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有哪些民俗风情或轶闻趣事

如题所述

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过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从虞舜兴起的。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舂年糕:
每年过年时,是新年糕上市的时节,不少家庭有在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取“年年高”和“年高”长寿的吉祥意。从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开始,几乎家家都要舂年糕的。舂年糕其实就是手工做年糕的过程,主要的工具有木杵、臼、木蒸锅、印板,主要程序是打糕花、烧镬窠、打榔柱、、拔倒臼、搓糕团、印年糕……最后把年糕叠成整齐的一叠,整个舂年糕就完成了。期间,满屋飘香,笑声不断,其场面之热闹红火,让你难以忘记。

扯白糖:
扯白糖是绍兴旧俗中颇受欢迎的,据说起源于明朝年间。扯白糖需要相当的力气,一般扯糖的师傅舀一斗雪白的砂糖,倒进锅里,加热、搅拌,糖成了糖汁,糖汁被飞快地扯成长长的一条软白糖,粗大滚烫的糖条在师傅手里上下翻飞,自如得像是绕着毛线,最后切成小块,一嚼,甜甜的、香香的、软软的、热热的,让你心头都暖暖的。

裹粽子:
绍兴素有吃粽子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裹粽子,特别是在端午和春节期间,吃粽子更是传统的习俗之一。传说粽子最早是因乡民于屈原投江后,唯恐江中鱼虾吃掉屈原身体,乃以竹叶包糯米饭掷入河中,想要使屈原身躯完整,后来所包的食物除糯米外,尚加入猪肉、花生、咸蛋等内馅,演变成现代的粽子。裹粽子多用箬叶,其手工精细,技巧娴熟,其式样多种多样,斧头形、三角形、圆筒形等,裹得越紧越有滋味。

吃讲茶
旧时绍兴民间有茶店“吃讲茶”的习俗。这实际上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社会、调解民事纠纷的民间自发活动。旧时绍兴的茶店,遍布城乡集镇的大街小巷。其中又有几爿规模较大、格局较高的,如绍兴城区布业会馆里面的“适庐”,宝珠桥堍的“第一楼”等,吃讲茶的茶店,大都选择在那里。
在旧社会里,老百姓最怕吃官司,他们知道“朝南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奥妙,所以,老百姓之间,一旦发生了纠纷,宁愿上茶店里去吃讲茶。
吃讲茶,总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邀集一帮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知情人士集合到某一茶店里。旧时的茶店,既是老百姓喝茶、听说唱、谈天说地的娱乐、休憩场所,也是民间议是非、判曲直、调解纠纷、息事宁人的去处。诸凡街坊、邻里、亲友之间发生房屋买卖、租赁,田产出入瓜葛,水利灌溉权益,山林开发、砍伐以及婚姻、分家、析产等纠纷时,多半按传统习俗到茶店里去解决。按规矩,待双方当事人邀集的“茶客”到齐后,“茶博士”(服务员)就给每一“茶客”沏上一碗用上边有盖的焖碗盛泡的焖碗茶,给坐在“马头桌”上的“调解主持人”泡上一壶上好“龙井”。接着,先由双方当事人当众陈述事情的经过及各自所持的理由,并提出要求处理的意见。“茶客”们一要依据双方的陈述,二要根据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的事实,各抒已见,进行分析、判断、评理,弄清谁是谁非。既不能偏袒一方,也不能为之护短。
旧时绍兴茶店的一般格局,靠近店门口帐桌头的地方,总是安排有成双的一对桌子,俗称“马头桌”,顾名思义,不无“马着是瞻”的涵义。所以,一般茶客是决不敢坐马头桌的。有资格坐的,必是在当地辈分高、有声望、办事公道、受人尊敬、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的地方知名人士。在吃讲茶时,他总是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也就是当然的裁判长。当“茶客”们发表各自的意见或提出处理办法的建议后,“裁判长”就在马头桌上综合阐述个人的见解,当场拍板,判定谁是谁非,一槌定音,而“茶客”们则纷纷表态,拥护裁决,说些诸如“某店王话咚就算数哉!”之类的话。理亏的一方,就得负责付清全部“茶客”包括坐马头桌的主持人的茶资,相当于庭缴付诉讼费一般。事后按“裁判长”的裁决执行,不得再生异议。一般来说,这种民间调解往往都会顺利执行生效。当然也难免有横蛮之辈,当场不服裁决,甚至恶语伤人、大打出手的。但这种人无论如何也斗不过群众公论,最终还得在吃第二次讲茶时认错服输,从而解决纠纷。这种“吃讲茶”是约定俗成的地方规矩,公众舆论所系,往往能胜过官府判决,具有极强的威慑力。
绍兴吃讲茶这一习俗,源于何时,一时倒也无从查考。但据地方野史记载,创建于清末的“第一楼”曾有因吃讲茶而大打出手的“案例”。流传的一般说法,认为和绍兴出师爷有关。因为师爷回籍以后,往往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他们又多精通律法,所以吃讲茶在明清两代乃至民间时期最为盛行,这也和“绍兴师爷”兴衰史相吻合。有人以为晚明以后,官府在百姓中威信多有丧失,倒是民间调解应运而生的良机。看来此说也不无道理。
另外还有祭祀,上坟,看戏,做酒,等等等等风俗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