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课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2-22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课程性质
二、 基本理念
三、 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总体目标
二、 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 ~ 3年级)
一、 数与代数
二、 空间与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四、 实践活动
第二学段(4 ~ 6年级)
一、 数与代数
二、 空间与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四、 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三学段(7 ~ 9年级)
一、 数与代数
二、 空间与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四、 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第一学段 (1 ~ 3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二学段 (4 ~ 6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三学段 (7 ~ 9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部分 前 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数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以培养数学素质为宗旨的基础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教育在聋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清晰思维、清楚地表达,使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沟通交往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课程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数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使数学教育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课程内容应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尤其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现代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数学学习要倡导探索实践性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被动的,应当是多样的,特别要倡导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有内容的活动中进行,同时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4、数学教学要倡导个别化教育。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与众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数学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要素的基础上,制订适合其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整合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育资源,采取多元的有效的沟通手段和教学方式,积极实施个别化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与发展。
5、数学课程评价应能促进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数学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语言表达、沟通交往等潜能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指标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种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
6、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学习、数学教学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课程应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要有利于克服沟通交流障碍;有利于创设最少受限制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
(一) 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聋校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关于目标
根据《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标准》明确了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规定了比较具体的目标。
《标准》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知道)、理解、掌握、应用”等词语对数学知识技能作了阶段性目标的刻画。了解就是要求达到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说明对象的具体特征;再根据具体对象的特征辨认出这些对象的目标。理解就是能初步学会表述对象的具体特征;能说明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应用)就是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标准》还使用了“经历(感受)、观察、体验(体会)、模仿、尝试”等词语刻画了学习过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探索等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以上目标的实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三) 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他们的数的意识、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的意识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从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给予证实或说明。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及学习愿望,进行分类教学或实施个别化教学。同时,《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给教材的编排方式留有空间。
(四) 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同时也为课程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为了解释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 获得初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初步的数学思维方法和简单的应用技能。
● 初步懂得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现实社会,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 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 经历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建立符号意识,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通过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在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 初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掌握简单的统计概念和基本技能。
●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运用数学知识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数和符号的意识,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 通过空间及图形的认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 经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初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通过简单表述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排除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初步认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三个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意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实现其它目标的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使用人民币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常见的量;初步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获得初步的测量知识和技能。
●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简单分析过程有所体验,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过程与方法
●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简要的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认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意识。
● 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比较、有条理的思考。
●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 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情感与态度
●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与技能
●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 经历直观认识和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初步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技能,了解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过程与方法
●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简单地表述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会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和初步的合情推理。
● 具有初步的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比较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作出较合理的解释。
●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 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 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 经历观察、操作、类比等数学学习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有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和对不懂的地方具有初步的提出疑问的意识,发现错误能及时纠正。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与技能
● 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数与符号的过程,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有理数、代数式、方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等进行描述,会解简单的方程。
● 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及其位置关系,了解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基本的识图与作图等技能。
● 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 能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发现并提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对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合理判断,初步学会用代数式、方程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与变化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演示、操作、实验、比较、判断等,掌握图形的特征及转化的规律,建立空间观念。
●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对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 在数学活动中,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发展言语的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自己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 乐于接触周围环境中的数学信息,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
●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初步具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
●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能从交流中获益。
●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部分分别阐述了各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等。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和描绘现实社会生活。
“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等。它是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一些现象,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进行简单合理的推断。通过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体会,进行简单的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实际应用和合作交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内容结构表
学段
第一学段
(1—3年级)
第二学段
(4—6年级)
第三学段
(7—9年级)
数与代数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常见的量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常见的量
● 式与方程
● 探索规律
● 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正、反比例
● 式与方程

空间与图形
● 图形的认识
● 简单测量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的认识
● 简单测量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与变换
● 图形的认识
● 图形与位置
● 图形与变换
● 尺规作图
统计与概率
●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 简单数据统计
图表
● 不确定现象
● 统计图表
● 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
● 实践活动
● 实践与综合应用
● 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和常见的量,初步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初步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的意识;应重视口算,加强简单的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初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 具体目标
1. 数的认识
⑴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⑵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其他形式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1]
⑶ 知道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⑷ 结合现实素材用数进行表述和交流。
⑸ 结合使用人民币、初步认识小数。
2. 数的运算
⑴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含义。
⑵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能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并能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会万以内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
⑶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估算,并简要说出估算的过程。[参见例2]
⑷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⑸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简单表达自己的计算思路。
3. 常见的量
⑴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千克、克,时、分、秒,分别了解各种量相邻单位之间的关系。
⑵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 案例
例1 发给学生50、25、10、48、92等几张数的卡片,请你拿一张与45比一比,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例2 每本笔记本3元,小兰要买3本笔记本,带10元钱够不够?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意识。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一) 具体目标
1. 图形的认识
⑴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⑵ 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拼图。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⑷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参见例1]
2. 简单测量
⑴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⑵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认识米、厘米的含义,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2]
⑶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 图形与位置
⑴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⑵ 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 案例
例1 红领巾有3个角,其中2个  角,1个  角。  
例2 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数学课本的长约20  。教室的长约是8 。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初步的数据统计活动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加简单的数据统计活动。
(一) 具体目标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⑴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从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⑵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过程有所体验。
(二) 案例
● ▲ ■ █ ▲ ( )个
█ ■ ● ▲ █ ( )个
■ ● ▲ █ ■ ( )个
▼ █ ■ ▲ ● ( )个

四、实践活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
(一) 具体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参见例1]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参见例2]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 案例
例1 七巧板拼图游戏
说明:
①认识七巧板有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
②借助动手操作,拼出已经认识的图形。
③展开想象,拼出美丽的图案,并进行交流。
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学生可以提高操作、想象和判断能力,感受数学的奇妙和图形的美。
例2:育才小学五(1)班共有45名学生,他们分别参加书法、绘画、缝纫、航模4个兴趣小组活动。请你按要求分组:每组人数不能少于10人,最多不超过13人。你想到了多少种分法?
如: 书法组 绘画组 缝纫组 航模组
11人 11人 10人 13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 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简单的分数、小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初步了解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问题和进行较复杂的计算,初步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数的意识,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注意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