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桃花源记的理解

如题所述

桃花源记
1、文章线索: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2、写作顺序:按时间顺序。
3、整体内容感知: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文章中对桃源世界的描述是虚构的,虚构的目的何在?点拨: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点拨:尽管这种理想世界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或: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点拨: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点拨:给桃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点拨:(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9、第一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0、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11、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12、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13、与本文有关的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5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第2个回答  2019-02-25
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第3个回答  2019-02-25
1.这是一种对于隔绝世外悠闲生活的向往。
2.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纷繁琐事的厌倦。
3.桃花源作为一个虚构的世界,是许多厌倦世俗的人的一个精神寄托。
4.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全新世界,与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对现实世界有批判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