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称谓为什么有很大区别

英文中父母的哥哥弟弟们同称为uncle,但中文就相当繁琐,年长的称伯,如姑伯,姨伯,舅伯等,年少的称叔叔等。

  中英亲属称谓的差异及文化背景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甚至男女性别都可忽略不计。比如一个cousin就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8个词,一个aunt就相当于汉语的“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5个词。汉民族对亲属称谓系统如此细密的语言分割,与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族制度紧密相关;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粗疏模糊,与他们简单的核心家庭结构也不无关系。另外,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也极具中国特色,这种称谓亲切温暖,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英语的亲属称谓一般只限于家庭内部。在汉语中,出于礼貌,我们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用法在国外少见,且往往带有嘲笑的意味。例如,有人的车开在一位老人的车后,他嫌老人开得太慢,于是就催促道:“Move it, Grandpa!”若一位当上了奶奶的年长女性被陌生人称作Granny,也会觉得受到冒犯而不悦。可见,在一种文化中是礼貌的言行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同样适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亲属称谓语之所以如此详繁是缘于汉文化的礼教传统。华夏民族在公元十几世纪就有了“周公制礼”,“出礼则入刑”,强调“礼法并用”,“礼”是统治阶级赖以维护其统治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制度,其作用较之法律有过之而无不及。及至后来礼教与作为国教的儒教融为一体时,更是成为历朝历代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有礼才能“进限有度,左右有局”。“礼”是是非对错的标准甚至是定罪量刑的准绳。其作用如此之重要,也必然十分详尽明确了。而礼教的核心就是“正名定分”,给人定名称位置。名位不同则职分各异。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前者为后者之纲,前者有发号施令的特权,而后者只有服从前者的义务。封建礼教深入人心,礼节严格繁琐,也必然有详繁的称谓。而英语源自西方文化。其礼俗文化的形成比中国晚了两千多年。文艺复兴开始之后,西方才出现礼仪方面的书籍。与中国不同,西方强调法制,没有繁琐的礼教传统和名分观念。西方人崇尚平等,自我尊严与自由,那些礼貌规则仅仅是上层社会的一种文明装饰与点缀。汉语亲属称谓中“内外有别,长幼序”。这也反映了汉民族传统的家庭宗法文化,根据父系血缘,围绕家长,确定他们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人们大多同宗同族而居,宗族、家族组织具有经济、教育、政治和武力自卫的职能作用。“亲亲”、“尊尊”、“父父”、“子子”,宗族内的亲属关系严格按等级区分,汉语的亲属称谓便隐含着宗族内部的不平等关系。比如汉语有堂亲和表亲之分。“堂”为“同堂”即为内亲,“表”者“外”也,表亲即“外亲”。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姑妈、姨妈和舅父的子女是异姓,名为亲,实为客。与中国大家庭生活方式恰好相反,在西方人们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儿女到成年便要独立,较为多变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流动性较大,没有那么强烈的宗姓家族观念。相对而言,称谓也体现了父系血统亲属与母系血统亲属的平等。西方人强调人格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因此英语中亲属称谓远没有汉语这么多,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参考资料: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1218/23/11804_298844.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5
其实都一样 那只是一个代号 英文名只不过是让别人读起来更上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