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幼儿园别的小朋友咬人

如题所述

孩子在幼儿园咬人,老师不能打又不能骂,有些孩子老师告诉他不能咬人后便会听,有的却是屡教不改。今天,资深幼儿教师给我们分享,如何有效的纠正幼儿咬人的不良行为。

小孩子处在一个懵懂的时期,经常会有抓、咬、打现象发生,这一现象既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心里上的原因。咬人的小朋友在咬人之前嘴巴会有异常的触动,喜欢把上牙下牙使劲咬几下,一会便会发生咬人现象。

也许是有的孩子牙不舒服疼或痒,想咬一下东西来让牙舒服一些,随手会把自己的手放到嘴里去,或者把小朋友的手放到嘴里咬,有时也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并不是孩子品质不好的问题。但是无论什么原因,抓人、咬人、打人都是不好的行为。老师、家长要制止这种行为。

幼儿咬人的原因

1、幼儿要表达一种情绪反应。

对于小班幼儿咬人的这种情况,多数都是没有恶意的。由于小班幼儿表达能力比较贫乏,很多时候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常常通过咬人来表示自己的情绪反应。如有时与同伴间的矛盾不知怎么表达就用动作代替。

2、幼儿要表达一种自我认识与愿望。

小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对外部世界认识和分辨的能力,但有其自我意识和能力的差异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当他遇到交往上的困难或无法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有时就会急得咬人。如,有时和同伴争抢玩具,有的幼儿不会用语言表达,就用咬人的方式来告诉同伴:这是我的!

3、对于咬人、抓人这些现象,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当宝宝开始长牙,由于牙龈部位的生长发育,总感觉不适,抓到什么东西就咬,成人也没有正确的阻止,时间一长宝宝咬人就成了一种习惯。

4、这些现象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社会性模仿。

幼儿期,孩子好奇心强,爱模仿,当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时,有时也会模仿,尝试着去咬别人。

幼师:预防孩子咬人

1、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

每天晨检时要检查幼儿指甲,对没剪好指甲的幼儿要给剪好指甲,仔细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让他知道咬人是一种错误行为,咬人会伤害别人,给别人带来疼痛,不应该去模仿别人咬人、抓人,这样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2、要有耐心,对待咬人的孩子不要过分苛责。

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对于咬人、抓人现象的缘由要了解清楚,和孩子一起分析咬人、打人的对错和需要负起的责任,要着重教育,正确引导幼儿,不应过分责备幼儿。

幼儿之间发生咬人事件后,也不要过于担忧而去责怪孩子,应该认识到孩子咬人大多是属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问题,所以我们要耐心对待,帮助孩子分析原因,然后进行认真的教育,以免向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

3、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

经常与幼儿交流沟通,学习分享和互相游戏,团结协作,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注意缓解幼儿情绪,多关心幼儿,多给幼儿一些关爱。

幼儿入园后更需要我们的爱,需要小朋友之间的爱,只是他们不会表达,方式用错了,我们要多关注、关心他们。

5、帮助幼儿建立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班级良好的常规。

6、幼儿教师也应做好家长工作。

一定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抓人、咬人对自己,对其他孩子都是不好的,使家长在幼儿发生矛盾时不偏袒自己的孩子,理解教师应该同时关爱每一位孩子的职业职责。

家长:纠正孩子坏习惯

1、全家人一起达成共识。

凡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儿,要告诉幼儿这样做是不对的,后果会怎样,让幼儿认识到错误。

2、进行交流、沟通。

使孩子从小就能养成理性述说需求的习惯,而非运用情绪。否则,孩子越大越难于纠正。

3、家长要有意识的多带孩子到同龄孩子较多的地方去玩。

在孩子游戏时也要做个有心人多鼓励孩子去交流,并适时教孩子一些交流的手段和方法。如交换玩具玩,不争、不抢,遇到危险要告诉大人寻求帮助。

4、在家不和孩子玩咬人的游戏。

或许大人只是觉得孩子急了咬你非常的可爱,可是在你忍受了痛苦的同时破坏的是孩子对是非的判断力,所以孩子到了幼儿园会认为咬人是种游戏。

5、先冷静,然后搞清事实。

当抓人、咬人的现象出现,父母就应当弄清事情的原委,如果责任在自己,要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要马上道歉,责任在于对方,应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一种错误行为,如事情较严重,应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共同商量解决。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时间一久,总会发生咬人、抓人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信任老师,配合老师作好教育工作,关注孩子情况,多和老师沟通,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更快乐的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4
咬人原因分析:

1、表达一种情绪

一般而言,小班宝宝咬人并无恶意。由于不懂得用语言自我的生活感受,常常通过咬人来表示自己的兴奋和激动。如有时同伴间的矛盾不知如何表达就用动作代替。

2、表达一种认识

小班宝宝已有了一定的对外部世界认识和分辨的能力,但其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当他无法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时,有时就会急得咬人。如,有时和同伴争抢玩具,有的幼儿会用咬人来告诉同伴:这是我的!

3、表达一种愿望

由于自我意识和能力的差异,小班宝宝很多时候很难找到合作和交流的伙伴,有时遇到交往上的困难时往往也会采取咬人的方式。

4、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当宝宝开始长牙,抓到什么东西就咬,时间一长宝宝咬人就成了一种习惯。

5、是一种社会性模仿

社会性模仿是托班宝宝学习的一个重要媒介,但当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时,有时也会尝试着去咬别人。

小班孩子正是模仿的年龄阶段,如果到时候其他的小朋友也模仿到了这种攻击性行为该怎么办?

解决方法:

1、预防为首要。

根据孩子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分析,让他知道咬人是一种错误行为,咬人会伤害别人,带给别人疼痛,不应该去模仿。这样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2、要有耐心,着重教育。

孩子发生咬人事件后,也不要过于担忧而去责怪孩子,应该认识到孩子咬人大多是属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问题,还不属于攻击性行为。所以我们要耐心对待,帮助孩子分析原因,然后进行认真的教育,以免向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

3、注意缓解,多关心。

其实宝宝们也很需要我们的爱,需要友谊,只是他的表达方式用错了。

4、让孩子学会使用语言。

每当发现宝宝因为心理不满而咬人时,要让他明白,当他生气和不安时,有比咬人更好的表达方式。他可以说,“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的话,可以向老师或爸爸妈妈求助。
第2个回答  2020-11-04
1

帮助孩子弥补口腔敏感期需求

首先建议不要过于斥责孩子,可以买一些手指饼干或咀嚼棒来给孩子咬,帮助孩子弥补一下口的敏感期需求。

2

传授孩子细节性的交际技巧

孩子的口头语言丰富了,就不会借助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了。

早期教育专家唐纳·维特默,在《从咬到拥抱》一书中,也讲到孩子的情绪及社交问题:

第一步:先要让孩子理清双方的情绪,比如别人抢你玩具,你咬了人家,就要让孩子明白你自己很“生气”,而对方很“伤心”;

第二步:再让孩子们提出解决方案,家长可从旁提供建议;

第三步:鼓励孩子自己去修复矛盾关系。达到“从咬到拥抱”的一个和好过程。



3

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对于孩子,讲道理或许只是个良好的开端,但这对于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可能并没有多大用处。

如果你的儿子被批评后屡教不改,作为家长,你可以尝试找老师商量以下几个方法干预:

首先给他弄个私人空间,可以让他平举胳膊,以此半径,画个圈,作为他自由玩耍的领地。是的,有些孩子不在乎,但可能你的儿子很需要。

其次,噪音也可能让他受不了,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老师播放一些和缓的音乐,让房间变得安静些。有时候这能改善整个氛围。

最后,就是请配班教师额外花几天时间,坐在孩子身边(盯着他)——目的当然不是监督他,而是留意别的孩子靠他太近,当他抓狂或不知所措的瞬间,提醒并帮助他控制好自己的冲动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