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事故 保险公司给的钱是谁的。难道是股东的钱么。还是分公司的管理者的钱?

如题所述

出了事故,保险公司给的钱赔的钱是谁的?赔的钱就是保险公司,公司里的钱呢?也就是说,他吧购买保险的钱集合起来,然后开除掉必要的开支,然后有什么事故把握什么理赔,都是从别人交的保险费,你又提出来半,还陪给那些出了事故的人

是保险总公司的群没有什么分公司管理者的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1
来源:雪球
随着经济的发展,衣食住行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于安全越来越重视,与之对应的是风险,比如健康风险、财产风险等等,保险公司正是一种经营风险的商业模式,理应得到长期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我发现很多人不懂保险,以为保险“保生不保死”或者说保险是智商税,很多投资人不懂保险公司的价值,要不凭感性的判断无脑买进,要不嗤之以鼻。本文试图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保险的价值,一个是保险公司的投资价值。
一、残酷的现实
在大众的眼中,保险公司似乎财大气粗,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背负着资本的原罪。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苦逼的行业,不信?我们看数据和事实。
我们先看一下2019年上半年非上市保险公司的经营数据。
寿险部分,受益于投资回暖,以及减税政策落地,2019年上半年非上市寿险公司净利润暴涨。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7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224.7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3.39%。就具体的公司来看,40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270.25亿元;30家公司出现亏损,亏损额度达45.52亿元。
不过,非上市寿险公司的净利润主要集中于几家险企,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公司共有5家。其中,仅泰康人寿一家就贡献109.56亿元净利润,接近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净利润的一半。
前五家险企就为人身险行业贡献了近176.04亿元的净利润,占比近80%。
就ROE而言,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行业净资产4078.65亿元,ROE为5.51%,远高于同期非上市财险公司ROE水平,其中17家险企高于这一水平,另外23家盈利险企的ROE则低于此水平。
财险部分,7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盈利38.62亿元,11家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受益于投资回暖以及减税政策,整体盈利几乎达到去年同期的10倍以上。具体来看,盈利险企数量超过亏损险企数量,40家财险公司盈利,合计56.33亿元;32家公司亏损,却也累计达到17.71亿元。40家实现盈利的财险公司中,有14家险企的盈利超过了1亿元,中,国寿财险以16.08亿元的净利润遥遥领先,而其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仅为1.25亿元。英大泰和财险以及阳光财险净利润也达到7亿元以上。盈利在0.5-1亿元之间的财产险公司只有5家,分别是鑫安汽车、诚泰财险、华安财险、中原农险、东京海上。21家险企盈利不足5000万元,其中12家为外资险企,占到了目前国内22家外资财险公司的一半以上。
就净资产回报率来看,72家财险公司上半年的平均ROE仅为2.39%,也只有25家盈利险企高于这一水平,其中ROE超过两位数的只有英大泰和财险,超过5%的,总共也只有13家。
总结一下就是:在政策和投资双重利好的环境下,非上市保险行业利润暴增,但是寿险42.8%的企业亏损,财险44.44%的企业亏损,在盈利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也是利润微薄,行业的利润集中在个别企业中,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行业。从全行业数据看,净资产收益率寿险部分为5.51%,财险部分为2.39%,其股东收益连银行定存存款都比不上,这种行业环境连钢铁、医药流通、石油石化都不如,赤裸裸的社会和保户在收割保险行业的股东。
我不禁发出疑问,买保险的和开保险公司的股东究竟谁在交智商税?
那么是现实中保户接受了保险公司理赔服务的人数怎么样呢?我以中国平安为例,其在2018年年报中有一段话:“闪赔”服务持续升级,全年理赔案件381万件中60%的案件可在30分钟内完成赔付,最快26秒完成赔付”,单年次处理的赔付次数在百万以上,按道理说这么广泛的受众得到了赔付应该支持保险这种商品,但是在网络上面看到的却是大量的,近乎一边倒对于保险的抵触和谩骂。
哪里出现问题了呢?
二、保险的存在价值
市场经济,商品要持续发展必须同时实现三种价值,社会价值、客户价值和股东价值,才能持续发展。什么是客户价值呢,就是对客户有用的东西,被需要,才会被消费。股东价值,就是提供这种商品的股东要赚钱,否则就会停止服务。社会价值指的是对交易第三方没有伤害或者说有价值,体现为不违法、符合社会风俗道德规范,不侵害第三方的权益。
保险是保险公司和客户有一个风险事件的对赌。这个对赌取决于三个因素,对于投保人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造成多少损失,对于保险公司覆盖风险事件需要的资金,应该收取的保费。
为了理解保险我在这里做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假如有一个100人的群体,每个人每年收益20万,持续20年,每年这100人当中有1人会发生一次风险事件,造成100万的损失,如果有100万的资金弥补其损失,那么倒霉蛋就可以继续每年赚20万,直到20年结束。如果没有100万的资金弥补其损失,则连续20年的赚钱过程停止。这个模型很简单,这里用金钱来指代保险的作用,是因为保险并不能真的阻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只能通过给予一定量的资金来对冲或者最小化风险事件的损失。
如果你认为你买了寿险就可以长生,你买了健康险就可以不生病,依此指责保险“管生不管死”,那么你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在模型中,个体承担的风险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风险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一个是风险事件造成的后果。从群体角度考虑,每年都有一个人发生风险事件,从个体角度看,其每年都有可能发生风险事件,概率均为1%。这种群体确定性和个体不确定性是风险的第一个特征。
那么如何给保险定价呢?在个体方面其定价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比如已知风险事件发生在19年,那么造成损失20万,只要保险的单子不超过20万,其购买保险就是有利可图的,假如风险事件发生在第二年,那么造成损失3600万,只要保单价格低于3600万,就应该购买,假如风险事件发生在第15年,那么造成损失100万,只要保单价格低于100万,就应该购买。
进一步推断,如果我们精确知道个体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和损失,就可以实现千人千面的销售,比如客户和保险公司都知道一个人第五年发生风险事件,造成损失3000万,那么保险公司的手续就应该大于100万,低于3000万,客户可以接受的保险价格为低于3000万,在市场经济中因为风险已知,提供保险的公司有竞争关系,最后的成交价为略高于100万,这里假定为101万。
保险公司收取了101万,承担了客户必然发生的损失3000万,显然不合理,这里的矛盾是为什么说覆盖其风险事件的成本为100万。
这里就说到概率的第二个特点,对于同一时间的具体个体,概率总是未知的,概率的精度越高,其不确定性越强。我们研究保险必然是基于对于群体的风险统计规律应用大数定律开展。
我们再讲一下概率的第三个特点,概率事件是一个或有事件,意思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比如对于100人的群体,每年一个人发生风险事件,20年后最多有20个人发生风险事件,其中有80个人是没有发生风险事件的,那么我们按照统一的收费对100人征收保险费用。最后的结果就是其中100人的保费只被用于对冲20人的风险事件。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讲一个观点,我买了一份十年期的保险,十年过去了,我没有发生风险事件,保险公司也没有给我服务,也不给我退钱,这难道不是一种骗子公司吗?这也是保险这种产品的特殊性,不仅看不见摸不着,还是对可能发生事件的服务。
如果风险事件是必然发生的,那么就不是保险的范畴了,因为确定性的事情没有博弈的余地。
三、保险公司是怎么赚钱的
在模型中,如果客户只有一个人,那么假如每年保费10万,只要风险事件发生在前十年,那么保险公司就会因为入不敷出而倒闭。只有在足够大的数量群体中我们谈概率以及由此之上的保险才有意义,客户付出一笔保费来对冲自己可能遭受的风险事件,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的承接方去风险事件的经济损失。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保险公司是一家公司,是为盈利存在的,比如在模型中预期每年的风险事件损失为100万,100人全部参保,每人需要平摊的资金为一万元,保险公司存续经营的每年开支为10万元,其股东要求的资金回报按照社会无风险利率要求为10万元,那么理论上保险公司每年需要收取120万,即每人一万二这个商业模式才能存续。
有一个基本的常识需要强调,市场经济中,收益为资本的方向,保险公司作为企业是需要盈利的,这很正常,为你提供手机的公司只有赚钱才会继续生产手机,为你提供河南拉面的面馆老板只有赚钱才会继续为你提供拉面,如果他们不赚钱,那么什么产品和服务都不会有了。不要因为为你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赚钱而仇视它,你只需要关注自己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价值。
保险公司年初得到了120万资金,并不会傻傻等着100人中的一个发生了风险事件拿出100万去理赔,而是会拿去投资,比如100万拿去做流动性较好的国债,那么一年得到是收益为3万,那么年初只需要收取117万,人均一万七的保费就可以了。
现实条件比我们的模型复杂的多,不同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保费投资的收益都是未知的,为了给出保险的定价,保险公司必须根据过去的数据和自己的模型去对未来风险和投资做一个假设。
这些假设即是保险公司经营的基础,也代表了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比如保险假设和保险风险,保险风险是指由于死亡率、发病率、赔付率、费用率及退保率等保险假设的实际经验与预期发生不利偏离,导致保险公司遭受潜在损失的风险。
其他还有精算假设又包括折现率、投资收益率、死亡率、发病率、退保率、费用率。模型假设,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敞口以及折现率等。经济假设,如投资回报和相关折现率,和经营性假设,如死亡率和续保率(包括考虑投保人行为),以及损失率均为影响保险合同准备金估计的关键假设。我们可以把这一系列假设统一叫做营运假设,有时候也叫做模型假设。
现实中因为不同风险事件的概率有显著的差异,投保人对于产品的需求也不同,保险也是不同的种类,比如寿险、健康险、财险、意外险等等。这些假设是精算师需要考虑的,通过一定的样本和概率来给一款产品定价,作为投资人我们不必过于纠结这些具体的计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灰箱子,按照功能模块来理解,就像我不会设计芯片,但是不妨碍我使用手机和电脑,我们可以直接观察模型假设的实际经营结果和偏差进行评价。
当产品的定价和实际风险发生的规律一致的时候,保险公司获得模型假设的收益,当实际风险事件发生比预期的要少,那么保险公司就会获取超额收益,反之则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亏损。我们说的传统保险产品的收益来源,即死差、费差和利差,都是模型假设、模型假设和实际运营偏差的一部分。
那么怎么不让保险公司定价太高,弄虚作假呢?毕竟模型的假设和产品的定价,作为我们千千万万消费者的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就要依靠市场经济的竞争和保险行业的强监管了。
我们前面讲保险只有在保户数量足够多的时候才能在有效的概率统计上面运行,当保险企业有大量订单和丰富管线的时候,分散效应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和更高的收益保障。
怎么理解分散效应呢,分散效应是因为开始计算风险假设的时候是按照单张保单存量业务简单计算的,但是随着单量的增加和产品的丰富,有些保单承担的风险是相同的或者是对冲的,所以实际赔付的时候要比预先设定的小很多,不会出现同时需要赔付的情况。大V“山行”讲过一个小故事非常贴切,我这里借花献佛,帮助大家理解。
一个人卖鱼,有人买鱼头做剁椒鱼头,有人买鱼身子做鱼丸,有人买鱼内脏鱼子做鱼杂。如果大家都只喜欢吃鱼头,这卖鱼的风险很大啊,进货肯定整条啊,就算鱼头涨点价,到时候鱼身子鱼杂卖不掉,可能还是不赚钱或者赔钱?现实世界是,你如果客流足够多,总会有人吃鱼头,也有人搞个鱼杂火锅,这样子,卖鱼的风险就小得多。保险公司的业务,有保生,保死,保病,保意外,很显然这些不同风险有些是相互对冲的,把千万上亿份保单综合总体看,保险公司承担风险比单独看要小。举个例子,意外死亡的多了(赔付多),是不是长寿风险就小了(非固定领取类养老险受益)。
分散效应对于中国平安这样的规模巨大,产品丰富的公司特别有优势,
模型假设、模型假设和实际运营的差异,分散效应是保险公司盈利(亏损)的三个来源。
四、保险行业理应暴利
这部分我讲一下保险公司的投资。我们说保险公司在接受保费的时候,也承担了其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其中保险产品的定价是建立在过去的数据和公司自己的理解基础上,但是其面对的风险是未来的,未来总是未知的。
对于财险部分,大数定律一般是可靠的,但是概率还有两个规律,一个是肥尾效应,一个是遍历性。
肥尾效应(Fat tail)是指极端行情发生的机率增加,可能因为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件造成市场上大震荡。如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2010年的南欧主权债信危机,皆产生肥尾效应。我们可以理解其为黑天鹅事件,即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造成的损失很大。
什么是遍历性呢?假如晚上有100个人去一家赌场赌博,其中99个人赌完了都赚了一点,只有一个人赌到输光了。那请问,这家赌场是不是一个危险的所在?答案似乎是并不危险的,毕竟输的概率只有1%。
好。还是这家赌场,我们干脆假定去一次的输光率真的是1%。那请问,如果是同一个人,连续去了这家赌场100次,请问他输光的概率有多大?答案是他几乎肯定会输光。
这个道理就是空间上 —— 也就是同一时间一群人的集合 —— 的数学期望,和时间上 —— 也就是一个人连续去很多次 —— 的数学期望是不一样的。在数学上,这就叫“没有遍历性”。如果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数学期望相同,就叫“有遍历性”。
这还不是重要的,我们再设想一个,假如这100人去赌博,都是从一万本金开始,其中99人每个人都赚了10元,但是其中一个人把一万亏光了,类似俄罗斯转盘,所有人承担的概率是一样的,1%的可能性是倒霉蛋,但是赢了只能拿到有限的收益,输了却要接受惨痛的代价,这样的游戏你会参与吗?
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费尾效应和遍历性结合,保险公司提供的又是强制性的兜底,意味着足够长的时间里面,保险公司一定会发生致命性的风险,这意味着假如一家保险公司经营100年,其中99年都是正常经营的年份,但是有一年发生了亏损,这个亏损足以超过其99年的全部盈利,所以说长寿的保险公司很少。
为了对冲这种必然发生的风险事件,保险公司在正常年份的经营活动不仅需要赚钱,而且需要赚大钱,才有可能熬过困难阶段,长久存在并为股东、社会和客户创造价值。
第一,保险公司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的割裂的,而且可能时间跨度很长,保险公司管理层为了短期利益很可能出现低估风险、扩大规模的冲动,第二,保险公司又是高杠杆的企业,第三,长周期一定会出现不可预料的重大风险,这三大因素结合使得保险企业的经营必须慎之又慎。
寿险和健康险业务,预期寿命、医疗技术进步以及长期通胀水平三风险时刻存在,重疾险中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可能会提高,健康险中一些本来不能治愈的疾病现在可以治疗了,而且有可能变为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
我们看看保险公司遇到风险事件的经典案例吧。
第一个,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巨亏200亿。为布局海外金融平台,中国平安于2007年投资富通集团旗下的富通银行。当年底,中国平安子公司平安寿险以18.1亿欧元的价格,从二级市场持有富通集团9501万股份,成为富通集团单一最大股东,后继续增持至4.99%。始料未及的是,中国平安入股富通不到一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了,富通集团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到2008年下半年,富通股价已下跌逾96%。
随后,比政府出台国有化救助方案,将其拆解出售,富通集团资产大大缩水。按照相关协议,这一交易需要获得富通集团股东大会的批准。但比政府并未依约寻求股东的同意。为平息股东的不满,比政府成立了一个基金来补偿富通集团的股东。但这一补偿计划只涉及欧盟国家的机构股东,而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国平安,不但始终被排除在重组之外,甚至连补偿也无缘获得。中国平安不得不于2008年底计提减值准备金228亿元。而其2008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对富通的投资共合人民币238亿元,由此损失超过90%。
这样的风险事件不仅仅是投资风险,更是XX风险,黑天鹅事件在足够的时间中一定会出现。
第二个,日本寿险业整体利差损风险事件。上世纪末,日本经济持续衰退,股市低迷,长期利率不断下降,寿险业投资收益大幅下滑,加上日元升值,海外投资资产出现汇兑损失。1997年日本寿险排名第 16 位的日产生命保险公司宣布破产,成为战后 50 年倒闭的第一家保险公司。随后,东邦生命、大正生命、千代田生命等6家保险公司相继破产。日本寿险公司破产潮的根本原因是:保险业在经济繁荣时期销售大量高预定利率的保单,平均预定利率达6%,泡沫经济破灭后,政府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实行超低利率政策,面对巨大的利差损,非正常退保和满期给付事件大量上升,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不足,引发系统性风险。
1996年5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八次降息,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冰点1.98%。快速的降息,让中国寿险行业出现了巨额亏损。寿险的预定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收益率,而收益率正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1996年中央银行开始降息后,寿险产品的优势凸现出来,于是保费收入剧增,但因保险资金运用也以银行存款为主,银行利率的下调导致公司收益降低,遂出现巨额差损。以2003年高盛的研究报告称,中国人寿,平安,太平三大寿险公司的潜在利差损约为320亿——760亿。这只是保守估算。比如09年平安披露单平安一家的利损差高达800亿。
第三个,美国国际集团流动性危机风险事件。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席卷全球。美国国际集团(以下简称AIG)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总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AIG购买了大量次级贷款,为超过6000亿美元的债券提供信用违约掉期保险产品。2007年和2008年,此项业务分别亏损115亿美元和286亿美元。2008年四季度,AIG亏损617亿美元,创美国公司历史最大季度亏损,国际评级机构大幅下调AIG的评级,股价暴跌。重大亏损、评级下调、股价暴跌、追加抵押等危机事件环环相扣,引发连锁反应,仅用三天便使AIG走入绝境,大量保单持有人权益得不到保护,极易导致美国金融保险业系统性风险。
相信这三个案例已经足以让你领略到黑天鹅+高杠杆+遍历性对于保险公司的重大威胁了,在正常经营的年份理性有超额收益对冲这种风险。
我们来看国际上保险高手是怎么投资保险公司的,这里就看巴菲特和他最看好的保险公司,盖可保险吧。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吸引人的地方,很可能是他们在利润方面所具有的优势。1949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保险利润与保费之比为27.5%,而根据贝斯特的分析,同期国内全部133家上市的事故险保险公司中,该项比例仅有6.7%。1950年,由于整个行业趋势发生恶化,贝斯特的分析显示出,行业的保费利润率已经下降到3%,同期,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保费利润率也下降到了18%。
在1951年的前半年,所有保险商在人身伤害险和财产损失险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同期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利润率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勉强超过了9%,而马萨诸塞州保险公司则出现了16%的亏损,新阿姆斯特丹事故险公司的亏损比例为8%,标准事故保险公司的亏损比例达到了9%。
这是一家理念独特,有着光辉经营业绩的公司。但是到了七十年代,飙车行为、慷慨的理赔委员会、欺诈索赔等等这些开始困扰着这家业内收益最为可靠的公司。当时,美国人口中年轻人比例之高,前所未有,满街都是青少年驾驶员。他们喜欢改装车辆,增大马力,加装闪光片,这些更加鼓励了他们鲁莽的狂欢。“严重程度”——这是业内用于形容意外事故率的词 —— 呈现上升趋势。
到了六十年代后期,通货膨胀的发生更是让修车费用和意外事故的成本大大提高。而理赔评审委员会更是前所未有的慷慨,连斜视这样的小问题都可以演变为法律诉讼,成为有利可图的消遣。
如同雪片般飞来的莫名其妙的裁判,令保险公司步履蹒跚,盖可的CEO拉尔夫·佩克选择了公司历史上最糟糕的时刻放松承保政策,开始向体制外人士出售保险。然而,这一新政策的实施带来的令人兴奋的新客户,却导致公司的更为昂贵的损失,索赔上升,准备金下降。
1974年到1975年,公司一直向媒体和董事会隐瞒了事实真相,直到一位董事会外聘的审计师透露了这一坏消息。索赔的总额已经超过了公司的资产。1975年,盖可保险公司宣布令人难以置信的亏损,数字为1.26亿美元。在公司股价触及42美元的高位之后,一路跌去90%,股价达到4.80美元。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巴菲特入主,公司砍掉一切高成本保单,或提高这类保单的价格,将综合成本费用率重新回到100%以下,重回承保不追求规模、要追求利润的盖克老路。
我们看到丢失或者偏离保守的行业精神、过度追求规模,出售利润不高的产品、投资端激进(AIG投资衍生品)都是保险行业的大忌,这是一个专业度极高,对企业文化要求极高,对管理层自律要求极高的行业。
五、行业展望
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只有到一定的经济阶段,市场对于保障性保险的需求才会爆发,在投资性和分红型的保险产品中,利差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保险公司更像是一个集资做投资的投资性公司,其利润受资本市场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影响很大,由于非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激烈,优质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不高。
在利率高位运行时期,由于实际收益率明显高于定价假设(前期只有2.5%),所以利差带来的利润最为可观。这也间接导致保险公司过度逐利,大规模销售理财类险种,实际上存在长短期资产负债错配的风险和利率下行带来的利差损风险。近年来,基准利率持续走低,投资收益整体下降,保险公司利差益逐渐降低,给保险公司持续经营造成不小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保险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客户健康管理的推进,死差开始增大,并成为利润主要来源。
在中国平安姚波先生“平安寿险价值深度解析”的PPT讲解中有一张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中国目前市场空间很大如果遇到危机可以缓冲。像九十年代10%的利率,保险公司卖了很多亏损的高利率保单,但是利率下降,保单承保利率下降,新保单卖的多,也就缓冲回来了。当然有损失,但是广大的市场增量让公司更安全。我们应该感谢保监会的强监管,没有这样的监管,保险行业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为企业带来日后的雷。
如果你发现保险公司出售的产品很有性价比,那么大概率这家公司不能给股东带来长久的收益,也不能为保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我听说现在有大型的保险公司在重疾险的销售中竟然是亏本的,令人不寒而栗,我因为企业的管理层、文化排除了好几家低估值的保险公司,短期可能错失牛市来临的翻倍机会,但也躲避了可能的炸弹。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保险公司纷纷发力“保险+服务”,这其中“服务”二字涵盖的范围很广,例如“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可谓花样百出,在保障属性、金融属性之外,保险业的服务属性得以空前挖掘。保险公司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天然优势及资金实力,不断延伸着产业链,试图在保险产品之外,构建完整服务闭环,提升客户体验度,增强客户粘合度。
如图就医360是平安好医生与平安人寿合作推出的产品,只要你购买了平安的重疾险就可以199元/年的价格享受其服务,而如果没有购买其产品就只能购买私家医生,价格较贵,而且服务和就医360也有差别。下图是中国平安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的的客户结构。
科技带来效率,生态强化黏性,服务是保险这种产品价值和利润的溢价所在,超市鸡蛋打折大妈抢着去排队,但是没几个白领不上班去抢鸡蛋吧,因为大家对价值的判断不一样,一个企业应该定位自身,服务目标客户,一个消费者也应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产品,中国平安的优势主要在服务方面,如果预算紧张,追求性价比,确实应该找一下小公司的产品。
通过可以接受的保费为自己规避掉可能的较大风险事件,通过企业谨慎经营,提供高价值的服务,保险行业完全可以做到股东、社会和客户的三赢,这就是我心中的保险和保险行业。
如果你不喜欢保险公司,那就买一份高性价比的保险吧,如果你在乎服务,那就买一份高品质的保险吧,如果你对自己的投资能力很有自信,那就投资保险公司吧。
作者:贫民窟的大富翁链接:https://xueqiu.com/7318086163/138233562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