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需要5大心理营养,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如题所述

爱:孩子最好的精神粮食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父母的爱更加让他感到满足和幸福。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哭泣时,妈妈的一句安慰就能让他破涕为笑。一家三口出门游玩,孩子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父母与孩子做游戏时,孩子总能兴奋得哈哈大笑……

这些都源于“爱”。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爱和自由,美和理想”。她把“爱”放在了首位,可见,爱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在生命之初,妈妈的温柔抚触、温暖的怀抱以及亲切地话语,对孩子来说往往比奶水更加重要。

有一家孤儿院,尽管营养条件比一般的家庭还要好,但是孩子的死亡率却远远高于正常家庭抚养的孩子。这一结果告诉我们,食物和营养并不是孩子唯一存活的条件,如果孩子没有得到抚养者的情感满足,那么他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

植物的生活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对于孩子来说,来自家人尤其是父母的爱就是孩子成长最肥沃的土壤。

事实上,每一位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倾尽所有把最好的都给孩子,然而,为何有时候这些爱显得特别沉重?亲子关系也特别紧张,甚至产生隔阂,对孩子造成伤害?

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充满温情的拥抱、肯定的微笑、善意的提醒、无条件的理解比冷冰冰地为孩子提供各种服务要好得多。父母只有掌握正确的“爱”的表达方式,感情才不会错位。

(1)说出对孩子的爱

在表达爱的方式中,语言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父母除了对孩子说出“我爱你”,用其他表达爱的话语也可以,只要孩子听后高兴,就表明孩子已经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

(2)多与孩子进行皮肤接触

有一首儿歌唱到:“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歌词说出了孩子的心声。拥抱和亲吻不只是简单的身体语言,更能传递给孩子爱的能量。

(3)多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

在于孩子进行交流时,蹲下来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汇,用眼睛关切地注视。即使什么也不说,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孩子的五大心理需求,80%的父母读不懂
满足感:孩子身心快乐的源泉

在这里,我们说的满足感不是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感。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的陪伴对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比他们想象中的重要得多。父母的优质陪伴使孩子感到幸福满足。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在陪伴孩子时,切勿心不在焉,比如把孩子放在一边玩,自己却盯着手机看得不亦乐乎。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所以父母要全身心地和孩子一起玩,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五大心理需求,80%的父母读不懂
鼓励:让孩子拥有自我认同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而决定孩子是否抬头走路取决于父母,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是鼓励还是贬低。

孩子生来就是一无所知,在这个残酷的社会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背后给予不断的支持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当孩子拥有一定的经验后,便能建立起自信心。

来自父母的评价和认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更决定孩子是会快乐长大还是经常闷闷不乐。

希望得到鼓励和表扬是每个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父母应当及时满足孩子这种心理需求,即使孩子取得一丁点的进步,父母也应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父母在家能够即使表扬孩子,但在外人面前却羞于表达对孩子的赏识,甚至为了谦虚而贬低孩子,这样的做法大错特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打击孩子的上进心。

真正懂得表扬艺术的父母,在外面会常常夸自己的孩子。另外,对于别人的赞美和表扬,父母也应及时告知孩子,这样可以强化孩子的自信心,也使得孩子与人相处更加融洽。

孩子的五大心理需求,80%的父母读不懂
自由:孩子渴望拥有独立的心灵世界

有一个小女孩,看到路边有卖烤红薯的,就缠着妈妈非要买。妈妈拗不过她,就给她买了一块。

这时,公交车来了。母女俩坐上车后,妈妈就开始剥红薯。小女孩看到后,着急地嚷嚷着:“我要剥,我要剥……”

可是,妈妈却坚持自己剥:“你剥不卫生,吃了会生病的。”小女孩更着急了:“我要剥嘛,我就要剥嘛。”

可是妈妈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不行!”这时女孩表现出一脸的乞求,还有被妈妈拒绝后的无奈和伤心。

终于,妈妈剥完红薯了,她笑着对小女孩说:“剥完了,吃吧,再着急也要讲卫生啊。”可是,小女孩却板着小脸,狠狠地说:“我不吃!”

妈妈听了,既惊讶又生气:“什么?我费了半天劲给你剥好,你竟然不吃啦?这不是折腾人吗……”

案例中小女孩的妈妈根本就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也许孩子只是想要体验一下剥红薯皮的动作及过程,以及积攒剥红薯皮的经验,这是孩子心智发展的正常需要。

事实上,许多父母都会“无情”地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比如,孩子学习吃饭、学习穿衣服等机会,常常被父母以各种理由剥夺掉。

他们担心孩子太小,总是把饭撒得到处都是,或者穿衣服太慢而耽误时间,于是总是忍不住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服。

父母这样做或许节省了一些时间,但是时间长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最后孩子会变得什么都不会做。

其实,孩子长到足够大的时候,想要独立表达感情以及自己做事的要求,这样既合理又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喜好和意志来压制孩子,很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要把自由还给孩子,让他们时常保持心情愉悦,这也有利于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孩子的五大心理需求,80%的父母读不懂
(1)使孩子思想自由

使孩子思想自由,是指父母在要求、限制孩子时,不要给他们太大的精神压力。

1974年,英国的乔安·佛里曼教授进行了这样一项研究:她观察研究了210名在数理、音乐和艺术领域具有特殊天赋的孩子,结果发现其中只有6名孩子能将自己的天赋发扬光大,并一直保持着这方面的优势。另外,其他那些具有特殊天赋的孩子由于面临着过大的家庭压力,使得他们的潜能无法被发挥出来。

因此,作为父母,想要孩子健康、快乐、优秀,就不要过早地禁锢他的思想。尤其在孩子较小的时候,父母更要让孩子充分打开自己的思维。

(2)给孩子时间上的自由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自控力有限,因此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管理好他的时间。于是,他们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这样,孩子自己的时间就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了。

父母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妥的,因为孩子在自主安排时间的过程中得到的益处会更多。股神巴菲特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巴菲特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对他管得不是太多。他整天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他们无聊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记下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上的车牌号,在大人眼里,他们完全是在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巴菲特因此而锻炼出超强的数字记忆的能力。

可见,给孩子充足的自由时间,有时他会给父母惊喜。当他自由地思考时,他的思维空间将会被更好地拓展;当他自由地玩耍时,他的智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当他自己找事情做时,他的兴趣爱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越早,对他越有益。

(3)给孩子尝试的自由

有了思想和时间上的自由,孩子还需要尝试的自由。不管孩子做什么,父母都应让孩子去尝试,尝试的结果将比父母的经验教育来得震撼,也更容易被孩子牢牢记住。

当然,给孩子尝试自由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在孩子自主尝试的过程中,父母要进行必要的追踪保护,以便在适当的时刻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和引导。

孩子的五大心理需求,80%的父母读不懂
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滋养

先看看下面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呢?

①在路上,遇到熟悉的人,你不给孩子介绍,直接下“指令”让孩子叫人。

②带孩子外出,你想去哪儿就带孩子去哪儿,即使孩子有其他想去的地方,也不会改变你的决定。

③当孩子玩剪刀、牙签、叉子的时候,你会一个箭步冲过去,夺走孩子手里的“玩具”。

④到该吃饭的时间了,孩子还在一旁玩玩具,你走到孩子身边,抢走那些玩具,带他去洗手:“咱们该去吃饭了!”

⑤当孩子推开饭碗,表示自己吃饱了的时候,你认为孩子没吃饱,又强行让孩子多吃几口。

⑥你想给孩子洗澡的时候,他洗也得洗,不洗也得洗。

如果孩子被这样对待,即使是打着爱的旗号,他也不会接受。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对尊重的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人们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并且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他们的想法比较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于是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虽然是没有行为能力的公民,但是同样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当父母用自以为是的行为与他互动时,便会抑制孩子自尊心的发展。长期以往,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是不被尊重,他的潜意识便会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尊重的人。

孩子的五大心理需求,80%的父母读不懂
一旦丧失自尊,便失去了自强的力量,孩子的人格也会沦陷。

作为父母,应当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1)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大人往往习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来俯视孩子,这样就很难做到平等。父母应当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需要。这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做法。

(2)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一些父母总是喜欢给孩子安排许多“兴趣爱好”。但遗憾的是,这些兴趣爱好没有孩子喜欢的。

父母给孩子设计的兴趣爱好无非是要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路走,也有的父母是跟风为孩子增加兴趣爱好,更有的父母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的遗憾而让孩子学习“兴趣”。

这些都不是尊重孩子兴趣爱好的表现,只会给孩子的将来带来负面影响:首先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使得孩子本身内在的兴趣爱好被忽略、扼杀;其次,没有真正感兴趣的爱好,孩子也没了学习的动力,难以获得成功,导致孩子信心不足或者自卑。

“牛不吃草强按头”的后果,是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3)勇于向孩子认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每个人都会犯错,作为父母也不例外。但是很多父母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从不向孩子认错。

要知道,并不是辈分高的人就一定有威信。只有良好的言行举止,才能赢得孩子发自内心地钦佩和尊重,从而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威信。

父母真诚地道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像成人一样被尊重,由此会产生自豪感。因此父母做错的时候应该及时向孩子道歉。

当然,父母尊重孩子并不是处处顺从他,而是应做到尊重与要求和谐统一。

在生活中,父母应先通过谈话、讨论等方式把事情讲清楚,然后再结合孩子的愿望、需求和能力来提出合适的要求。

这样,在自由、平等的氛围里,孩子获得了自尊,并充满自信,这也就保证了他不会任性,不会放荡不羁。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1
孩子成长需要的5大心理营养:
1、无条件接纳。
2、此时此刻我是最重要的。
3、安全感。
4、鼓励,肯定,赞美。
5、学习,认知,模范。

01

吸收性心智就像一块海绵

在孩子生命的前几年,他们通过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如同海绵汲水般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不仅与世界建立联系,而且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孩子的学习过程与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生活的经历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印象,在未来的认知过程中,他们再将这些印象进行分类和重组。这些经历在孩子生理(身体的体验)和心理(大脑的工作)之间持续地相互影响,成为其心智成长的基础。蒙台梭利 把儿童的这一特点叫作“吸收性心智”,这是一种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

02

吸收性心智分两个阶段

从出生到3岁时无意识地吸收,在3-6岁逐渐变成有意识地吸收。6岁以前的孩子需要——无条件接纳、选择的自由、 真挚的爱、安全、尊重、包容、肯定、欣赏、赞美、 认同、信任、鼓励、认可、边界、温暖、学习、认知、 模范……






03

“吸收性心智”非常特殊

1、“吸收性心智”会持续运作,却也稍纵即逝,仅存在于人类生命的第一发展阶段(即0-6岁), 显得弥足珍贵。

2、“吸收性心智”不加选择地全面吸收,既有实体层面,也有意识层面;既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

3、这种“吸收”的动作是不可逆的,孩子吸收的东西会成为他的一部分,不可消除。

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任何高等教育都无法抹掉婴儿在0-3岁时期形成的东西。如果儿童在3岁之前遇到的一些障碍,导致了他人格的偏离,那么在3-6岁这一时期还可以进行补救,因为这一 时期是大自然对儿童心理建设的收尾时期。”

中国有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知老”,这种说法也印证了同样的道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17
孩子成长需要的5大心理营养:
1、无条件接纳。
2、此时此刻我是最重要的。
3、安全感。
4、鼓励,肯定,赞美。
5、学习,认知,模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8-20

你和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了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