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谁不是在负重前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大概是在和晶姐聊天的时候,我突然间意识到,岁月从来都不静好。

文/暗夜踏鸿

去年夏天,大概是晶姐最难忘却的记忆了。

父亲去世,失恋,亲人住院。

似乎所有的坏事都赶在那几日接踵而至。

命运真的是个不可捉摸的东西。晶姐如是说。

我时常在想,如果将我跟她换换位,我能否在那么多糟糕来临的时候可以像她那样撑住压力?

没有答案。

近来晶姐跟我聊天的时候说:现在想想,人的意志真的是摧不垮的。

我大概理解,她自己恐怕都不敢再去回忆那段日子,她自己恐怕也说不清楚当时是怎么过来的。

你看,这世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所有人都在负重前行。

晶姐说她从父亲走了以后就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却始终没有答案。生命是永恒的话题,但是却从来没有一个标准。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晶姐说,当她有一次跟朋友提到李白的这几句诗,她的朋友劝她下凡。

我问,下凡是什么意思?

她回答,就是赶紧结婚生娃,这样可以忙起来,可以让自己不再瞎想。

我相信,作为朋友,一定是不愿意她老多想的。但是类似的话语,在我们这个年纪却已经不知道听了多少遍。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在嘴上不肯承认自己年纪的增长,但是说来可笑,这种偏激的否认本身就反映出自己对“年岁之不吾与”的恐慌。

是啊,上学、工作、成家、生娃,谁的人生不是这样活着呢?人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而逐渐屈服。屈服于什么呢?

也许是现实,也许是难过,也许是……



【摄影:罗亮】

我不知道,我们的生命究竟有何意义,但我清楚,在我有限的见识里,很多人,都在负重前行。

前些时候,关于人到中年的文章特别多。

梁实秋先生在他的《中年》里面提到,人至中年的标志是“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

也就是说,我们到中年其实并不是渐变的,而是突然有一天发现,我们的老人在逐渐辞世,而眼前却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许许多多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的小孩子。

其实,梁实秋先生化用的诗句出自白居易的《悲歌》。

悲歌    白居易

白头新洗镜新磨,

老逼身来不奈何。

耳里频闻故人死,

眼前唯觉少年多。

塞鸿遇暖犹回翅,

江水因潮亦反波。

独有衰颜留不得,

醉来无计但悲歌。

也就是说,这种感受,不是梁实秋先生突发的感慨,而是从古至今很多人的切身体验。

【摄影:罗亮】

那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其实古往今来,一直都没有岁月静好。

我们看到的一切岁月静好,都只是表面,因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这些生命都在负重前行。

晶姐告诉我,阅历越多,心就越冷。

好像是这样,我们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觉得痛苦,那些阅历像是给自己的生命拷上了枷锁,这些沉重的枷锁在最后都会成为我们生命的累赘。

生命本质上是一种失去,失去必然会感到痛苦。

而我们的痛苦并不只是源自于刚刚失去时那种汹涌的无力感。

而是在你自以为那些痛苦的伤疤就要愈合的时候,却猝不及防地发现,那些我们认为早就已经远去的痛苦其实根本没有走远,这种无奈和无助挥之不去,去了又来。

但我们痛苦就是痛苦,又能怎样?还能怎样?也只能就这样吧,我们总要接着活不是。

我最后告诉晶姐:

“在我们失望痛苦至极的时候,可以听很丧的歌,可以做很丧的事,可以发呆,可以流泪。但我仍然希望,在那些失望与孤独并存的狭缝,你可以看看外面的行人、车马、猫狗、昆虫、花草、树木,可以看到这个世界是热热闹闹的,尽管那些热闹可能与你我无关,尽管那些热闹可能会更让你我感到孤独,但是毕竟热闹啊。

我仍然希望,在那些丧与伤心的间隙,你可以看看外面的太阳、月亮、星辰、霓虹、路灯、雨滴,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也是亮晶晶的。”

但其实,我知道我是多嘴了。因为晶姐告诉我,星星很美,哪怕有雾霾,哪怕看不见,但是星空也超级美。

我相信,那些星星,一如她的名字,晶晶闪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