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第一站,走进新课标。
2011版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新课标还指出了各年级的读写能力目标。这不仅让我反思,在自己的课堂上,到底做没做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事情,做了多少,又做得怎么样?
第二站,走进名师思想空间。
在高万同老师所著的《相似与互构》这本书中,高老师一语中的:“语文素养即言语品位,语文课程就是语用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读懂了《新课标》的要求,领会了名师的经验结晶,于是我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继续探索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第三站,走进课堂。
一、解读文本的语用价值。
我深深懂得,关注语用,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必然教学目标。而如何设计阅读教学源自对文本的正确、全面的解读。有什么样的解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
1、 对精彩语言的解读。
如:《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其中三、四两段文质兼美,语言最为精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写道:“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凝望”说明王勃已被江上的美丽秋景深深吸引住了;“天水相连”写出了水的宽阔、天的辽阔,那种连绵不断的气势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缓缓地”、“轻轻地”无不体现了大自然间的那份悠闲自在;“霞鹜齐飞”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感受。作者三言两语就描绘出了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象,如果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你会读成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秋的宁静、祥和、壮美。
研读课文,思考:这段课文既没有“静”字,也没有“美”字,那么哪些文字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再次默读课文,将这些词语圈画出来,并用朗读来展现。
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真正的语言大师就是这样,无需华丽的词藻,只用了看似普通却恰如其分的词语,也能对意境的营造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文本的语用价值所在。
2、 对关键词语的解读。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扎实有效的词语教学,既能深化阅读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能品味言语之奥秘,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从而促进言语训练中积极词汇的生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少年王勃》第四自然段对王勃即兴写下《滕王阁序》作了精彩的描述,其中“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这一连串的词语层层递进,把王勃的卓越文采、才智过人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境界推向最高峰,令都督“拍案叫绝”。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础上,启发学生谈谈对“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这些词语的理解,在一遍遍地朗读、一次次地体会的基础上,再理解这些词语是水到渠成之事。
出示句子:“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师引导提问:什么叫“拍案叫绝”?你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学生边说边演,理解“拍案叫绝”就是王勃的文章非常精彩,令都督大声叫好。让学生通过这些关键词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
理解词语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加以运用。
现场模拟采访:“假如你就是那位都督,你为什么拍案叫绝?”学生模仿都督的身份回答:“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文章精彩不断,真是旷世奇才呀!”。
“如果你也是在场的宾客,你又会怎样夸赞王勃呢?”
学生纷纷拍案叫绝:
王勃,你真是善于观察,才思敏捷,不愧是出类拔萃的少年奇才!
王勃,你真是饱读诗书,胸有成竹,不然怎么会当场写出这绝美的文章?
王勃,你这样小小的年纪,却如此才华横溢,真是后生可畏呀!
使学生获得语言的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并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对经典写法的解读。
《少年王勃》还有一处很好的语用价值,就是对比的写法,这种写法是写人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文不可忽视的语用点。基于这样的解读,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设疑1:“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想想看,会有哪些人来?
设疑2:“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联系王勃的表现,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讨论,从课文中感悟到当场写庆贺文章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情,而王勃的确才华横溢,真如都督所说的是一位少年奇才,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对比写法的作用,前面对客人表现的描写,正是为了衬托出后文王勃所表现出来的“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激起读者对王勃的敬佩之情作好铺垫。
教师再相机引导:这就是对比写法的作用,在平时的习作中,你会不会用这种方法?
这种对文本写法的关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从阅读到习作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写法,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李有贵是个运用语言的高手。在《黄果树瀑布》这篇文章里,他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其中引导学生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体会作者如何描绘美、表达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基于这个重点,教学这个文本就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魅力;二是通过研读细腻传神的描写,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手法。
如教学二至四自然段时,可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先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以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大自然的杰作”的具体表象,构建语言文字表表现的黄果树瀑布的立体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设疑1: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特点呢?学生边读边画有关句子,其中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描写瀑布形态的句子。
设疑2: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瀑布声响的巨大?
生:我从“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这一句感受到了瀑布声音很响。
师:“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一句中,一个“涌”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浊浪排空、惊涛拍岸。
师:作者把瀑布的声音比作潮水,多有气势啊!你还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
生:我从“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一处描写感受到了瀑布的气势磅礴。
师:你找的很准。同学们,一架织布机工作时已经很吵了,几十架织布机同时工作,人与人之间对话都很难听清楚,而课文里说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可见这声音——
生:太响了!
师:这声音又像什么?
生:这“哗哗”的水声又像千万匹骏马在草原上飞奔。
生:这“哗哗”的水声又像千万头雄狮在怒吼。
生:这“哗哗”的水声又像千万面战鼓的大合奏。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现在谁能把瀑布的气势读出来?
生练读。
师:还有哪些词句是写瀑布声音的?
生:“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进渐响”这一句也是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
生:一个“飘”字就把瀑布声音的轻、柔写出来了。
师:这一句能说明瀑布声响大吗?
生:能,因为课文说“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此时作者离瀑布很远,就能听到它的声音了。
师: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但同样写瀑布声响巨大,作者却用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比喻——把瀑布的声音分别比作微风、潮水、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生:因为作者听瀑布声音的地点不同。
生:因为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
师:作者用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瀑布声势浩大,而且把由远到近的变化写出来了。我们要像作者一样不仅做到比喻形象,还要做到变化有致。现在能不能把“渐进渐响”的感觉读出来?生练读三个比喻句。
师:同学们,从黄果树瀑布的声音上我们感受到它的气势非凡,难怪作者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下了这样的感受——生齐读:“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设疑3:作者又是怎样描绘瀑布形态的壮观呢?
学生用以上方法自主学习,“感悟形态壮观”。在品词析句中,读出瀑布很高,水流很急,水流量很大,体会瀑布之壮观;在对“泻”字的品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进行填写正确的动词训练中,学习语言运用之法。
最后教师总结: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由远及近,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从声响、形态两方面把黄果树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刻画德淋漓尽致。此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这种关注作者语言表达方式的阅读实践,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课施教,一课一得。
三、重视习作的语用点。
写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留心文本中每一个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语用点。
如:《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双方相争相斗、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课文安排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鹬蚌相争。第二个场景:渔人得利。面对这样的结局,课文没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开情节,此时,我们可以创设情境,通过语言再现情节。
1、情境创设:当渔夫看见鹬蚌相争,不禁喜笑颜开,一下子把它们全捉住了。望着鱼篓里的这一对傻子,渔夫会说些什么呢?而鱼篓里的鹬和蚌此时又在想什么?
2、请编写一两段小对话,再现鹬蚌被捉后的场景。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文本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语用点,进行语言训练,将阅读、积累、运用融为一体,努力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从以上学习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入学习新课标,弄懂新课标对不同年级读写能力目标的要求;其次向名师学习先进的思想经验;再次在课堂教学中,反复探索实践,从解读文本的的语用价值、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重视文本中利于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语用点,进行语言训练,将阅读、积累、运用融为一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正如高万同老师所说,语文课程就是培养学生“言说”的课程。简言之,就是语用课程。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从事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活动,除此之外,实在无“语文”可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