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加坡历史,人文

如题所述

  独立前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马来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13世纪的中国。
  14世纪,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爪哇语:Temasek)。
  1819年1月29日,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1867年,新加坡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和槟城、马六甲并列一个辖区,直接受英国统治。
  1942年2月15日(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占领新加坡,并将之更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其中“昭南”一词取自“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一文,同时也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在南洋之领土”的意思。1945年9月12日,日军宣布投降,英国重新管辖新加坡,并恢复其名为“Singapore”。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罗洲(现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从而完全脱离英国统治。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由于和当时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权力分配上意见不合,新加坡被马来西亚逐出联邦,被迫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建国后
  进入1970年代以后,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1990年,在李光耀宣布卸任总理职位时,新加坡已经成为区内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楷模。在其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的带领下,这个东南亚小国又平稳地度过了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但到21世纪初第三任总理李显龙接任时,新加坡却再度面临如何面对区内其他经济体崛起的新难题。
  华语称谓
  在过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为其独立初期的通用华语国名。由于受到当地华侨所带来的汉语方言(包括闽、粤、客语等等)之习惯的影响,也在后期出现许多衍生的国名称谓,例如“星嘉坡”、“星加坡”、“石叻”、“叻埠”、“石叻埠”、甚至“实叻埠”等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狮城”或“星国”作为简称来描述新加坡[7][8][9]。
  国花的由来
  1893年,侨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园艺师艾妮丝·卓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种兰花,新加坡植物园为了纪念她,便将其命名为“卓锦万代兰”,有卓越锦秀、万代不朽之意。这种浅紫红色的美丽兰花有四个花瓣,象征各民族及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4大语系,花朵清雅脱俗,象征新加坡人朴实的气质,强劲的生命力,更象征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劳,勇敢奋斗的精神。

  人口
  根据新加坡政府2008年统计数据,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达484万人,其中384万人属于本国公民或永久居民(总称“本地居民”),在本地居民中,华人占75.2%,马来人占13.6%,印度裔(以泰米尔人居多)占8.8%,而欧亚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则占2.4%。因此,新加坡不仅是除香港旺角区、澳门和摩纳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是世界上除台湾、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外,以华人为多数族群的地区。
  新加坡的华人大部分源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
  语言文字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其官方语言包括英语、马来语、华语以及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但自独立以来,政府机构一直采用英语作为不同种族社群之间的主要通行语和教学语,并将之定位成“第一语言”;加上曾经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其英语也多以英国英语为标准。在这种多语环境影响下,只有老一辈的新加坡华人还能够讲一些马来语,而大部分的年轻新加坡人都习惯讲一种衍生的新加坡英语(Singlish),当中参杂着许多舶来的词汇。
  新加坡华语是另一个广泛使用的语言,有超过七成的新加坡人能说华语,是一些新加坡华人之间主要的共同语。但新加坡年轻一代使用新加坡式华语(Singdarin)的情况十分普遍。新加坡政府曾将2008年订立为“华语年”,不仅鼓励本国的华族国民多使用华语,同时也希望让“华语”在商业贸易的沟通场合上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尽管如此,英语仍是整个社会的强势语言,在新加坡官方与工作领域能说华语的机会不多。新加坡学校的华文程度每况愈下,很多新加坡华人在离校后也逐渐疏远汉字书写,甚至成为中文文盲。
  自从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导的“讲华语运动”(类似于中国的“推广普通话”)之后,新加坡媒体使用方言受到了诸多限制,甚至是禁止使用,从而导致大部份的年轻新加坡华人无法有效地使用汉语方言。此外新加坡政府对电视、电台的华语节目也有严格的限制:例如从台湾与香港进口的闽南语和粤语影视剧就必须用华语重新配音后才可以播出或上映。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一致的简体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详见新加坡汉字。民间则随处可见繁简体字混用。
  在新加坡印度族社群当中,会说泰米尔语的人不超过50%,剩下的人均使用其它印度语言,当中有的甚至或多或少也会说点福建话。
  宗教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也因此汇集了世界上多种宗教,当中包括:
  佛教:新加坡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2.5%,信徒基本为华人。
  伊斯兰教:具有马来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人民基本都是穆斯林,另外也有部分印度血统的穆斯林。现全国共有穆斯林约34.8万人,并建有清真寺约80座,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花蒂玛清真寺和苏丹清真寺。
  基督新教与天主教:10岁以上信徒36.4万人(占14.6%),有266座教堂。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禧街(Hill Street)的阿美利安教堂(Armenian Church)和圣安德烈路的圣安德烈教堂。
  道教:占人口的8.5%,信徒基本上为华人。
  印度教:有教徒8万多人,基本上是印度裔。寺庙约共22座。
  据统计,将近86%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相对以上主要宗教而言,其他宗教人数较少,合计只有1.1万余人。锡克教是19世纪从印度传入的,在新加坡有7间锡克庙,如奎因街(Queen Street)的锡克庙(Central Sikh Temple)等,教徒主要是锡克族警察、保安员。犹太教在新加坡有两个会堂。拜火教在新加坡则没有庙宇。
  新加坡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对少数宗系(如耶和华见证人)仍有所禁制。该教教徒曾因反对兵役获罪,按新加坡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服兵役,拒绝服役仍属违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8
新加坡的成功是华人,没有华人就没有现在的新加坡
这句话是对的,古代的新加坡的建立据说是由隋末唐初时著名的“风尘三侠”之一的张仲坚。他争江山失败后,带领族人下海南渡在现今新加坡一带建立国家。
第2个回答  2011-07-31
历史上有关新加坡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人们对新加坡的了解甚少,中国人则把新加坡称为蒲罗中 (意为“半岛尾端的岛屿”)。到了14世纪,新加坡已成为强大的 Sri Vijayan 帝国的一部分。 由于新加坡座落在马来半岛南端,是航海必经之地,所以不断有中国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武吉士人的纵帆船造访。因此,人们也贴切地把她称之为淡马锡 (Temasek) (意为“海城”)。 之后,这个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小岛又获得了一个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 即狮子城 (Lion City) 的意思。根据传说,一位来访的 Sri Vijayan 王子在这里看见了一头野兽,把它误认为一头狮子,由此产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称。 新加坡接下来的重要历史篇章是由英国人为她增写的。 在18世纪时期,英国人急需一个战略性的“中转站”以便为日益强大的帝国舰队提供维修、补给和保护,从而遏止荷兰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史丹福莱佛士 (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此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为一个贸易中转站。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亚洲各地,甚至美国和中东的商人。到了 1824年,即现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后,人口已从 150 人增至 10,000 人。
在 1832 年,新加坡成为槟城、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峡殖民地的行政中心。苏伊士运河于 1869 年的通航,以及电报和蒸汽船的发明加强了新加坡作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纪的新加坡卷入了暹逻(现泰国)和爪哇的 Majapahit 帝国争夺马来半岛的斗争中,因此其领土也成为了战场的一部分。
5个世纪后的新加坡又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它曾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堡垒,但还是于 1942 年被日本占领。二战后,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不断高涨,自治政府在 1959 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获得独立。
第3个回答  2011-07-21
新加坡的成功是华人,没有华人就没有现在的新加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