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古建筑有哪些?

如题所述

武汉著名古建筑,四塔(洪山无影塔、洪山宝塔、胜像宝塔、石榴花宝塔)二桥(白洋桥、保寿桥)一牌坊(汉阳共勉街石牌坊)。

武汉有着17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乃兵家、商家必争之地。

明清时期,汉口就享有天下“四大名镇”之首的美誉。汉口开埠前,武汉民居多为传统木结构,青瓦铺顶,外缘砌护砖墙,内分三开间,中为厅堂,两边为厢房,山墙多作封火墙。通常临街而建,前店后宅。在汉水边为防水患,还曾建有大片的吊脚楼。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先后有20个国家在汉设立领事馆。租界设立后,汉口涌现了一批罗马式、哥特式、俄国式和日本式的建筑。

1、台湾银行汉口分行,建于1915年,位于江汉路21号。
2、金城银行,现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于1930年,位于保华街2号。
3、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建于1924年,位于天津路1号。
4、立兴洋行汉口分行,建于1922年,位于洞庭街82-84号。
5、俄国领事馆,建于1904年,位于洞庭街62号。

6、永利银行,建于1946年,位于江汉路6号。
7、日信洋行,建于1920年,位于江汉路2号。
8、安利英洋行汉口分行,建于1929年,位于四唯路10号。
9、法国领事馆,建于1892年,位于洞庭街81号。
10、德国工部、巡捕房,建于1896年,位于胜利271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7

武汉的古建筑有:

1、武汉黄鹤楼

2、武汉古德寺

3、武汉晴川阁

4、武汉归元禅寺

第2个回答  2015-12-31
建筑指1861年汉口开埠前的建筑。据统计,武汉现存的古建筑为四塔(洪山无影塔、洪山宝塔、胜像宝塔、石榴花宝塔)二桥(白洋桥、保寿桥)一牌坊(汉阳共勉街石牌坊)。

1、洪山无影塔:位于武昌洪山公园内。古称兴福寺塔,因原在兴福寺内,故名。传夏至中午时分,此塔无影,故称“无影塔”。为武汉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石塔。始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塔身八面均雕刻有佛祖、菩萨、罗汉、力士、供养人等造像。1963年因塔身倾斜,被从洪山东麓省军区大院移至西南麓武昌洪山公园内复原,此塔为我国少数存留古式石塔之一。塔高11米,八角八面,实心塔身、斗拱飞檐,已经风化驳脱。塔上佛龛,已无佛影。塔身两行石刻,字迹模糊,大致看出右侧为“兴福禅寺重X开山当代住持……”,左侧是“浴佛日XX寺知事僧X杰谨题”字样。该塔是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全部用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高11.25米。塔身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使塔身稳健美观,遮而不露,是典型的“密檐式佛塔”造型。

2、洪山宝塔: 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宝通寺的东北面。原名临济塔、灵济塔。为纪念灵济慈忍大师而命名。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塔随宝通禅寺改名为宝通塔。俗称洪山宝塔,因坐落洪山之故。该塔由元代该寺住持赠缘寇为纪念开山祖师慈忍法师募建。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动工,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竣工,历时十一年建成。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完工。11953年进行了维修。塔坐北朝南,是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石塔,八面七级,逐层收分,高45.6米,塔基周长37.3米。塔顶系6.5吨紫铜铸就。塔身内部每层每面都有窗口,从底层到最上层有旋转式石级可登。为省级保护单位。

3、胜像宝塔: 也叫宝像塔,因其色白,又称白塔或元代白塔。位于黄鹤楼正前,是黄鹤楼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由于它的外形轮廓酷似灯笼,又有三国时诸葛亮在此燃灯为关羽水军导航的传说,曾被误封“孔明灯”的称号。因为该塔分地、水、火、风、空5轮,故也称“五轮塔”。有时还被称为“大菩提佛塔”。始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明清两代,白塔与黄鹤楼同立在蛇山头,相映成趣,闻名于世。清光绪年间,黄鹤楼被火焚毁,白塔幸存。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白塔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跨线桥旁,1984年,白塔又被迁入黄鹤楼公园西大门入口处内。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石榴花宝塔: 石榴花塔在龟山南麓汉阳公园内。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明清两代曾重修,1918年又修。原在添福巷,1964年移此复原。现塔屹立重台前中央,高约4米,底径1米许,全为青石所砌,三层六面实心,浅檐微翘。第三层正面镌“石榴花塔”四字,第二层正面刻碑文,后面附“迁移小志”,皆为楷书。通体稳健挺拔,玲珑娟秀。塔后和两侧,簇拥四排数十株石榴树。

5、白洋桥:位于洪山区和平乡。石拱桥,红砂条石砌筑。引桥和桥面青麻石铺垫,桥中砌有砖石,上垒麻石护栏。全长约50米,宽10余米。始建于唐朝,明弘治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和民国四年曾对此桥进行过两次维修,桥侧立有明万历年间和民国初年碑记各一通,为武汉市文物保护。据《武汉公路史》记载:“明正统元年有司岁做木笼纳土石于两岸为墩,建造本桥。后柱陷桥断,往来者仍涉足而渡。明弘治十七年,江夏县官周玺路经北洋渡,见待渡者达二三百人,过渡者非五升谷不渡,终因舟小人多争涌而上乃至翻沉,周向其友陈延英叙说所见。创导修建石桥。”

6、保寿桥:位于汉正街药帮巷。始建于康熙初年(166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陕水烟号商人集资加以重修,重修后的保寿桥宽丈余,长三丈,条石桥面。在青石桥栏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西秋月山陕水菸众号建修”,另一面刻有“保寿硚”三个楷书大字,现桥身和拱已埋入地下,桥面已铺水泥,成为巷道,两侧已被砌入商户墙内,保寿桥的栏杆成了店铺的门坎,损毁十分严重。为武汉市的市级保护文物。

7、汉阳共勉街石牌坊: 原位于汉阳共勉街,明代遗物,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因建住宅楼被迁几十米至附近今址。共勉街原是汉阳县学所在地,明清时为考场,亦称“贡院”。原县学前的青石牌坊称“贡院坊”。共勉街牌坊为四柱三间式石牌坊,每间下开一矩形门洞。坊柱顶有石式石牌坊,每间下开一矩形门洞。坊柱顶有石雕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