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 我有点不懂 请教

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 为什么有很多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还有日本的哑少女和她的父亲又说明了什么?

“巴别塔”这个词取自于《圣经》第十一章,讲的是洪荒之后,诺亚方舟上留下的人类妄自尊大,竟然想修一座通天塔与上帝见面,于是上帝非常生气,混乱了他们的语言,造成思想无法统一,文化产生差异,分歧,猜嫉等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于是,这座塔也便成了一个泡影。“巴别塔”这个词在希伯莱语中意为“混乱”。

如果说“巴别塔”这个词可以直指影片的内核,那么“蝴蝶效应”一词则多少可以解析此片的结构问题。“蝴蝶效应”是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的,大概意思是指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关于影片的结构似乎可以不说了,导演亚利桑德罗是一个玩结构的高手,《爱情是狗娘》《21点》都是出自他的手,而这种交措叙事结构的影片最近也出不少,从《低俗小说》到《撞车》莫不如此。所以在评论时笔者还是按照顺序进行,这样虽然缺少了导演那种“混乱”的本意,但的确是更为清晰一些,也可以看出蝴蝶效应的可怕来。

影片开始于摩洛哥的沙漠中,但实际上那蝴蝶偶尔振动的翅膀却在日本,即聋哑女孩的父亲将枪支送给了摩洛哥人哈桑的手中。其实我们很难说女孩的母亲用枪支自杀在前,还是这个父亲送枪在前,但这无关紧要,只是凭借着一杆步枪,故事便发生了。

哈桑将枪倒手之后,两个孩子游戏之时无意中射杀了一位美国游客,由于事件发生在摩洛哥这个阿拉伯国家,于是事态变得充满了政治意味,甚至说整个国际都陷入一种恐怖袭击事件中,大家的关注早已超越了那个日本父亲送枪那么简单的事。

为了摆脱这种窘状,摩洛哥警方迅速破案,两个孩子也是一死一被抓,但那位美国游客却已经送进了医院。但身在异乡的美国游客却不知道自己的两个孩子同样出现了问题。一个墨西哥保姆带着两个小孩前往墨西哥参加婚礼,在回来的路上却遭到了某名的怀疑,于是两个孩子平白地在荒漠中度过。

与此同时,日本那位聋哑女孩极度想引起别人的注意,青春萌发之时险些酿成苦果,而自己父亲送枪一事也终于水落石出了,当然那个所谓的恐怖袭击事件也就不攻自破了。

整个故事看起来是如此的荒谬,其内在的联系也并不是那么地紧密,无论是保姆问题还是送枪之举都并没有将这三地发生的事件结构故事之中去,那么,我们看到的可以说是三个独立的故事,发生地分别为美国边境,摩洛哥与日本。

保姆由于带着雇主家的孩子回墨西哥返回之时由于误会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两个小孩平安无事,但对于这个在美国生活了16年的女人来说,这却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她不得不被驱逐。美国的移民政策对于这种外来人是极度脆弱的,而那误会的产生也是由于一种美国人对墨西哥人的敌意,误以为是某某嫌犯。一个墨西哥人想真正地融入进美国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生活16年竟然连做工的资格都没有,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东京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聋哑女孩的身上,首先这种残疾身份的确立已经表明了女孩对外界社会的渴望,但事实上,她根本达不到自己的心愿,于是,她将性的出让当作自己融入社会的一个方法,暴露,吃摇头丸,泡迪厅,这一切都是她极力想融进社会,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手段,但事实上,她并没有成功。于是,她陷入了一种绝望之中,对警察讲述自己母亲跳楼一节实际上是她对生命渺茫的一种表现,她逃离社会的一种极端可能性。在她的幻想中,母亲跳楼的瞬间,父亲是处于睡眠状态,这实际上也表明了她在家中得不到父亲关爱的现状。于是,我们看出这种青春期的少女最渴望的就是来自于父亲的关怀。当女孩脱光了衣服站在警察面前的那一刻,她试图寻找一种类似于父亲的关爱。

影片的重头戏发生在摩洛哥,两名少年由于游戏而枪击了美国游客,于是这件事立即被敏感的定义为恐怖袭击事件。于是,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摩洛哥警方忙着破案,游客忙着自救,而闯祸的少年则忙着逃避。彼特所扮演的游客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下,言语不通,交通不便,通信障碍,这一切都是他必须要面对的,必须忍耐的,但妻子却身处生死关头。不过,作为这对有着问题的夫妇来说,这次关乎生死的考验却将他们的隔阂消除了,也许只有在生与死之间的时候,人们才能够真正地坐下来勾通一下,即便是夫妇。而两名少年却陷入一种可怕的状态,从影片的铺陈来说,两个少年生活在山里,是闭塞无助的,开枪实际上是他们走出去的方法之一,是他们能力的一种体显。但可惜的是,他们这枪打错了地方,无聊的闭塞的生活害了他们,在关乎国际恐怖问题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逃跑,哥哥也终于被打死了,两个孩子成为悲剧者。最大的反讽莫过于美国政府的发言,当事实摆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美国政府一意孤行的那种认定,恐怖袭击,这种定性是美国人天生的一种思维,尤其是在阿伯拉国家遇到了这种事情,这一方面表现了美国人无聊的政治手段,而另一方面也体显出美国人强烈的危机感,似乎认为自己是全球同忾的对象。

三个地方讲述了三个故事,其实最小的故事那日本的聋哑女孩,它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困难,不仅仅是和外界的接触,即便在家庭中,女孩与父亲之间也是无话可说的。虽然影片结尾女孩赤身被父亲怀抱着,但这真能意味着那种心与心的交流吗?导演的用意是好的,但东京的灯光高楼则将这种用意无情的迷失了。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对美国乘客必须通过生与死的考验才能将他们的爱情继续下去,这岂不是一个悲剧吗?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一种悲哀的话,那么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便是一种可怕的敌意了。美国与墨西哥间虽然接壤,但所有政策中的名不副实,所有观念上的疑虑都体显在保姆的这段故事中。而真正的敌意自然是美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峙,由枪击事件引出的美国政府第一反应便是一种敌意的象征,这种敌意是长期存在的,也是所有媒体都津津乐道的。但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件意外,于是,那种敏感的敌意便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讽刺。

人类社会由于无法沟通由于误会而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无论仅仅限于个人还是扩大到某些民族之间,某个国与国之间,都是非常可怕的,也许都将会演变成一种敌意。当影片中彼特在上飞机时与阿拉伯人握手告别的时候,导演还是留有一丝善念的,但如果彼特的妻子死去了呢?也许龙卷风便会刮得更猛烈一些了。

这部影片所体显的不仅仅是美国本身的问题所在,虽然对美国政府的移民及主观国家意见有一定的反讽,但也表现出一种更为人本位的沟通关系,所以在今年的奥斯卡角逐中显然显得立意极其高远,而且极有力度。成为今年的最大热门获奖影片当属情理之中。

2007-2-13于通州

韩兮

参考资料:http://www.mtime.com/movie/44726/comment/1578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3
  旅行车里坐着一对来自于美国加州的夫妇苏珊和理查德,他们刚刚失去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沉浸在悲痛中。为了挽救濒临破碎的婚姻,他们选择来到摩洛哥进行一场“寻找自我”的公路旅行,然而苏珊却突然被一枚“从天而降”的子弹击中了肩膀,血流如注……最近的医院也要四个小时的车程,为了等待救援人员,理查德将苏珊带到一个位置偏僻的小村庄中,绝望地看着她的生命在一点点流逝,村子里一个智慧沉稳的婆婆和一名兽医也尽可能地帮助苏珊。理查德先是向美国大使馆寻求帮助,然后,他打电话到位于圣地亚哥的家中,接电话的是和他们夫妇共同生活了11年的保姆艾米莉娅。接连遭受打击的理查德感觉自己就要崩溃了,他以颤抖的声音恳求艾米莉娅,一定要照顾好家中的另外两个孩子。

  这一段的主题是“失去”和“孤独”,当一个人处在陌生环境又突生变故的话,那种怅然若失与焦虑就会尤为明显,尤其是对于孩子刚刚夭折的理查德来说,沙漠中的无助并不是最可怕的,他已经无法再承受“失去”的痛苦了。布拉德·皮特将理查德的情感拿捏得非常到位,这个压抑着愤怒的中年男人被潮水般的挫败感冲击得几近崩溃。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苏珊则是一味地沉浸在个人的世界中,在这个封闭的小空间里,到处都是忧郁无声的死寂。另外,这里还对安全部门的“热心”着实嘲弄了一番,因为就在理查德照顾苏珊的当口,这次枪击事件已经被主观地定性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甚至已经有了追踪目标,这些反恐专家并不知道,其实一切都只是两个孩子耍乐的一次意外而已。 圣地亚哥——墨西哥边境待在加州圣地亚哥的艾米莉娅,其实也有自己的安排--要去参加儿子的婚礼,由于一直无法找到代她照顾孩子的合适人选,再加上侄儿唆使,艾米莉娅决定带着两个孩子进入墨西哥边境去参加儿子的婚礼,但是当他们从墨西哥回到美国时,却可能遭到一项犯罪指控--绑架美国小孩,所以他们准备带着两个孩子非法穿越国境。婚礼很顺利,艾米莉娅的侄儿还喝了几杯酒,可就在回程的路上,他们遇到了检查的关卡,头脑发昏的侄儿竟然扔下了艾米莉娅和两个孩子,独自开车走了……

  这实在是对美国总统布什那自相矛盾、极度伪善的移民政策最有力的驳斥,这个以艾米莉娅为主角的故事,也代表着生活在美国的几千名墨西哥人的现状。艾米莉娅受到墨西哥和美国政府的双重标准的制约,却没有最基本的保障。他们都是所谓的“隐形”公民,像艾米莉娅这样的边缘人群是不受移民法保护的,即使她已经和一对美国夫妇共同生活了11年,还带大了他们的两个孩子,但是她仍然属于非法移民。盖尔·加西亚·伯纳尔饰演了艾米莉娅的墨西哥侄儿,没坏心眼,就是易冲动外加办事不牢…… ***东京 这一段故事似乎与其它两个并无关联,***东京,一个聋哑女孩,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这个女孩只能通过折磨同样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的父亲来稍稍减轻痛楚。她在公共场合和男生公然调情,与不同的人保持着不正常的性关系,甚至染上了裸露身体的癖好……这个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用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渲泄着“失去”的痛苦,她自以为是地认为增加别人的痛苦就可以减轻自己的,其实她完全错了,那只会让她痛上加痛。 这个故事并不若表面那样和摩洛哥与圣地亚哥全无关联,那位***父亲就是来福枪的真正主人,当他去摩洛哥狩猎时,将它作为谢礼送给了当地的向导……这样一个线索将它们连接起来确实稍嫌牵强,但聋哑女孩有着如此强的目的性,而且付诸于行动,都是其它两个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的故事所无法比拟的。高度现代化的东京既时尚又冷酷,与炎热、脏兮兮的沙漠也是一对反差鲜明的象征。“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被妻子、孩子和朋友包围着的时候,仍然觉得寂寞。“沟通不良”并不只是出现在文化差异较大的两个国家,也会出现在你和枕边人之间。

  babel亦称为“通天塔”,记载于《圣经》第11章中,诺亚方舟之后,幸存者们开始繁衍生息,他们有了众多的后代……由于他们的祖先是诺亚的三个儿子,所以人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发着同样的声音。他们决定建一座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此举引起了上帝的不满,他弄乱了这些狂妄自大的人们的语言,使得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障碍,文化发生差异,思想难以统一,分歧、猜疑与争吵就此出现。没有了共同语言,人们就无法通力合作,想要见上帝的想法也就自然搁置,“巴别塔”即由此得名。“巴别”在希伯来语中意为“混乱”,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以《圣经》中的词汇命名影片,野心昭然若揭。

  简评:通天之愿
  十二个人、三个国家、四种不同的命运、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于那一声无意的枪响……命运交织的罗网将不同种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灵魂纳入其中。世界上的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论。他认为,只要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与任何一个陌生个体建立联系。可是这种关联的丝线是多么的微弱,即使我们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但我们还是听不见对方的挣扎呼喊,就算听到依然无法理解无法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在电影结束后显现出了一段字幕:“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显然,这绝非一部绝望的电影,而是一部在绝望世界里挣扎的故事,并将孩子视为未来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将由他们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将由他们建成,愿未来的世界不再有误解、隔阂和悲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23
北非摩洛哥境内的小山坡上,黑人兄弟俩正无忧无虑地放着羊,此时他们的父亲手捧着刚刚从日本朋友那里得来的步枪欣喜地向他们走来。乱世之中拥有如此稀罕物,自然如获至宝,父亲随意向远处开了一枪以试试手感之后。远处随即传来一辆旅游巴士的紧急刹车声。此车上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一对美国夫妇理查德(布拉德·皮特)与苏珊(凯特·布兰切特)来荒凉的非洲旅游完全是为了挽救他们濒临崩溃的婚姻…

参考资料:http://ent.sina.com.cn/f/babel/

第3个回答  2007-03-23
日本人把枪送给了摩洛哥人,摩洛哥人的两个孩子用枪打伤了一位美国游客,美国夫妇家中的保姆带着美国夫妇的孩子去了墨西哥参加她儿子的婚礼,回美国时被查到证件不全。
为了表现沟通的重要性。
第4个回答  2007-03-23
人类的语言差异导致了隔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