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万蒙古军队长期围攻,襄阳城为何能坚守6年?

如题所述

蒙军对襄阳发起的这一次战役,更准确点应该被称之为“襄樊战役”,这一战事关南宋生死存亡,结局是历时六年,终以南宋一方失陷而告终。

襄阳和樊城处于汉水中游,两城隔水相对,为鄂豫陕交通要道。从襄阳南下,沿着荆山、大洪山之间的宜城通道,一路可到荆州,进入广袤的江汉平原,直抵长江。

然后向西可以扼守宜昌等于锁住了四川出川的三峡门口,向东可以把江汉平原这个重要经济区掌握在手里。这意味着,襄阳一丢,长江再也不是南宋的天然屏障,向东沿江而下,攻克临安只是时间问题。


可就是这么重要城池,端平三年(1236)一度被蒙军占领。而当时的蒙哥汗把灭宋重点放在了四川,意欲拿下四川后顺江而下取江南,才没有意识到该地的重要性,后来遂被宋将孟珙收复。

孟珙夺回襄阳后,向南宋朝廷奏略:“襄、樊为朝迁之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

可南宋政府仍然没有重视这条建议,蒙古方面因为争夺汗位和攻宋方略的调整,减缓了攻宋势头,南宋政府又得以苟安多年。

襄阳城残破十余年后,时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兼江陵知府的李曾伯终于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襄阳城的重要性,重修襄阳、樊城两座废城,使其重新成为长江中游的门户与屏障。

忽必烈取得汗位后,加紧了灭宋的步伐,这时候郭侃向其提出了取襄阳而能直趋临安的战略构想,忽必烈欣然认可,遂发起了这一次战役。

咸淳四年(1267),蒙将阿术率先打头阵,其军入襄阳周边仙人、铁城等地,俘获了5万青壮。这种掠夺人口的骑兵作战方式,也在一定意义上减少了宋兵守卫襄樊的有生力量。而后又以五千精兵在牛头岭立虚寨,伏击宋军,斩首万余大胜利南宋一场。

后人有这么一句话:“亡宋贼臣,整居岁首”。意思是灭亡南宋的大功臣,首推投降了蒙古的刘整。这位老兄在投降蒙军之后,就率先提出了攻略襄阳的战略,比郭侃还要早一些。


刘整在宋蒙襄樊战役中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刘整当时献计说南宋鄂州主事人吕文德,是个着眼蝇头小利的人,可以利诱,如果利用这个人然后在襄阳城外筑垒,则可断襄阳粮道。

而当时也有人劝吕文德跟蒙古开榷场交易,于是吕文德便答应了蒙军的请求。蒙古人迅速变本加厉,在榷场外筑垒置堡,屯兵戍守。

蒙古人在襄樊二城北面的鹿门山、白河口筑置堡垒,打算来个梦中捉鳖。到了这个时刻,襄阳守将吕文焕才意识到蒙古此举对襄樊的威胁。于是立马传书给他哥哥荆襄主帅吕文德。

然而吕文德根本没有意识到襄樊正处于危险之中,在他看来,襄樊二城坚固无比,至少可据守十年之久,加上有弟弟吕文焕亲自罢手,必能万无一失,便没有调兵增援。

而身为襄阳守将的吕文焕迫于形势危急,开始主动积极出击,力图打破蒙古包围。但被蒙将阿术击败,退回城中。

与此同时,阿术又于咸淳五年率军深入京湖地区,至复州、德安府等地,俘万人而还,大大削弱了襄阳外围州郡的有生力量,且与宋军被动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吕文德得知弟弟在襄阳奋力突围,终于幡然醒悟,他一边上报朝廷,一面分兵救援。咸淳五年三月,以春深水涨之机,命张世杰为京湖都统率马步舟师驰援襄樊,与蒙军激战与赤滩,但终未能撕开蒙军长围。


六月,宋将唐永坚率军再次出击,被俘。

七月,宋江夏贵、范文虎相继率兵来援,分兵出入东岸林谷间,结果被蒙军大破之,杀溺生擒五千人,获战船百余艘。

至此,襄樊守军元气大伤,蒙军更是由此了解了襄阳还有西北、东南的出入通道,可惜的是南宋方面终究还是没有抓住这些机会突围成功。

在蒙古方面张弘范的建议下,蒙古又迅速修筑了万山堡、灌子滩要塞,彻底截断了襄阳西北,东南的通道,襄樊守军处境更加艰难。

宋咸淳六年(1270),吕文焕不撞南墙不回头,调遣守城步骑15000人,突击万山堡,终失利。这也表明了襄樊反包围战的彻底失败。

就在吕文焕与蒙军鏖战时,他哥哥吕文德估计是压力太大病死了,南宋朝廷一面对其功绩进行表彰,一面又积极寻找接替吕文德的最佳人选。当时舆论大多支持高达,而作为贾似道心腹的吕氏集团成员,硬是以毫无道理的理由排挤了高达援助襄樊二城。


当时,吕氏集团凭借贾似道的支持,成为了宋廷中坚力量,而襄樊的主帅吕文德、襄阳主将吕文焕,其女婿殿前副指挥使范文虎,沿江制副使兼知黄州夏贵,还有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都是吕氏的旧部。

宋廷过分宠信吕氏集团的恶果在襄樊战役中显示出来,成为南宋襄樊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咸淳五年冬天,终于任命了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援襄阳。然而吕文德的女婿范文虎不开心,马上给贾似道写信说自己率兵几万一战可平,事成了功劳都给你,不用派什么人来。

贾似道贪功心切,便让范文虎作为福州观察使去制约李庭芝,而范文虎整天带着妹子在军中作乐,根本不听李庭芝的。将帅失和,焉能不败!军纪不明,襄樊又何谈突围?

咸淳七年(1271)四月,宋军范文虎、呼延德、夏贵诸部又乘汉水暴涨之际,先后护送船队将大量粮食物资运入襄阳,襄樊之围稍解。


面对蒙军扼守陆路,而宋兵穿行水道,使得围攻襄樊之役陷入长围而不死的局面。在襄阳的刘整合阿术合计了一下,这样下去不行啊,于是打算造舰船,练水军,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忽必烈的同意。

蒙军编练水师无疑弥补了其长于骑兵,短于水军的弱点。宋军本来仅存的一些优势也丧失殆尽,襄樊局面雪上加霜。此外,刘整还在汉水中游筑堡垒,上置弩炮,下为囤兵,为的就是打击江面的宋军舰船,要把汉水通道牢牢把握在。

咸淳八年(1272),民兵张顺、张贵组织敢死队,打算潜入襄阳城,与蒙古做最后的抗争。当时汉水上游涨水,二张顺乘水势,边战边进,转战120里,终于抵达襄阳城下,城中早就没有了援助,看到民兵救援,无不踊跃振奋。


收兵时,张顺已经战死,而张贵进入襄阳城后积极与吕文焕共同商量御敌之策。张贵计划凭其骁勇潜入郢州城,与郢州城守将范文虎南北夹击元军。

事后由于计划泄露,加上范文虎部“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蒙军得到逃兵的报告,以逸待劳,结果张贵大败壮烈牺牲。

二张牺牲了,襄樊守军心中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此后,南宋守将们均不敢冒死突破蒙军的围困救援,都想保存实力。范文虎与李庭芝矛盾重重,坐视襄樊被围而按兵不动。

而朝中贾似道为了独占功劳(当然是想着蒙军自己退却啦),襄阳每每告急,他就使阴招让皇帝看不到,要不然就以辞职威胁。

在此情况下,襄樊已经成为了蒙军的囊中之物,蒙军也开始了对襄樊的总攻。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宋军之所以能够孤军坚守襄阳六年,除了襄阳独有的地理条件外,还有就是襄阳城修得十分坚固,可谓当世之坚城,在没有火炮的时代,想要攻克这座大城,大概只有等着守军军心动摇。或者弹尽粮绝。

当然,在这次总攻中,蒙古人的“回回炮”发挥了重要作用,咸淳八年(1272),蒙军以回回炮轰击樊城,摧毁了其防御用的角楼,樊城遂破,之后又以回回炮轰击襄阳,可能正是宋军畏惧回回炮的威力,加上又无法突围,没有援助,吕文焕最终开城投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因为军队非常的团结。城墙部署也非常的有规划,再加上粮食也足够,所以能够坚守6年。
第2个回答  2020-10-02
一、城防坚固,粮草充足。襄阳城自古以来就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所以历代的王朝都对襄阳城十分重视,这也使得整个城池的坚固无比,难以攻破。
二、军民一心,共御外敌。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襄阳城被围攻的时候,全城百姓和官兵一起镇守,大家同仇敌忾对抗蒙古军队。
第3个回答  2020-10-01
因为襄阳城地理位置好,易守难攻,而且城楼很坚固,所以可以坚守较长时间。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