不得吃人肉?
你有知识有鸟用?当自己是神农氏教大伙种大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