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基本知识

如题所述

汉服的基本知识

汉服,即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汉装”“华服”。它始于“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轩辕黄帝,至清代汉服开始衰落,但并未消失。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文化风貌,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缩影。

一、汉服的基本结构

汉服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它也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汉服分为领、襟、衽、衿、裾、祛、缘、袂、带、韨等部分。

领:衣领。

襟:与衽是同义词,但使用时特指衣服的交叠重合处,以内、外(或前后)襟区分。

衽:指的是衣襟,根据掩襟的方向可分为左衽(从左向右掩)和右衽(从右向左掩)。

衿:汉服下连到前襟的衣领。

裾:指的是衣服的下摆,又特指衣前襟。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三种。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祛:指袖口。

缘:指的是衣物上的镶边,如领缘、袖缘、衣缘等。

袂:指的是衣袖,汉服分为窄袖和大袖两种。

带:是指大带、束衣的腰带。

韨:形似围裙,系在腰间,其长蔽膝, 为跪拜时所用。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①交领右衽。汉服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条直线相交于衣中线,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对称美学,显示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那么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②褒衣广袖。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从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来,除了唐代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

③系带隐扣。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系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通常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④汉服布料。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制作丧服、祭服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故称为冬绵夏葛、夏纱冬绉。至东汉时,海南、云南开始兴起用棉花纺纱织布。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云锦。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罗蔽膝制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花缎制作。

二、汉服的常见形制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

①“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最大的特点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指非正式场合)时的服装,属于休闲类服饰。从先秦到明代末年,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其服饰形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②“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上衣下裳”,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衣物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颜色端正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③“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襦裙”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划分方式没有严格的礼仪规定,且在汉服的类别上地位特殊,因此单独分类进行介绍。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对着装都有不同的要求。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汉服不仅是中华民族中主体民族汉族的宝贵财富,亦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宝贵财富。汉民族服装尽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但其基本民族特征则并未改变,汉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根据各个职业、社会阶层、年龄、场合等因素都有其对应的不同的衣冠制度。庶民怎么穿、学者文人怎么穿、官员怎么穿、在家怎么穿、会客怎么穿和仪式怎么穿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汉服是汉族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