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简介

这简介也太简了吧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个人简历介绍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 叶圣陶相册(10张)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后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怡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28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
  叶圣陶
  战期间,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连续五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1]
  详细信息 http://baike.baidu.com/view/34089.html?wtp=tt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4089.html?wtp=t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4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第2个回答  2011-02-25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1894年10月28日生。1907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学习,1911年开始担任了10年乡镇小学教员。1914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十余篇文言小说。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到1925年,已出版了《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等短篇小说集。

五卅运动中,叶绍钧与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此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并同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交往,参加了一些革命的活动。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城中》(1926)、《未厌集》(1928)、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九·一八”事变之后,叶绍钧与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投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并不断扩大着反映现实的题材。《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英文教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叶绍钧从1923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起改任开明书店编辑,抗战胜利后成为开明书店负责人之一。其间曾兼任中学、大学教员。在长期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后来都成为知名作家。

叶绍钧193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长。1949年以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他还先后出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等职。
第3个回答  2011-02-26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1894年10月28日生。1907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学习,1911年开始担任了10年乡镇小学教员。1914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十余篇文言小说。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到1925年,已出版了《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等短篇小说集。

五卅运动中,叶绍钧与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此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并同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交往,参加了一些革命的活动。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城中》(1926)、《未厌集》(1928)、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九·一八”事变之后,叶绍钧与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投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并不断扩大着反映现实的题材。《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英文教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叶绍钧从1923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起改任开明书店编辑,抗战胜利后成为开明书店负责人之一。其间曾兼任中学、大学教员。在长期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后来都成为知名作家。

叶绍钧193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长。1949年以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他还先后出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等职。

作品介绍: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运用严肃客观的笔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他的小说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讲究谋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结尾。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叶绍钧的主要散文集有《剑鞘》 (与俞平伯合著,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西川集》(1945)、《小记十篇》(1958)等数种。这些作品不论是抒情写世、状物记人、议事说理,一般都有着较为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艺术上则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语言风格。

叶绍钧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画眉鸟》、《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鸟言兽语》和《火车头的经历》,都是他的著名作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