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有权强迫学生签定就业协议吗?

我是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大四的学生,我们学校要求必须签就业协议书,不然不给毕业证,我们正处在毕业实习阶段,有些单位的条件不好,或因为没有正式毕业不给签就业协议书,学校要求必须牵不然不给毕业证书。希望给我们个解答,谢谢!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程序与途径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选择职业有了自主权。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受国家政策、就业法规的指导和制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本章将详细介绍就业程序、就业途径、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与录用、就业协议书

第一节 就业程序

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前应该了解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程序及相关的就业政策,收集处理信息,做好资料准备和心理准备,慎对应聘和签约。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的一般工作程序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机构主要有教育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这些管理机构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大致如下:

(一)分析形势,制定政策。教育部对年度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建设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确定年度的就业工作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各部委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出本地区、本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意见 , 各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学校主管部门文件要求,结合本校毕业生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细则。

(二)资源统计和资格审查。毕业生资源统计工作一般在每年的九月份开始进行。资源统计内容包括毕业生毕业专业、姓名、性别、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培养类别等。资源统计是一项十分重要和严肃的事,既不能有丝毫差错又不能弄虚作假,凡是属于国家正式派遣的毕业生都必须是招生时列入国家任务计划内招收的学生。各高校负责本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工作。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地方调配部门报送毕业生资源情况。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毕业生的资源统计工作,并按时报送国家教育部。国家教育部在每年的 11 月份左右向各地区、各部门提供下一年度的毕业生资源情况,包括毕业生所在的学校、所学专业以及毕业生来源地区等。各地区、各用人单位要向国家教育部提供毕业生需求信息。国家教育部负责向社会及时通报毕业生资源情况和需求情况,并及时组织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
毕业生资格审查工作在每年 12 月份左右完成,主要从毕业生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审查是否符合毕业条件,对于不符合学校学籍管理有关毕业条款的,给予结业处理。(结业生落实到就业单位后同样可以派遣,只是派遣证上要注明 “ 结业 ” 字样)

(三)就业指导。各高校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包括思想教育、政策指导、形势分析、信息指导、心理辅导、技术指导等,目的是为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现在有很多学校将就业指导提前到大二、大三开始,形式也是多样,如:开设选修课、讲座、编《就业通讯》、个别指导等。

(四)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的重要方式。各地区、各部门和各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在每年的 12 月份至下一年的 4 、 5 月份,采取多种形式召开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参加的 “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 大会和开办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求职择业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毕业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可直接参加这类活动。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应签定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毕业生派遣报到就业的依据。

(五)《就业协议书》的审查和《报到证》的签发。每年 5-6 月,高校应做出毕业生鉴定和安排毕业生体检,审查《就业协议书》是否合法有效,手续是否齐全。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凭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签定的《就业协议书》签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 以下简称《报到证》 ) 。外省生源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由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回生源所在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的就业主管部门报到的《报到证》,同时,以就业计划的形式函告对方就业主管部门,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期内落实就业单位后,由该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的就业主管部门转签《报到证》。

(六)派遣、报到接收工作。学校派遣毕业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 6 月底 —7 月初,派遣毕业生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公安部门凭《报到证》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毕业生持《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到工作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凭《报到证》予以办理接收手续和户口关系。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时安排工作岗位和岗前培训等。

(七)改派和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离校毕业生的派遣。在派遣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改派的,按下列原则办理: ① 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用人单位之间调整的,由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并办理改派手续: ② 跨部委、跨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调整的,由学校审核同意后,统一报国家教育部审批并下达调整计划,学校所在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按照调整计划办理调整手续。改派手续一般在每年 9 月以后开始办理,毕业生调整改派须在 1 年内办理,逾期不再办理。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在择业期内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将《就业协议书》寄送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由学校在规定的时间统一到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办理《报到证》。

二、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程序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了解就业工作运行的客观流程,同时自身也应当遵循合理的择业程序,以便最终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高校毕业生自身的择业程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一)了解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政策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关键一步。有人曾经形象地比喻求职择业中不熟悉就业政策的高校毕业生 “ 如同不懂比赛规则而上场比赛的运动员 ” 。的确,面临求职择业的高校毕业生们,如果不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而盲目地去选择职业,那么很可能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甚至处处碰壁。

目前教育部的就业政策和各地区、各部门的相应政策及高校的毕业生工作细则大致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到西部地区工作;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取消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简化落户手续。对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的政策:毕业生择业期限为 2 年,档案管理机构免收档案管理服务费,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者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二)分析形势,准确定位。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前,一定要分析当年的就业形势,根据所在院校的地位、声誉、影响;所学专业就业情况及供需分析;学历层次的就业需求;特别是根据自身素质,对自己作一个正确的估价,心中明确差距所在。同时还必须考虑党和人民的需要及学有所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积极、主动的择业心态,这是确保求职成功的一项基础工作。在择业取向上,要遵循有利于发挥素质优势,有利于发展成才,有利于顺利就业的原则。

(三)收集处理就业信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不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自身的能力素养,而且也取决于是否占有大量的就业信息以及能否有效利用信息。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地、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及时运用。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本书第八章将作详细分析。

(四)自荐应聘。高校毕业生在掌握有效需求信息的同时,要做好自荐材料并准备应聘(自荐材料的准备将在第五章作详细介绍)。应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毕业生本人去用人单位面谈、应试;另一种是毕业生在学校和各级地方就业指导管理部门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聘。无论哪种方式,均要力求提高择业成功率。

(五)签约。通过双向选择,毕业生确定了用人单位,对方也明确表示录用后,毕业生就可以和用人单位签定由教育部统一制订的协议书。该协议书明确规定了学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本人三方面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协议书一经签定,便视为生效合同,不能随意更改。签约的各方都要守信用,不能做与协议书内容相违背的事情。需要指出的是,有的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约后,又去联系其他单位, “ 脚踏两只船 ” 。这种做法是不妥的,结果也不会好,往往会几头落空。要记住,不讲信誉的人在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

(六)文明离校与报到就业。毕业生在离开母校奔赴工作岗位之际,既有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又怀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还可能有对未来生活的几分不安,有一种相当复杂的心境。青年人,总要想方设法表达这种复杂的心情,关键是应选择有益向上的活动和方式,给母校 和 老师留下真情和眷恋,给人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文明离校是对新一代高校毕业生应具有的精神风貌的基本要求,广大毕业生应该把良好的学风留给在校的学生。

毕业生办完离校手续后,就持《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在规定期限内(一般为 1 个月)到用人单位或就业部门报到,同时,学校在此时间范围内将毕业生档案转递到用人单位。毕业生报到后,其工资和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工龄从报到之日起算。自《报到证》签发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 3 个月不去指定单位报到的,国家不再负责其就业。

第二节 就业途径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及流向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特点。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就业市场是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通过 “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 ,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用人单位选人才的主要途径。就业市场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市场组织者确定某一时间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组织在某一地点开展的招聘就业活动,如供需见面会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毕业生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完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活动。如: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毕业生生源信息库、用人信息库、全国就业信息网络等。

高校毕业生在运用就业市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择业的权利和义务,尤其要明确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权和服从国家需要的义务这个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二)遵守就业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公共道德;
(三)在市场竞争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敢于竞争,又要维护他人的选择机会,诚实守信,品德高尚;
(四)从客观实际出发调整自己的主观意愿,做到期望值适度。要有危机意识,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激烈的。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既有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也有思想观念上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因此必须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一谈就业,就奔着 “ 大院 ” 。机关、科研院所需要人才,基层更需要人才。毕业生要树立基层意识、责任意识和奋斗意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处长陈曦说: “ 从长远而言,真正解决就业问题是面向基层,拓宽就业渠道 ” 。 “ 要提倡 ‘ 先就业,后择业 ' 的观念 ” 。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剧,人才不能 “ 从一而终 ” ,就业、择业应该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就业的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要通过在相关或相近专业的锻炼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和适应能力。

二、报考国家公务员是重要途径
建立公务员制度,是为了形成精干高效的管理系统;全面加强和促进政府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促进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每年国家都要从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中录用不少的公务员。这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具体的报考条件及操作程序等,我们在下一节将作专门介绍。

三、 “ 自主创业 ” 大有前途
党的十五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这就是:在积极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的就业机制也在向纵深发展,就业的渠道更宽更广了。许多毕业生不再盯着大机关、大院所、大国有企事业单位,而是把择业目标定得更切实际。他们或应聘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或加盟民营、私人企业,或到街道任职,或去乡村当 “ 村官 ” 。同时还有一条新兴的就业之路正在悄然亮起,它就是 “ 自主创业 ” 之路。

创业与一般意义上的就业相比,创业更具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创业者,应有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坚韧的精神、必胜的信心、巨大的魄力、充沛的精力等素质特征。作为创业者,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全面广博的综合知识;一定的管理知识;相关的法律知识;应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创业者还应具备风险投资意识。

“ 自主创业 ” 不止是解决了创业者一个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带动其他人的就业,因此,政府是大力支持的,如:毕业生 “ 自主创业 ” 办企业,可以简化手续,减少部分收费等。

四、考研
或为提高专业水平,或为避开就业低潮,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考研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 “ 考研热 ” 逐年升温。 “ 考研 ” 是毕业生提高学历层次、深化科学知识,为将来更好的求职择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考研竞争激烈,所以想考研的毕业生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位刚从其它学校考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说,决定考研,就要全身心投入,保持充沛精力与充分的信心, “ 考研是人生的一种磨练 ” , “ 只要明确目标,刻苦学习,坚持下去,想不上都不行 ” 。

五、出国深造
“ 国外科研条件优越,更有利于自己的提高 ” ; “ 科学研究要不断更新信息,才能打开思路,有新的发现 ” ; “ 土博士不如洋博士 ”…… 无论出于何种考虑,出国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憧憬和选择。现在国家对于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给予支持,政策适度放宽。过去,本科毕业生出国需向国家偿还高等教育培养费,从今年开始免收培养费。但需提醒想出国深造的学生,较好的学习成绩、较富裕的经济条件是出国深造的前提。同时,别忘了学成之后一定要回来服务祖国,报效祖国。

六、参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军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高校已作为后备军官培养选拔的基地,这些高校既可招收国防生,直接为部队培养人才。又可推荐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进部队工作,军队是广大高校毕业生报效祖国、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七、基层工作
为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村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基层政权建设;同时也为了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国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到基层工作是广大高校毕业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1999 年至 2001 年 3 年间,各地通过公开考试、考核,先后选拔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46630 人,有相当一批毕业生在基层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与录用

为适应中央、国家机关补充工作人员、改善机关工作人员结构的需要,根据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有关规定,每年都有一些国家机关通过考试及考核录用一部分优秀应届毕业生。各级国家机关是许多高校毕业生向往的就业部门。在报考公务员之前,应当对国家公务员制度有所了解,同时还应了解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基本条件和程序。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简介
国家公务员是专指中央和地方的国家行政机关中在编的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

国家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是实行任期制的政府组成人员。这类人员在政府中担负着决策和指挥的重大责任,对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因此,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必须由党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向权力机关推荐,并严格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实行任期制,同时要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

业务类公务员是实行常任制的政府组成人员。这类人员肩负着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重要责任,应该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

(一)竞争原则:竞争在国家公务员制度中是公开、平等的。所有考试、考核、录用等程序都是公开进行的,并且所有参加报考的人员不受性别、家庭出身、民族、宗教等限制,并逐步打破地域、身份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竞争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中来。

(二)功绩原则:功绩是国家公务员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工作实绩。公务员的职务升降、考核、任免、奖励等,都以其在工作中的功绩为主要依据。

(三)法制原则:法制原则就是制定法律规范依照法规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国家公务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行政,并受法律保护。有关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任免、升降等都必须按照国家公务员法律规定实施。

(四)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事制度坚持的根本原则,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不是削弱党对干部的领导,而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领导。通过把党的组织路线、方针、政策按一定程序转化为行政机关人事管理的法规,依此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二、报考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国家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机关的效率和威信,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因此,中央国家机关对报考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在素质上有较高的要求。

( 一 ) 较高的政治素质
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能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指导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 二 ) 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公务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 实事求是,秉公执法:

3. 勤政廉洁;禁绝奢华;

4.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 三 ) 较强的业务能力
公务员应全面掌握与本职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法律、经济、行政管理等基础知识,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基本业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调查研究能力;

2. 决策和计划能力;

3. 综合协调能力;

4.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5. 精通公文的撰拟与办理规则。

( 四 ) 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从事公务活动的前提,也是国家招考公务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适应能力;合群的性格;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等。

三、入世后公务员的必备素质
入世后,各成员政府都要接受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检验、评判。我国政府职能将要转变为:建构与国际接轨,既适应 WTO 运行规则,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这对公务员来说,不合适的管理理念、老套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都应及时改变。公务员必须具备以下必备素质才能应对入世挑战。

( 一 ) 经济头脑
入世将大大推进经济市场化程度,要求公务员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入世对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将形成冲击,一些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甚至会破产,又将出现新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都要求公务员必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未雨绸缪。特别要学会运用 WTO 关于发展中国家权利保障的有利机制,维护民族利益。

( 二 ) 国际眼光
入世本质上是本国经济融入全球化,公务员不但要了解本国,还要了解世界上的变化,了解世界上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做法。比如,目前很多政策只考虑国内劳动力,入世后外国劳动力也会进来,要学习和掌握相关条款的对接问题。

( 三 ) 服务意识
传统意义上,公务员从事的多是管理方面的工作。而改革趋势是,他们应该朝服务、便民的方向转变。公务员必须转变 “ 官 ” 念,否则无法与国际接轨。

( 四 ) 法律素养
入世后,政府必须抓紧完善有关法律规定和制度,清理、修改与 WTO 规则及我国对外承诺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并保证其在全国得到统一实施。这就要求公务员熟悉法律,依法行政。

四、报考与录用
国家录用主任科员以下的业务类国家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在限额编制内按所需职位的人员。

目前我国招考国家公务员的工作分级进行。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由人事部统一组织实施。地方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由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人事厅 ( 局 ) 组织实施。下面以中央国机关招考公务员为例,谈一谈公务员的报考与录用。

( 一 ) 录用国家公务员的一般程序
1. 发布录用公务员公告;

2. 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3. 对审查合格的进行公开考试(笔试);

4. 对笔试合格者进行面试;

5. 对笔试、面试合格的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6. 对考试、考核合格的进行体检 ( 体能测试 ) ;

7. 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人事部门审批。

( 二 ) 招考对象和条件
招考对象为普通高等院校应届优秀毕业生 ( 定向生、委托培养生除外 ) 。部分职位允许社会在职人员报考。

报考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2. 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 基础理论扎实,学习 ( 或工作 ) 成绩优良,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5. 身体健康,年龄为 35 岁以下;

6. 具备拟报考职位所需资格条件;

7. 符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其它条件;

8. 报考中央、国家机关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要符合进京或留京条件。报考中央国家机关派驻机构和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的要符合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 三 ) 报名程序和办法
1. 招考职位查询

毕业生要认真阅读《招考简章》,了解各招考部门具体的招考人数、职位、类别、资格条件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网、新华网政府在线频道等网站查询。

2. 报名办法

中央、国家机关的报名采取网络报名与北京现场报名两种方式,报考人员可视自身情况任选一种。

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和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的报名主要采取就近现场报名的方法,不能到现场报名的人员可通过系统主管部门的网站进行报名。

3. 报名注意事项

(1) 报名的有关政策、规定和考务方面的问题可查询人事部网站。

(2) 报考人员所需的报名推荐表、报名表等材料可从人事部网站下载、打印。

(3) 报考人员到现场报名,须持本人身份证、学生证、所在院校开具的报名推荐表以及近期免冠一寸照片 3 张、 2B 铅笔。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人员,按照当地财政物价部门审核的标准缴纳考试报名费用。

(4) 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部门或单位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

(5) 网络报名的人员,不允许同一个人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同时报名;报名与考场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

(6) 在网上报名成功者无需再到现场报名。但必须按照网上提示的信息到所选择的考试地点进行考试确认,同时缴纳近期免冠一寸照片 3 张、报名表 1 张和考试报名费,领取准考证凭证。网络报名且笔试合格的人员进入面试时,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和报名推荐表原件,缺少上述证件或与报名时提交的个人信息不符者,不能参加面试。

( 四 ) 招考政策
为了提高考录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并具体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在招考国家公务员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总的原则是 “ 分类考试,突出能力,方便考生,定时定期 ” 。

“ 分类考试 ” ,用人单位将招考职位分为 A 类、 B 类。 A 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政策、法律法规、规划实施指导、监督检查工作,以及从事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工作的职位,如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等; B 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机关内的专业技术工作,及对机关的业务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职位,如会计等。分类考试增加了考试的针对性,也大大减轻了考生的负担。

“ 突出能力 ” ,减少死记硬背,取消《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考试,将笔试的公共科目调整为: A 类职位考《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两科; B 类职位考《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一科。与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两类考试都取消了较为死板的《公共基础知识》科目,并取消了考试指定用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1
向教育部举报,可登陆教育部的网站查询电话。
第2个回答  2007-03-21
说这么多没有用 还不如直接打市长电话了
学校的目的就是就业率的问题
就业率高 就会吸引很多学生 然后生源就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