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广播和报业冲突的具体情形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自从1609年世界上第一份印刷版报纸《关系报:总汇消息 》(Relations:Aller Furnmmen)在德国的斯特拉斯堡诞生后,报业的发展已持续了将近400年。有些诞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的报纸,随着历史的车轮逐渐远去。而《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读卖新闻》等百年老报,却紧跟历史发展的步伐,在一次次变革中发展壮大,赢得了一代代读者的信任,并仍然持续不断地发挥着它们的影响力。它们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报业发展史与改革史,一部新闻业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历史。是它们,见证着现代传媒业的诞生、成长与壮大。

铅与火的时代

它们诞生和成长

现代报刊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末期,而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王权的衰落,言论自由在弥尔顿等一批新兴资产阶级的呼吁下传遍世界,报刊受到的管制也逐渐减弱。此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表达自己政治诉求的媒介,于是,各种政党报刊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之后工业革命前后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又推动着新闻传播业摆脱政党政治的控制而逐步走向产业化。

《泰晤士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该报创刊于1785年,原是伦敦的煤炭大王约翰·沃尔特为推销新式排字机而创办的。起初该报和其他报纸一样,接受来自政府的津贴。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泰晤士报》及时派出的记者跟踪报道了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从而在英国形成良好的声望。1803年,沃尔特的次子小沃尔特接掌报纸,《泰晤士报》不再接受政府津贴,从而成为独立报纸。小沃尔特于1808年试行总编辑制,1817年确立这种制度,并任命巴恩斯为总编辑。《泰晤士报》是第一份实行所有者主管经营、另聘专业人员担任总编辑制度的报纸,这是报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制度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报纸编务质量的提高和报业经营的扩大。在巴恩斯主持报纸编务的25年间,《泰晤士报》逐渐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其后,该报在法国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克里木战争、美国内战、奥普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又进一步巩固了它已有的声誉,并且,随着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泰晤士报》的影响也扩大到了世界范围。

在美国,从19世纪30年代起,新闻传播媒介就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转型。从1833年美国第一张廉价报刊《纽约太阳报》问世以来,整个19世纪中期的美国报业便是廉价报纸的天下。廉价报刊“激情主义”的报道风格和庸俗、低级、弄虚作假的新闻处理手法,遭到了有识之士的抨击。1851年,年轻记者亨利·雷蒙德和他的朋友立场创办一份公正、稳健、客观、冷静、全面的报纸,于是《纽约每日时报》诞生了(1857年改为现名《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客观的报道手法和全面详尽的新闻内容——特别是对外国新闻的关注,使得该报很快就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并通过1870年至1871年对纽约“特威德集团”贪污案件的揭露而名声大振。而1896年犹太人阿道夫·奥克斯买下《纽约时报》后,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该纸的影响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和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情况有些相似,在统治者的压力和社会下层商业因素的吸引下,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也逐步走上了产业化资本经营的发展道路。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化通俗报刊“小报”在日本大量涌现,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小报便是1874年创刊于东京的《读卖新闻》。《读卖新闻》是子安峻于1874年创办于东京的一份“小报”,其编辑方针就是“通俗浅谈”四个字。《读卖新闻》的文章主要为政令性的布告和市井流谈、漫画和小说连载等,主要面向不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和广大的中下层社会读者,周一出版,很快就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随着大众化报刊的急速发展,报刊业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在资本垄断的趋势出现以后,报刊业也开始了集团化的发展。

在英国,哈姆斯沃思成立了英国的第一个报团,俗称为“北岩报团”。他于1896年创办《每日邮报》,1903年创办《每日镜报》,1905年收购了老牌的星期日报纸《观察家报》,1908年控股《泰晤士报》,这时期还收购了英国的许多地方报刊,并在20世纪初将这些报纸进行整合从而成为英国第一个报业集团老板。其实,20世纪上半叶,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许多著名的老报纸,如《每日新闻》(1846年创办)、《晨邮报》(1828年创办)在一次次的合并、改组中消失了。《泰晤士报》也在大众廉价报刊的冲击下,墨守陈规,处境日益窘迫,1908年哈姆斯沃思将其并购后,对《泰晤士报》采取了一系列大众化的方针,配置了一批最新式的印刷机器,雇用了一批推销员来专门推销版面,其社论也变得轻松幽默,一改往日沉闷保守的风格,从而使得《泰晤士报》的销量一跃达到31.8万份。

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经济发展速度极快,报刊业竞争加剧,同时出现了报业的垄断。由于出现报业的垄断,美国的日报在20世纪初达到最高数字之后(1909年2600家)开始减少到现在的约1500家,除大都市外,多数普通城市基本一城一报。一些曾经较有名气的报纸在竞争中消失,19世纪中晚期在纽约创办的主要报纸中,只剩《纽约时报》一家了。

光与电的时代

它们在困境中前行

1844年5月24日,华盛顿-巴尔的摩之间的电报线路开通,莫尔斯用电报代码发出了第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什么?”当然,这不是上帝,而是人类创造了令其自身感到惊异的东西,在较长的距离之间,信息可以瞬间传递。19世纪中叶,欧洲与美洲(包括南美)间铺设了海底电缆,通讯社开始利用电报传递重要新闻。1862年,电报首次用于战时随身的新闻传递。1876年,电话首先在美国出现。也是在19世纪,真实图像的记录和传播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895年法国首次出现真实再现活动影像的技术电影,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进入20世纪,电子技术和光学技术迅速发展,1946年,西方发明了第一代照排机,率先采用“电子照排技术”进行印刷。

这些发明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对于报纸业而言,报纸的时效性得到加强,新闻图片得到大量的应用,然而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崛起,加上报业之间的激烈竞争给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的因此而一蹶不振,有的却仍能在困境中获得新生,这些百年老报无疑是一群老而弥坚的幸存者。

当哈姆斯沃斯于1922年去世时,《泰晤士报》又陷入了新的财政危机,不得不出卖给与沃尔特家族有亲属关系的阿斯特上校。在阿斯特掌管《泰晤士报》的40年中,该报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1960年,《泰晤士报》经济状况再度恶化,阿斯特家族再难支撑,不得不卖给了英籍加拿大商人汤姆森勋爵。汤姆森注重报刊的商业化和大众化运作,《泰晤士报》被他接管后终于有所转机。汤姆森1976年去世,其子接办后,该报再次面临绝境。1981年,美籍澳大利亚人默多克出资购得《泰晤士报》。作为以“黄色新闻”而起家的报业大亨,虽然默多克向英国议会保证不干涉该报的编辑方针,报纸将继续保持传统的风格,但实际上,默多克控制下的《泰晤士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图片增多、增大,软性新闻、煽情新闻取代了部分的严肃报道。默多克在对印刷工会的斗争中,强行推广新技术,促成《泰晤士报》生产的全面现代化,节省了成本,从而使得《泰晤士报》能够继续以一家具有国际声誉的高级报纸生存下来。

在美国,1891年琼斯死后,《纽约时报》趋于衰败,其继承人不得不于1892年将《纽约时报》售与该报总编米勒,后来由于米勒支持共和党分裂运动和经营不善,也由于与强大的《纽约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的竞争,《纽约时报》越来越走向衰落的边缘。奥克斯1896年买下该报后,把报价从3美分降到1美分,同时他还扩大报纸内容,增出星期日杂志版,取消小说,并提出“一切都适宜刊印”的口号。结果,该报发行量从1898年的2.5万份增到1901年的10万份,广告篇幅增加了一倍,财政状况扭亏为盈,报纸发行量扶摇直上,几乎把当时纽约的其他报纸都挤掉了。而苏兹伯格父子掌管《纽约时报》后,该报逐渐成为一份新闻全面、社论稳健的严肃报纸。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该报开始刊登官方重要文件和演说全文,因此又有“文献记录报”之称。到1923年,该报的发行量已经达到33万份,星期日刊发行50多万份。洛克菲勒财团与报纸的关系密切,摩根财团也逐渐加强控制,1969年后它终于由一个家族企业变为股份公司。

50年代初,《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每日新闻》在日本形成三足鼎立的现象。这种现象持续至今。最初,《每日》居第一位,其次是《朝日》、《读卖》,发行量大约分别是500万、400万和300万;60年代,发行量次序演变成《朝日》、《读卖》、《每日》,大约分别是600多万、600万和500万。1977年起,《读卖》略超过《朝日》,至今居日本报纸发行量第一位,而《每日》则明显下滑。

网络时代

没落还是新生

1969年,当4台美国军方的计算机联网时,谁也不会想到90年代会形成全球性的无数台计算机联网的壮观景象。于是,种种关于互联网将会替代传统大众媒介的预言出现了。但事实上,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仍然共同存在着,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不过,在广播电视和新兴网络的挤压下,报纸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图变求存成为各国报纸的共识。

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各报为了挽回读者,提高发行量和效益而展开了“生死大战”。1981年,默多克掌管了负债累累的《泰晤士报》,通过扩大报道范围,栏目设置多元化,采用彩色报纸和大幅图片,价格战,大报小报化(2003年11月26日,《泰晤士报》宣布了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改变了218年以来的传统,推出版面比一般报纸小一半的小开本以吸引那些乘坐地铁和公共汽车的上班族),加大品牌推广等手段,逐步远离颓势,焕发了生机。 2005年,英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泰晤士报》日均发行量为68.8万份。这一销量已经是《泰晤士报》近年来最好的发行水平。同时,《泰晤士报》还积极利用网络开拓资源,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发挥报纸和网络的合力。该报是英国最早上网的高质量大报之一。它自1996年1月起,每天伦敦时间凌晨两点将当日报纸的全部内容上网。每天《泰晤士报》上网内容约26~27个版。其最大的特点是,每天上网的重要新闻与当天以及近期本报的相关报道和文章都设有链接,供读者参照阅读,提供了传统报纸无法想象、也无法实现的立体和纵深式的报道。《泰晤士报》网站内容翔实独特,版式清新舒展,使用起来也简单方便。其所有上述服务全部免费,网上用户甚至不用登记注册,就可以自由使用该报网上的资源。

1995年,纽约时报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报纸网站www.nytimes.com,提供《纽约时报》的在线阅读。1999年将其网络方面的业务进行整合,成立了独立核算的“数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Digital)。数字纽约时报的旗舰网站nytimes.Com向世界范围的读者提供纽约时报的完整内容、即时更新的消息报道以及来自美联社、CBS等合作伙伴的新闻。其最近7天内的新闻内容的接入是免费的。2002年,纽约时报网站注册用户达到930万,2003年达到1210万。数字纽约时报在创办的第一年就已开始赢利,2003年数字纽约时报营业收入8804.6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147.4%。目前,纽约时报网站已经成为美国网络报纸最大的品牌,在线业务正在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增长,成为纽约时报公司“旋转最快的引擎”。同时,《纽约时报》还通过收购《波士顿环球邮报》(1993年完成),买断《国际先驱论坛报》(2003买下《华盛顿邮报》持有的50%的股份),进军全球的报业市场,同时不断完善国内的发行网络,逐步成为一张全国性的大报。同时它还买下探索频道50%的股份,进军电视更是《纽约时报》的大胆之举,显示了《纽约时报》作为一张大报的魄力与勇气。2003年自曝其记者布莱尔制造虚假新闻的丑闻让《纽约时报》在世人面前蒙羞,苏兹博格除了公开声明道歉外,还对人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增设设立标准编辑和稽查编辑,以期挽回影响。

《读卖新闻》在日本全国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拥有8500多个销售店,这些销售店负责每天按时把报纸派送到每一位订户的家里。而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销售店都是独立经营和合算的,因此他们会想尽办法把报纸卖出去,还会在报纸中夹很多附近地区的广告以方便订户的生活,这样他们不仅能从贩卖报纸的销售额中获得利润,而且还能获得一定的派送广告的收入。《读卖新闻》的政策部部长三浦光男曾说过一句话“即使是白纸,他们(专卖店)也能有办法帮你卖出去”,这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报纸销售奇迹产生的原因。同时该报还通过投资创建了日本最有名的棒球队之一的“日本巨人”棒球队,主办富士通杯围棋赛,创建交响乐团等社会活动来提高报纸的知名度,还发展印刷、造纸等与业务相关的上游行业,以降低生产成本,再加上其拳头产品优质的政治和国际新闻报道使《读卖新闻》长期占据日本报业霸主的地位。

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为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开辟着道路。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采用新技术,抓住新的读者群体,开辟新的内容,摸索新的市场竞争手段,同时维持自己“公平、公正”的信念不动摇,这正是《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百年老报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老而弥坚的诀窍,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博弈不久的中国报人们,也许可以从它们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启示。(作者:曹凯/本文刊于《传媒》2005.9)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0/10/content_3601548.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