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人物的性格

如题所述

性格特点:自知之明,聪明,善于劝谏,善于观察

    邹忌三问:吾与徐公孰美。虽然其他人都说他比徐公美,但他还是不相信,说明邹忌本身有点不自信

    邹忌遇到徐公,发现徐公比他好看,他爽快的承认了,他有自知之明。

    他由小见大,从一件小事烦死国家,说明他心怀国家

    很聪明,通过一件小事,让国王采纳建议,善于劝谏


拓展资料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邹忌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在齐威王时期,各分封国都选择纳贤变法寻求强国之策,而此时的邹忌就向齐威王毛遂自荐,他通过鼓琴来阐释君臣之间的关系,被齐威王封为相国。

邹忌作为法家学术的推崇者,为齐国修订法律,同时建议齐王改革旧制度,通过文字的形式昭告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法律的制定,他时常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诫齐王,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题目中出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

他通过自己的妻子小妾对于貌美的徐公的评价知道了亲近之人难免会怀有私心,不会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由此他告诫齐王不要只听赞美之言,乐于批评你的人才是最关心你的人。

邹忌在辅佐齐王这件事是可以说鞠躬尽瘁的,在他一系列改革措施下,齐国国力日增,最终也就走上了富强之路。

但是他的性格上也有着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嫉妒。在当时,他看到田忌和孙膑两人手握兵权并且越来越受到齐王重用,并且在声望和地位上也越来越高以后,便想法设法的去迫害田忌,最后他暗中构陷田忌要密谋造反,害得田忌不得不逃出齐国,直到齐宣王时期,田忌才回归齐国。

那么这样一个对于齐国有功但是又嫉才得邹忌下场是什么呢?通过《战国策》的记载,邹忌最后因为权力太大,而引起了齐王的猜忌,不得不用装疯卖傻来逃过灾祸。

笔者觉得,邹忌这个人物肯定是有大才并且懂得思考的,只是他的妒才让他最后晚年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好下场,原本可以青史留名的邹忌就因为嫉妒,导致自己最后其实在后世毁誉参半,也算是令人很唏嘘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8

回答:

1、邹忌:

①头脑冷静,思路清晰。邹忌在妻、妾、客的赞扬声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②为人勇敢,敢于进谏,忠君爱国。邹忌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会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善于进谏,推己及人。邹忌见齐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王进谏,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这里,没有对齐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委婉巧妙,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2、齐王:

有魄力的开明君主,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

广开言路,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听取不同意见,措施得法。对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根据情况给予奖赏。

齐王纳谏后,齐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由“门庭若市”转至“时时而间进”又至“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进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接受臣民的意见,改革弊政,及时纠正了缺点、错误,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拓展资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相关背景知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作品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1、邹忌:

①头脑冷静,思路清晰。邹忌在妻、妾、客的赞扬声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②为人勇敢,敢于进谏,忠君爱国。邹忌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会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善于进谏,推己及人。邹忌见齐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王进谏,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这里,没有对齐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委婉巧妙,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2、齐王:有魄力的开明君主,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广开言路,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听取不同意见,措施得法。对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根据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后,齐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由“门庭若市”转至“时时而间进”又至“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进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接受臣民的意见,改革弊政,及时纠正了缺点、错误,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3-27
邹忌:
  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威王:
  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