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从古至今都经历过那些重大的事件

如题所述

阜南[1]县属内陆开发较早地区。据对境内万沟、贺胜台等处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及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年前,先民即已定居在此,繁衍生息,成部落群居住。春秋时期始属宋,后属楚地,西汉置富陂县属汝南郡,东汉又在公桥集东5里旧名阮城的地方设原鹿县,两县均属汝南郡,后为原鹿与富陂两侯国分领。三国时属魏之汝南郡,西晋废富陂县。县属汝阴郡,南北朝时,仍属豫州汝阴郡。梁初,改原鹿县置平舆县,后入北魏废。隋属颍州汝阴县。唐代在今方集区永店设永安县,属颍州,五代不变。宋属京西北路颍州,废永安县入汝阴县,设焦陂、永安2镇,元至顺元年(1330)划颍州南部(今地里城)设颍水县,至正十一年(1351)废颍水县,县境并入颍州。明属凤阳府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颍州为府,原州地附廓建阜阳县,县境属颍州府阜阳县辖。民国时期,属安徽省第三专员督察区(后改为第七专员督察区)的阜阳县三(焦陂)、六(地里城)两区辖地,后为王化区之全部及回流区、大田区与临泉县谢集区各一部。1947年l1月23日,中共豫皖苏四地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第四分区决定在阜阳南乡开辟新区,建立阜南县。1948年1月8日正式组建,初建柴集、公桥、于集、苗集、中岗5个区。3月,建赵集区。4月,中岗区划归颍阜县。1949年2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撤销阜南县,境内仍归阜阳县辖。1949年6月3日,中共皖北区委决定成立中共阜南工作委员会,析阜阳县润河以南的赵集、苗集、于集、公桥4区及临泉县的方集区、颍上县的黄岗区共6个区于6月30日成立阜南行政办事处,治所(处级)设于薛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改办事处为阜南县,因在阜阳之南,故名,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员公署。1952年5月,将阜阳县的柴集、许堂、朱寨3区划归阜南县辖,即今之全境。   2000年,阜南县辖20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272431人,其中: 城关镇 99827 、方集镇 27823、 中岗镇 30921 、柴集镇 53189 、新村镇 45291、 三塔集镇 53019 、朱寨镇 57836 、袁集镇 38626 、赵集镇 37992 、田集镇 43651、 苗集镇 44449、 黄岗镇 43182 、焦陂镇 49986 、张寨镇 43101、 王堰镇 39694、 洪河桥镇 51370 、地城镇 30552 、王家坝镇 22982、 王化镇 28514 、曹集镇 36140 、王店孜乡 40485 、许堂乡 50341 、会龙乡 35665 、柳沟乡 32517 、段郢乡 45389、 公桥乡 40537、 龙王乡 23737、 于集乡 23169 、老观乡 27328 、郜台乡 42814 、城郊乡 32304。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4年底,阜南县总面积1929平方千米(根据《简册》),总人口152万人,辖21个镇、10个乡:城关镇、方集镇、中岗镇、柴集镇、新村镇、三塔集镇、朱寨镇、袁集镇、赵集镇、田集镇、苗集镇、黄岗镇、焦陂镇、张寨镇、王堰镇、地城镇、洪河桥镇、王家坝镇、王化镇、曹集镇、柳沟镇、王店孜乡、许堂乡、会龙乡、城郊乡、段郢乡、公桥乡、龙王乡、于集乡、老观乡、郜台乡;阜蒙农场。   2006年,经安徽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将阜南县袁集镇划归阜阳市颍州区管辖的批复》文件批准同意将阜南县袁集镇整建制划归颍州区管辖。10月10日,阜阳市政府举行交接会议,将阜南县袁集镇正式划归颍州区管辖。调整后的阜南县辖29个乡镇,面积1768.4平方千米,人口149.93万人。   2006年,撤销城关镇、城郊乡,合并设立鹿城镇。12月27日,鹿城镇正式成立,面积108.3平方千米,人口16.22万人。   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2
阜南[1]县属内陆开发较早地区。据对境内万沟、贺胜台等处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及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年前,先民即已定居在此,繁衍生息,成部落群居住。春秋时期始属宋,后属楚地,西汉置富陂县属汝南郡,东汉又在公桥集东5里旧名阮城的地方设原鹿县,两县均属汝南郡,后为原鹿与富陂两侯国分领。三国时属魏之汝南郡,西晋废富陂县。县属汝阴郡,南北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