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禅位给嘉庆后,为了不让自己沦为囚徒,他做了怎样的措施?

如题所述

乾隆禅位给嘉庆后,为了不让自己沦为囚徒,只是名义上退位,但实际执政大权还在他手里,嘉庆只是处理一些表面的工作,比如接待、开会、祭祀、礼仪等。而且,他也始终未退出象征皇权的养心殿。明面上他是退了位,而实际上还在处处昭示着他是一国之君的主权。

一、乾隆皇帝的禅位

乾隆是清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前后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1736年2月12日 至1796年2月8日  。但实际执政时间是中国最长的皇帝,清高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生于1711年9月24日,卒于1799年2月7日。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1796年正月初一,这一天要举行禅位典礼,按照之前的约定,乾隆于这一天,将那颗象征皇帝权力的大印交到了儿子永琰的手上。中国历史上皇位交接是最容易出问题,自尧舜禹后,只有乾隆实现了真正的禅让,其他统治者的禅让其实都是谋权篡位的遮羞布,甚至,唐高祖,唐玄宗都是万景凄凉。

乾隆的禅位,没有人逼他,是他自己主动要禅位的,因为他实在是长寿,为了不和圣主康熙爷争那个执政时间第一,他主动提出与1796年正月初一,正式禅位。没有血雨腥风,没有冲突,实现了权力的平稳交接,这确实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创举。

二、乾隆保障自己从皇位退休的待遇

禅位有风险,传位前,乾隆还是很担心的,他怕自己一旦当了太上皇,没有了权利,就会像很多历史上禅位的君王,哪怕是亲生儿子,皇权面前也无父子。就像唐高祖和唐玄宗晚年,以悲剧收场的,乾隆也担心自己落入这样的境地。

为了保证自己的命运不落入囚徒的境地,乾隆也做了无数准备:

1、在退位之前,他就明确宣布,自己只将那些接待、开会、祭祀、礼仪之类的日常工作交给嘉庆,至于军国大事还是需他亲自过问的,而且嘉庆现在经验少,资历浅,还需要朝夕听他训导,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皇帝,这样才不容易犯错误,才是天下百姓之福。

 2、在退位之后接待朝鲜使臣的时候,他又向各国宣称:“朕虽然禅位给嘉庆,但大事还是我办。”他规定,退位之后,他仍称朕,他的旨意称“敕旨”,文武大臣进京陛见及高级官员赴任前都要请示他的恩训。

3、退位后,他并没有搬出象征皇权的养心殿,用他的话说:”自己从继位开始,就一直住在这里,住了60年,住习惯了。

总之:明面上他是退了位,而实际上还在处处昭示着他是一国之君的主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6
在乾隆准备禅位的时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并没有将所有的权利都交给嘉庆。一些军国大事的权力还是握在自己手中。这就造成了嘉庆不敢对自己怎么样,
第2个回答  2020-08-16
军国大权没有交给嘉庆,只是给了嘉庆虚职;没有搬出养心殿;接待各国使臣的时候宣布大事仍然是他办,文武大臣进京都要经过他的许可。
第3个回答  2020-08-15
他只给嘉庆名号,所有的权力还是自己掌握,嘉庆只是名义上的帝王而已。
第4个回答  2020-08-12

皇权是自私的,他能让善良变得凶狠,能让亲情变成算计,中国历史上尧舜禹禅位后,皇权就正式进入了家天下的继承方式,历史上无数皇帝的禅位登基,都是威逼之下,刀架上脖子后的勉强退位,即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也没能躲掉被迫禅让,而清朝中期的乾隆却真正实现了和平禅让。

乾隆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幸福皇帝,他在25岁继位,前有康熙、雍正开启的和平、富足基础,后有雍正的廉洁辅助班底,将中国推入了一个时代高峰,乾隆执政期间清朝空前富足,第一次实现了人口破亿。乾隆在位60年,终于决定兑现自己在位时长不超过康熙的诺言,决定禅位于永琰,永琰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在永琰13岁那年,乾隆立下密诏立他为太子,这一年乾隆已经63岁了。

《延禧攻略》、《如懿传》里都多次提到乾隆想立富察皇后的嫡子为太子,历史上的乾隆也确实如此,然而上天不会永远眷顾一人,乾隆一生得到太多的恩惠,唯独在立嗣子这件事上,失意太多。

乾隆38年,63岁的乾隆终于放弃了立嫡子的想法,将13岁的永琰密立为太子。他在天坛祭天时,默默地祈祷:“我已经立了永琰为太子,但他毕竟才13岁,如果他有能力继承国家大业,就让他顺利成人,如果他并非贤德之辈,就让他适合早逝吧!我并非不爱儿子,只是为了祖宗江山,不得不如此。

上天还是比较眷顾乾隆的,从乾隆38年到乾隆60年,永琰一直很健康,而且他所做出的表现也越来越得到乾隆的认可,终于在1795年,乾隆60年,86岁这一年乾隆决定禅位于永琰。

这时的永琰36岁,正是一个人最黄金的年龄,精力充沛、富有经验,而且也没有了青春期的冲动,做事也更加成熟稳重。

1796年正月初一,这一天要举行乾隆的禅位大典,他早早地起床,穿戴整齐,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正式将那颗象征皇权的大印交到了永琰手里。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稳交接,没有冲突,没有暴力、没有强迫,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创举。

尽管永琰的所作所为得到了乾隆的认可,但乾隆并没有真正放心当太上皇,毕竟当太上皇是有风险了,自古禅位后的太上皇没有一个 是幸福的。为了避免自己以悲剧收场,乾隆的禅位可谓用尽心机。

为了保证自己禅位后,依旧能稳如泰山,乾隆做了无数准备:

退位不让权。

乾隆在退位前就明确宣布,他只是将那些祭祀、开会、接待的日常工作交给嘉庆,至于军国大事还是需要他亲自过问、拍板才能决定的。美其名曰:嘉庆年龄尚浅、经验不足,还需要多跟在老皇帝后面学习学习,才能更好做好皇帝。可能乾隆忘了,他登基时才25岁。

乾隆多次对外宣称:他虽然退位了,但大事还是他说了算,他的仍然自称“朕”,他的旨意称“敕旨”,文武大臣进京必须先听他的训示。

除此之后,乾隆退位后,并没有搬出象征皇权的养心殿,用他的话说,住了60年,住习惯了。

乾隆虽然明面上退了位,而实际上他处处都在昭示着他作为这个国家主人的身份。而事实上,乾隆做的这一切都是多虑。永琰真的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也是一位十分勤勉的皇帝,他每天按时批阅奏章,准时聆听乾隆的训示,就像一个机关上班的人,认真的出席着所有需要他的场合,像一个皇帝的高级秘书,所有的事情,他都请示乾隆,从不自己做主。

《清史稿.仁宗本纪》记载道:“初逢训政,恭谨无违。

有一个这样的儿子,乾隆应该感到十分欣慰,对于嘉庆这个继承人而言,乾隆应该是最满意的,天下人也都明白,所谓的嘉庆元年,其实不过是乾隆61年。

表面上乾隆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而实际上他并没有走下权力的神坛,从皇帝的角度来讲,他做的这一切:一方面是对权力的眷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作为统治者的谋略,确保着他晚年的尊严。

参考资料:《清史稿.仁宗本纪》

《清高宗实录》

《饥饿的盛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