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推敲无门关:第5则 香严上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无门关》是宋代高僧无门慧开从历代禅宗祖师的传记中选出48个公案编撰而成,用来作为门人修行的教材,并献给当时的皇帝宋理宗参悟。禅宗公案是对僧人参禅悟道过程的瞬间记录,篇幅短小,浓缩佛教义理精髓,但是令人费解。对公案的参习是僧人提高修为的辅助手段,但并非必需,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僧人印证自我修为的参照物。在公案面前,修行人的修为水平无所遁迹。不过,从古到今还是有层出不穷的人解读公案,目的我想还是为了验证自己所学,并与同道交流,以期得到提高。似也应了佛教追求“无所得”的理趣吧。末学才疏学浅,谨对无门关的公案做个推敲,以验证所学,并回向给同道中人。

第5则 香严上树

香严和尚云:“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即违他所问;若对,又丧身失命。正恁么时,作么生对?”

无门曰:纵有悬河之辨,总用不着。说得一大藏教,亦用不着。若向者里对得着,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其或未然,直待当来问弥勒!

颂曰:香严真杜撰,恶毒无尽限。哑却衲僧口,通身迸鬼眼!

香严和尚问:如果人在树上只用嘴咬住树枝,吊在半空,此时树下有人问达摩从印度来的目的,不回答他就是跟他对立,回答他就会掉下去摔死,正这么时,怎么应对?

从世人眼里看来,这是个两难选择,无法同时存在,只能取其一,要么不回答他,要么回答他同时自己摔死,这两个都是不想要的选择,故谓两难。

佛法不做对立法,而是以一贯之,两难同时存在。如何同时存在呢?

​切断思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有活在当下。

世人觉得两难选择好难,是因为总想摆脱,两个都不想要,实在不行就选择相对可以忍受的那个选项。能忍难忍,只是起步,无忍而忍,才是到达。那就是其心无住。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香严的一个弟子反问道:爬树时暂且不说,未上树时若提出同一问题,老师将如何作答?香严听后捧腹大笑。

所以无门和尚说:纵然有口若悬河的辩才也用不着,说出像佛教典藏那样多的道理也用不着。悟到了就是,悟不到,只有等将来花开见佛。你悟到了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