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出自何处?

如题所述

意思: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

出自:战国 庄子《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

原文选段: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释义: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

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

行:品行。比:合。合:使...满意。而:通“能”,能够。征:征服。非:责难,批评。沮:沮丧。定:认清。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作者思想成就: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在庄子哲学中,万物是一个形而上的存在的部分,他将该存在称为生主。这个存在“存在而无实体”,即“有情无形”。它是一切人类行为、情感的“真正主宰者”。因它驱使万物而不受万物驱使,故它是唯一超然于万物的。

庄子“道通为一”的思想和近代德日进的哲学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种看法比起牛顿把宇宙看成像弹球撞击那样的机械论思想,显然是更近于二十世纪的科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1
此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里的“北冥有鱼”这一段。已经被收入 部编版的语文八年级下《《庄子》二则》课文中。
原文是: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大致翻译:
(前文提到的宋荣子这个人)是那种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也不会让他感到鼓舞,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否定他,也不会让他因此就感到沮丧,他清楚地知道自身和身外之物的区分,清楚地辨明荣誉和羞辱的界限,就是这样子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