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是什么意思?还有初一到初十有什么习俗?

如题所述

年关指农历年底。

大年初一

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大年初二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

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大年初四

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五

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大年初六

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初七

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初八

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大年初九

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大年初十

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5
  词目:年关
  拼音:niánguān
  基本解释 [end of the year(formerly time for settling accounts;Spring Festival was like a barrier for the poor to tide over in the old society)] 指农历年底。旧时欠租、负债的人必须在这时清偿债务,过年像过关一样,所以称为年关
  详细解释
  旧指阴历年底。旧时商业往来,年底必须结清欠账,欠债的人过年之难,犹如过关,故称。 张江裁 《北平岁时志·十二月》:“近年 北平 商户,多已分节清款,若在外省,则尚有年关始清者。”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旧历年关,眼瞅临近了。屯子里还是象烧开的水似地翻滚。”

  典故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正月初一至初十主要习俗

  正月初一:开门炮仗、拜年

  初一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正月初二:送年、祭财神

  正月初二(有的在日落以后),各家各户相继来到村头或墓地,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向祖茔叩拜,送祖先回茔,表示大年已过。各家各户将供奉的祖宗牌位及竹编请下,请上财神供奉。民间所供财神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正月初三初四:回娘家

  出嫁的女儿或者孙女正月初三要回娘家探望长辈和双亲,并准备供品祭拜祖先,祈求全家平安。在这一天里,难得一见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都可以聚到一起,热热闹闹地欢庆一番。

  正月初五初六:破五、送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送穷就是送走五穷,五穷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即在这一天大扫除,放鞭炮,烤肉,爆豆,吃饱饭等等形式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买卖人通常在这一天祭财神。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据《庄子·应帝王》记载,古时候有倏帝、忽帝和混沌3位神仙。倏和忽常去混沌家做客,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两人为感谢混沌,告诉他说:“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混沌按照此说在自己身上一日凿一窍,七日凿好七窍,人诞生了,而混沌却因此而死去。所以初七为人日。 相传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文人学士则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赋诗,出游郊野。 在这一天里忌讳动针线,不用刑法,不罚孩子。

  正月初八:谷日

  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敬天公

  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在“敬天公”的前一天晚上,要摆上一张八仙桌,系上一块红布。八仙桌的摆放位置不定,有人在大厝院里,有人摆在家门口,还有人直接摆在大厅里。八仙桌上供有三牲、五畜、五谷、六斋等,还要有“搭饭”和花瓶。“敬天公”的时间,大约在清晨五点就开始了,祈愿来年天公的保佑赐福。

  正月初十:十不动、十日歌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一寤觉(音告)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郎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