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买书要看出版社?因为不看,真的会被气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前天想要买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了解了几个译本,在蜗牛试读了一下。张谷若的上海译文版本在当当上搜不到。另两个比较知名的译本是董秋斯和宋兆霖的。

一般买外国文学类的书,我都会选择上海译文、中央编译这类以外国文学见长的出版社。

于是我搜了一下当当,是这样的:

排名第一的宋兆霖译本,是作家出版社的,这让我疑虑了一下,最后还是没下单。当然,作家出版社在出版中文文学书中是龙头老大,但外国文学,还真不多。

我又在豆瓣搜了一下。很奇怪,那个排名第一的版本连影子都找不到,除非自己输入关键词。

这怎么办呢?我又搜了一下亚马逊,也没有上海译文版的。想了想,咬牙还是在当当下单了这本蓝色花封面的。

说实话,这个封面我个人不太喜欢,总有种中学生读物的感觉。但相比蓝色封皮的商务印书馆的新课标必读,还是稍微胜过一筹,能忍。毕竟封面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主要内容好,这些都可以接受。

昨天正在做满减活动,于是一咬牙,买吧。毕竟都是宋兆霖翻译的,差能差到哪去呢?我安慰自己。虽然看到豆瓣上有评论说里面错别字很多,我还是下单了。

今天,我收到了书。它长这样:

在左上角,我发现了“当当”两个小字。这才知道,这是当当自出版做的。

这样也没关系,现在文化公司那么多,大多是和出版社合作,用出版社的书号,其中不乏总出精品的公司,比如新经典、步印文化。

当当自出版的书我还第一次看,只是第一次就让我大跌眼镜。

我翻开书,以为自己眼花了,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没逗我吧?

看这密密麻麻的字,我还以为自己卖到了盗版书。

省纸不能这么省吧?你们考虑过读者的感受了没有?你自己读读,能读下去不?

我找一页数了一下:992个字。

其实拍照还不太能显现出纸质版那种满篇是字,恨不得不留白的感觉,看纸书就能知道是什么样了。

然后,我找来之前买的《人生的枷锁》,上海译文的,数了一下:一页900字。

对于32开的书来说,900字左右是比较适合人阅读的字数。

这两本书开本相同,前者却比后者一页多了将近100字。可以想象,这100字撑在本来塞不下去的版面,会让一页上的文字多么拥挤。

《人生的枷锁》很厚,有723页,字数52.7万。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册共856页,字数89.2万。

可见,后者只比前者多出133页,字数却多了36.5万。

鉴于《人生的枷锁》是一本书,不具备可比性,于是我又找来和《大卫·科波菲尔》同样分成上下册的《基督山伯爵》,也是上海译文的,来比较一下。

《基督山伯爵》每页900字,共1409页,字数93.2万。

也就是说,《基督山伯爵》只比《大卫·科波菲尔》多了4万字,页码却比它多出了553页,相当于一本厚书的体量。

可能有人会说:说不定《大卫·科波菲尔》定价便宜呀!这样也是节省我们的购书成本呀!难道你喜欢买一页没多少字、动辄卖四五十的书吗?

好,那我们再来将定价、页数和字数放在一起,综合比较一下,看看排得这么密集后,定价有没有降低:

《大卫·科波菲尔》:49.8元  856页      89.2万。

《人生的枷锁》:  38元    723页          52.7万。

《基督山伯爵》:59.00元  1409页      93.2万。

我们会发现,《大卫·科波菲尔》并没有因为字数排得密而便宜。如果以相同的条件去比较,《基督山伯爵》绝对比它便宜很多。

我们都见过地摊上的盗版书。厚厚的16开,小五号字,像苍蝇一样。排版密集得甚至能把一套《明朝那些事儿》放在一本书里。

但我们要知道,那样一本盗版书,卖的是8块钱。

而现在这本《大卫·科波菲尔》呢?做成盗版书的样子,卖的可是比其他同类型的书还要贵。

这就怪不得读者无法买账了。

我买书很看重出版社,一个出版社的品质可以保证它出的书的品质。不排除偶尔有的出版社做出了精品,但那毕竟是凤毛麟角。

且不说落后于时代好多年的设计,不说满篇的错别字,就是这种为节省成本而使劲排字的做法,就让人不得不鄙夷。

在这里,我谈论的仅是对这本书排版的看法。当然,看译作类书籍,放在第一位的是译者,这是我在买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其次,既然是看纸书,那么装帧设计、纸张,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阅读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书是好是坏,是真的用心去做还是纯粹为了利益,就一目了然了。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将手伸向了图书出版,都想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但若不是真正爱书之人,劝你们还是不要浪费精力。

做出了这样一本让读者看一眼就想退货的书,你们不觉得很没成就感么?

为什么买书要看出版社?因为不看,真的会被气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