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藤野先生课后第2第3题答案

如题所述

二、(1)“盘得平的”“油光可鉴”“扭几扭”“标志”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与嘲讽
(2)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若国
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我”大量的关心与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
能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三、弃医从文:经历了匿名信时间,认识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他深感学医只能挽救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要真正解救民族,要先救治人们的精神,使民众的思想觉悟,而挽救他们首推文艺。
想到的要自己写
这都是我们老师上课讲的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5
这要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来说了.当时的中国很落后,饱受外族欺凌压迫,而本民族内部情况也让人堪忧!
鲁迅是一个很爱国的人,起初,他认为要使一个民族强大,首先就要使这个民族的人民拥有一个健强的体魄,所以他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决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治病救人)来拯救国民.
可是在仙台学医期间,有一件事情让他很震惊,那就是——有一次在看电影的时候,很多中国留学生看到日本军人蹂躏欺压中国妇女,不仅没有丝毫懊恼反而以此为乐。这样的场景让鲁迅感到很痛心,他幡然醒悟——要真正解救一个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族,并使其强大起来,仅仅让人民拥有强健的体魄是远远不够的;救治了羸弱的身体只是“治标”,而拯救人民麻木的心灵才是关键,拯救人民的思想才能“治本”,所以,他毅然弃医从文,从此走上了文化救民的道路。他以手中的笔杆为武器,用口诛笔伐的方式与敌人搏斗并唤醒民众。

我想到的——
鲁迅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早已被历史所证实。而正是在文学这条道路上,他创造了一个高峰,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后人所景仰。
同时,鲁迅的选择也警示我们: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其人民的思想必须首先要强大。
第2个回答  2011-02-28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