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的特点

彗星的特点是什么呢??????快!!!!!!!

彗星

除了离太阳很远时以外,彗星的长长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过去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1577年第谷指出当从地球上不同地点观察时,彗星并没有显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确地得出它们必定很远的结论。

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强。对离太阳相当远的彗星的观察表明它们沿着被高度拉长的椭圆运动,而且太阳是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与开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时间运行在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它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接近太阳时才能见到。

大约有40颗彗星公转周期相当短(小于100年),因此它们作为同一颗天体会相继出现。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相继出现的同一天体是哈雷彗星,牛顿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一1742)在1705年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历史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来,它每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过的。

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做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

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枣达108千米或1天文单位。彗尾被认为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4个联合的效应将它从彗星上吹出:(1)当气体和伴生的尘埃从彗核上蒸发时所得到的初始动量。(2)阳光的辐射压将尘埃推离太阳。(3)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离太阳。(4)朝向太阳的万有引力吸力。这些效应的相互作用使每个彗尾看上去都不一样。当然,物质蒸发到彗发和彗尾中去,消耗了彗核的物质。有时以爆发的方式出现,比拉彗星就是那样;1846年它通过太阳时破裂成两个,1852年那次通过以后就全部消失。科学家估计一般接近太阳距离只有几个天文单位的彗星将在几千年内瓦解。

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有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

彗星的轨道

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椭圆轨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两种轨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有的还有彗云。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发、彗尾等结构。我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已很有研究,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幅彗星图。在晋书“天文志”上清楚地说明彗星不会发光,系因反射太阳光而为我们所见,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阳。彗星的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就连大彗星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在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个云雾状的小斑点;而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它就产生了彗尾。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它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总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宇宙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目前观测到的仅约有1600颗。

彗星的轨道与行星的很不相同,它是极扁的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称为非周期彗星,这类彗星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成员,它们只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过客,无意中闯进了太阳系,而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处。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短于200年)和长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超过200年)彗星。目前,已经计算出600多颗彗星的轨道。彗星的轨道可能会受到行星的影响,产生变化。当彗星受行星影响而加速时,它的轨道将变扁,甚至成为抛物线或双曲线,从而使这颗彗星脱离大阳系;当彗星减速时,轨道的偏心率将变小,从而使长周期彗星变为短周期彗星,甚至从非周期彗星变成了周期彗星以致被“捕获”。

彗星的结构

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竟可达2亿多千米。彗星的质量非常小,绝大部分集中在彗核部分。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质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是个未解之谜。有人提出,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特大彗星区,那里约有1000亿颗彗星,叫奥尔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响,一部分彗星进入太阳系内部,又由于木星的影响,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阳系,另一些被“捕获”成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

因为周期彗星一直在瓦解着,必然有某种产生新彗星以代替老彗星的方式。可能发生的一种方式是在离太阳105天文单位的半径上储藏有几十亿颗以各种可能方向绕太阳作轨道运动的彗星群。这个概念得到观测的支持,观测到非周期彗星以随机的方向沿着非常长的椭圆形轨道接近太阳。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过路的恒星给予的轻微引力,可以扰乱遥远彗星的轨道,直至它的近日点的距离变成小于几个天文单位。当彗星随后进入太阳系时,太阳系内的各行星的万有引力的吸力能把这个非周期彗星转变成新的周期彗星(它瓦解前将存在几千年)。另一方面,这些力可将它完全从彗星云里抛出。如果这说法正确,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一千颗左右的彗星记录只不过是巨大彗星云中很少一部分样本,这种云迄今尚未直接观察到。与个别恒星相联系的这种彗星云可能遍及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内。迄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探测可能与太阳结成一套的大量彗星,更不用说那些与其他恒星结成一套的彗星云了。

彗星云的总质量还不清楚,不只是彗星总数很难确定,即使单个彗星的质量也很不确定。估计彗星云的质量在10-13至10-3地球质量之间。

彗星的性质

彗星的性质还不能确切知道,因为它藏在彗发内,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由彗星的光谱猜测它的一些性质。通常,这些谱线表明存在有OH、NH和NH2基团的气体,这很容易解释为最普通的元素C、N和O的稳定氢化合物,即CH4,NH3和H2O分解的结果,这些化合物冻结的冰可能是彗核的主要成分。科学家相信各种冰和硅酸盐粒子以松散的结构散布在彗核中,有些象脏雪球那样,具有约为0.1克/立方厘米的密度。当冰受热蒸发时它们遗留下松散的岩石物质,所含单个粒子其大小从104厘米到大约105厘米之间。当地球穿过彗星的轨道时,我们将观察到的这些粒子看作是流星。有理由相信彗星可能是聚集形成了太阳和行星的星云中物质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很想设法获得一块彗星物质的样本来作分析以便对太阳系的起源知道得更多。这一计划理论上可以作到,如设法与周期彗星在空间做一次会合。目前这样的计划正在研究中。

彗星与生命

彗星是一种很特殊的星体,与生命的起源可能有着重要的联系。彗星中含有很多气体和挥发成分。根据光谱分析,主要是C2、CN、C3、另外还有OH、NH、NH2、CH、Na、C、O等原子和原子团。这说明彗星中富含有机分子。许多科学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也许,生命起源于彗星!

1990年,NASA的Kevin. J. Zahule和Daid Grinspoon对白垩纪-第三纪界线附近地层的有机尘埃作了这样的解释:一颗或几颗彗星掠过地球,留下的氨基酸形成了这种有机尘埃;并由此指出,在地球形成早期,彗星也能以这种方式将有机物质像下小雨一样洒落在地球上----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2966.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6
彗星,或称扫帚星,是一种天体,由太阳系外围行星形成后所剩余的物质(如冰冻的气体、冰块、尘埃)组成。彗星质量很小,只有地球质量的几千亿分之一,通常沿著扁平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绕行一周所需的时间由几年至几百万年不等。部分科学家认为研究彗星可能可以揭露生命源起的秘密。

彗星以其拖著的长尾巴而得名,「彗」的本意就是帚。《说文》:「彗,埽竹也。」。而西方语言中的「彗星」一词,来自希腊语κομήτης,意为「长发」。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彗星的特点
悬赏分:2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2 小时
彗星的特点是什么呢??????快!!!!!!!
提问者:啦啦冰冰掌 - 助理 二级

答复共 2 条
彗星

除了离太阳很远时以外,彗星的长长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过去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1577年第谷指出当从地球上不同地点观察时,彗星并没有显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确地得出它们必定很远的结论。

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强。对离太阳相当远的彗星的观察表明它们沿着被高度拉长的椭圆运动,而且太阳是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与开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时间运行在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它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接近太阳时才能见到。

大约有40颗彗星公转周期相当短(小于100年),因此它们作为同一颗天体会相继出现。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相继出现的同一天体是哈雷彗星,牛顿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一1742)在1705年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历史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来,它每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过的。

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做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

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枣达108千米或1天文单位。彗尾被认为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4个联合的效应将它从彗星上吹出:(1)当气体和伴生的尘埃从彗核上蒸发时所得到的初始动量。(2)阳光的辐射压将尘埃推离太阳。(3)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离太阳。(4)朝向太阳的万有引力吸力。这些效应的相互作用使每个彗尾看上去都不一样。当然,物质蒸发到彗发和彗尾中去,消耗了彗核的物质。有时以爆发的方式出现,比拉彗星就是那样;1846年它通过太阳时破裂成两个,1852年那次通过以后就全部消失。科学家估计一般接近太阳距离只有几个天文单位的彗星将在几千年内瓦解。

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有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

彗星的轨道

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椭圆轨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两种轨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有的还有彗云。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发、彗尾等结构。我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已很有研究,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幅彗星图。在晋书“天文志”上清楚地说明彗星不会发光,系因反射太阳光而为我们所见,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阳。彗星的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就连大彗星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在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个云雾状的小斑点;而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它就产生了彗尾。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它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总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宇宙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目前观测到的仅约有1600颗。

彗星的轨道与行星的很不相同,它是极扁的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称为非周期彗星,这类彗星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成员,它们只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过客,无意中闯进了太阳系,而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处。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短于200年)和长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超过200年)彗星。目前,已经计算出600多颗彗星的轨道。彗星的轨道可能会受到行星的影响,产生变化。当彗星受行星影响而加速时,它的轨道将变扁,甚至成为抛物线或双曲线,从而使这颗彗星脱离大阳系;当彗星减速时,轨道的偏心率将变小,从而使长周期彗星变为短周期彗星,甚至从非周期彗星变成了周期彗星以致被“捕获”。

彗星的结构

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竟可达2亿多千米。彗星的质量非常小,绝大部分集中在彗核部分。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质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是个未解之谜。有人提出,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特大彗星区,那里约有1000亿颗彗星,叫奥尔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响,一部分彗星进入太阳系内部,又由于木星的影响,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阳系,另一些被“捕获”成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

因为周期彗星一直在瓦解着,必然有某种产生新彗星以代替老彗星的方式。可能发生的一种方式是在离太阳105天文单位的半径上储藏有几十亿颗以各种可能方向绕太阳作轨道运动的彗星群。这个概念得到观测的支持,观测到非周期彗星以随机的方向沿着非常长的椭圆形轨道接近太阳。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过路的恒星给予的轻微引力,可以扰乱遥远彗星的轨道,直至它的近日点的距离变成小于几个天文单位。当彗星随后进入太阳系时,太阳系内的各行星的万有引力的吸力能把这个非周期彗星转变成新的周期彗星(它瓦解前将存在几千年)。另一方面,这些力可将它完全从彗星云里抛出。如果这说法正确,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一千颗左右的彗星记录只不过是巨大彗星云中很少一部分样本,这种云迄今尚未直接观察到。与个别恒星相联系的这种彗星云可能遍及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内。迄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探测可能与太阳结成一套的大量彗星,更不用说那些与其他恒星结成一套的彗星云了。

彗星云的总质量还不清楚,不只是彗星总数很难确定,即使单个彗星的质量也很不确定。估计彗星云的质量在10-13至10-3地球质量之间。

彗星的性质

彗星的性质还不能确切知道,因为它藏在彗发内,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由彗星的光谱猜测它的一些性质。通常,这些谱线表明存在有OH、NH和NH2基团的气体,这很容易解释为最普通的元素C、N和O的稳定氢化合物,即CH4,NH3和H2O分解的结果,这些化合物冻结的冰可能是彗核的主要成分。科学家相信各种冰和硅酸盐粒子以松散的结构散布在彗核中,有些象脏雪球那样,具有约为0.1克/立方厘米的密度。当冰受热蒸发时它们遗留下松散的岩石物质,所含单个粒子其大小从104厘米到大约105厘米之间。当地球穿过彗星的轨道时,我们将观察到的这些粒子看作是流星。有理由相信彗星可能是聚集形成了太阳和行星的星云中物质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很想设法获得一块彗星物质的样本来作分析以便对太阳系的起源知道得更多。这一计划理论上可以作到,如设法与周期彗星在空间做一次会合。目前这样的计划正在研究中。

彗星与生命

彗星是一种很特殊的星体,与生命的起源可能有着重要的联系。彗星中含有很多气体和挥发成分。根据光谱分析,主要是C2、CN、C3、另外还有OH、NH、NH2、CH、Na、C、O等原子和原子团。这说明彗星中富含有机分子。许多科学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也许,生命起源于彗星!

1990年,NASA的Kevin. J. Zahule和Daid Grinspoon对白垩纪-第三纪界线附近地层的有机尘埃作了这样的解释:一颗或几颗彗星掠过地球,留下的氨基酸形成了这种有机尘埃;并由此指出,在地球形成早期,彗星也能以这种方式将有机物质像下小雨一样洒落在地球上----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周期性围绕太阳的彗星是「哈雷彗星」。中国古人把彗星叫做「星孛」,《春秋》记载,鲁文公14年(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这是世界上关於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中国《晋书·天文志》载有:「彗星所谓扫星,本类星,末类彗,小者数寸,长或经天。彗星本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准确的描述了彗星的形态。

成分与结构

组成性质
彗星的性质目前还不能确切知道,科学家通过彗星的光谱猜测到它的一些性质:光谱分析表明彗星存在有OH、NH和NH2基团的气体,这很容易解释为最普通的元素C、N和O的稳定氢化合物,即CH4,NH3和H2O分解的结果,这些化合物冻结的冰可能是彗核的主要成分。

结构
彗尾因受到以高速的高能粒子为主的太阳风吹袭,其运动方向总是背离太阳。而彗尾又分为两部分。
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组成。彗核和彗发构成彗头。

彗核顾名思义为彗星的核心,大小通常在数十公里以内。
彗发为彗星接近太阳时因受太阳光的照射,让被凝结成固体的气体成分被蒸发出来,进而在彗核外围形成反射太阳光的气团,其大小可达十万公里。一些彗星的彗发外面还有一层「彗云」,主要由氢原子组成,又叫做氢云。
彗尾为彗发受太阳辐射或太阳风的吹袭,迫使部份彗发物质向背离太阳的方向流动,成为长条型的彗尾,而彗尾又可细分为尘埃彗尾与离子彗尾两部份;尘埃彗尾多是白色而粗的,尾巴沿著彗星轨道而分布,离子彗尾多为蓝色而幼细的,尾巴直指太阳的反方向。大家可以看1997年4月的海尔‧博普彗星的照片便容易明白。
彗尾有单条,也有好几条。彗尾长度可高达数百万公里,甚至上亿公里,因此人们可以透过肉眼或望远镜观察到彗星与太阳间的互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距离太阳远或者彗核不大等等的缘故,并非所有彗星都具有上面所述的这些结构。许多彗星只能通过望远镜观测到,称之为「暗彗星」。当海尔‧博普彗星还没接近太阳(1995年8月发现~1996年末)或远离太阳时(1998年初至今)就是这种看上去象椭圆的星云般的形象。
第2个回答  2007-03-30
彗星是太阳系中天体的残骸。它和一般的星星不一样,是由气体和冰粒组成的。彗星也围绕着太阳运动,但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不一样的。
彗星只是一种沿着扁长轨道绕太阳运转的小天体,是由水和各种气体的冰物质组成的。所以,我认为,彗星是行星。但是,由于它太小,不仅比九大行星小得多,而且比小行星小得多,所以,单独分类叫彗星,流星也是如此
彗星是太阳系中天体的残骸。它和一般的星星不一样,是由气体和冰粒组成的。彗星也围绕着太阳运动,但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不一样的
彗星是太阳系中天体的残骸。它和一般的星星不一样,是由气体和冰粒组成的。彗星也围绕着太阳运动,但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不一样的。
在宇宙中不独是一颗的彗星,很多人以为是一种神秘的天体,其实不然。
彗星既然是天体,当然逃不出“天体循环演变论”演变范围。在天体演变范围中,没有谈到彗星,原因如下:恒星表面的热核变化,是中心的特别元素放射的特别物质轰击落入恒星的天体和表层物质导致的。但这种热核变化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消耗表层物质,而且继续向纵深消耗。要知道,这种能放射出特别物质轰击落入恒星的天体和表层物质发生热核变化的特别元素,其来历是这个天体在未发生热核变化前,表层物质的陆续增量而导致中心压力增到特定界域,结果产生这种特别元素,天然热核变化的条件随之形成。既然恒星的热核变化能量来源主要是消耗表层物质,而且继续向纵深消耗,中心压力同样会因继续向纵深消耗而递减到特定界域,此时,这种特别元素还原成108种内的普通元素,天然热核变化的条件随之消失,热核变化中止,原来的恒星已经不能再发热发光,剩下了未热核变化的部分和周围的气团(注意物质的三态)。当它继续冷却的同时,自己巨大的磁场也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宇宙间的各种磁场场力合力的作用,它开始作相对运动,当穿越某个天体的磁场区域时,未热核变化的部分和周围的气团上每个整体,虽然初始速度相同,但动量(物质与速度的积)不一,故位移不同,形成人们所谓的彗发和彗尾,有的动量更小的整体甚至被其他磁场俘获,剩下的被人们发现,给它一个名字叫彗星。原来,彗星的前身是恒星,彗星可视作宇宙尘
有官科著名的“脏雪球”模型

1,李竞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天文学家惠普提出著名的“脏雪球”模型,认为彗星起源于太阳系形成之初剩下的那些残片,这些残片保留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物质状态,它们没有构成一个大天体。彗星在太阳系外围受某种扰动跑进太阳系,在离太阳近的时候,受太阳风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它的一些组成物质就挥发出来,并且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彗尾。

2,根据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太阳系内所有天体都是由原始太阳星云聚集而生的。太阳系内的其他天体构成物质经过四十几亿年的演化,与形成初期有了很大的变化,惟独彗星所包含的物质结构和成分基本还保持在形成初期的原始状态。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等在1964年提出了彗核是脏雪球的理论。他们认为彗核是由冰冻的固态气体分子(H2O、HCN、CH3、CO2、CN等)夹杂着宇宙尘埃组成,组织疏松。后来,前苏联天文学家威斯萨斯基和莱文对他的理论再进一步发展,提出彗核是不良导热体。当彗星沿椭圆形轨迹飞行靠近太阳时,仅彗核表层受热被蒸发在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作用下就会出现长长的彗尾;而内部则受热很慢,仍保持冰冻状态。再加上彗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远离太阳的温度空间。因此探索彗核的物质构成,就像得到45亿年前的太阳系化石,对研究早期太阳系形成有重要意义。

二, 深度撞击的检验结果是什么

1,最令人吃惊的是,彗核表面的尘埃十分厚。当初天文学家预测彗核表层主要是冰物质(水冰及二氧化碳冰、甲烷冰等),是一个冰封的世界,但撞击后在抛射物质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水、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主要的抛射物质是比面粉还要细的尘埃物质,仿佛是炮弹击中了面粉仓库,看来彗核表面是一个亘古至今的尘封世界。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时,发现月面上也有几厘米厚的尘埃,但坦普尔一号彗星彗核表面的尘埃比月球表面要厚得多,王思潮估计可能超过5米厚。

第32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小弩 于 2005-07-05 20:28:21.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彗星之谜 * 发表新贴 * 发表回复 *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彗星之谜 作者:系统管理员 [原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教育论坛,作者署名:大谷] 彗星 在太阳糸中,彗星的星体物理与运行轨道是比较吸引人的。彗星的星体比较独特,拖着一个长长的彗尾,令不少古代人类望而生畏!而且它那闪耀着光芒的星体,几乎对于所有赞成康德星云冷却成为星球的起源模式,显示了最有力的反面教材。 如果太阳糸真的是一团自己旋转自己切线(而且还会自动切行星线,卫星线与彗星线等多种形式。)自己生成星球的星云运转体糸,那么为什么彗星也同样运行冷却了近50亿年,但至今还是不能冷却下来? 彗星是什么?有些美国些科学家认为彗星是一个肮脏的雪球。起源于离太阳糸还有很远一段距离的肮脏空域。 就宇宙物质运动而言,若是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光凭某些科学家的聪明智慧来想象,除非是有幸的天然巧合,否则老是依赖苦思冥想来编造世界,恐怕也是难以自圆其说。 构成彗星的物质是什么?是肮脏的雪球吗?是否有人敢说美国人的肮脏雪球不对或……逻辑? 彗星起源笔者早已说了,现在只想说多一句,彗星也是地体星,但只是次地体与半地体,是整个太阳糸中最年轻的星星,构成彗星的物质是亚地物质,即密度比构成地球的地物质要小,但不是水也不是肮脏的雪球,而是比较接近构成月球的类似[玻璃]物质。

由众多答案中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彗星是太阳系中天体的残骸。它和一般的星星不一样,是由气体和冰粒组成的。彗星也围绕着太阳运动,但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不一样的。
彗星只是一种沿着扁长轨道绕太阳运转的小天体,是由水和各种气体的冰物质组成的。所以,我认为,彗星是行星。但是,由于它太小,不仅比九大行星小得多,而且比小行星小得多,所以,单独分类叫彗星,流星也是如此

所以给我分吧!!!!!!!!!!!!!!!!!!!!!!!!!!!!!!!!!!!!!!!!!!!!!!!!!!!!!!!!!!!!!!!!!!!!!!!!!!!!!!!!!!!!!!!!!!!!!!!!!!!!!!!!!!!!!!!!!!!!!!!!!!!!!!!!!!!!!!!!!!!!!!!!!!

哈哈!!!!!!!!!!!!!!!!!!!!!!!!!!!!!!!!!!!!!!!!!!!!!!!!!!!!!!!!!!!!!!!!!!!!!!!!!!!!!!!!!!!

......................................................................................

参考资料:没有......千真万确.......

第3个回答  2007-03-16
彗星,或称扫帚星,是一种天体,由太阳系外围行星形成后所剩余的物质(如冰冻的气体、冰块、尘埃)组成。彗星质量很小,只有地球质量的几千亿分之一,通常沿著扁平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绕行一周所需的时间由几年至几百万年不等。部分科学家认为研究彗星可能可以揭露生命源起的秘密。

彗星以其拖著的长尾巴而得名,「彗」的本意就是帚。《说文》:「彗,埽竹也。」。而西方语言中的「彗星」一词,来自希腊语κομήτης,意为「长发」。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周期性围绕太阳的彗星是「哈雷彗星」。中国古人把彗星叫做「星孛」,《春秋》记载,鲁文公14年(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这是世界上关於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中国《晋书·天文志》载有:「彗星所谓扫星,本类星,末类彗,小者数寸,长或经天。彗星本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准确的描述了彗星的形态。

成分与结构

组成性质
彗星的性质目前还不能确切知道,科学家通过彗星的光谱猜测到它的一些性质:光谱分析表明彗星存在有OH、NH和NH2基团的气体,这很容易解释为最普通的元素C、N和O的稳定氢化合物,即CH4,NH3和H2O分解的结果,这些化合物冻结的冰可能是彗核的主要成分。

结构
彗尾因受到以高速的高能粒子为主的太阳风吹袭,其运动方向总是背离太阳。而彗尾又分为两部分。
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组成。彗核和彗发构成彗头。

彗核顾名思义为彗星的核心,大小通常在数十公里以内。
彗发为彗星接近太阳时因受太阳光的照射,让被凝结成固体的气体成分被蒸发出来,进而在彗核外围形成反射太阳光的气团,其大小可达十万公里。一些彗星的彗发外面还有一层「彗云」,主要由氢原子组成,又叫做氢云。
彗尾为彗发受太阳辐射或太阳风的吹袭,迫使部份彗发物质向背离太阳的方向流动,成为长条型的彗尾,而彗尾又可细分为尘埃彗尾与离子彗尾两部份;尘埃彗尾多是白色而粗的,尾巴沿著彗星轨道而分布,离子彗尾多为蓝色而幼细的,尾巴直指太阳的反方向。大家可以看1997年4月的海尔‧博普彗星的照片便容易明白。
彗尾有单条,也有好几条。彗尾长度可高达数百万公里,甚至上亿公里,因此人们可以透过肉眼或望远镜观察到彗星与太阳间的互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距离太阳远或者彗核不大等等的缘故,并非所有彗星都具有上面所述的这些结构。许多彗星只能通过望远镜观测到,称之为「暗彗星」。当海尔‧博普彗星还没接近太阳(1995年8月发现~1996年末)或远离太阳时(1998年初至今)就是这种看上去象椭圆的星云般的形象。
第4个回答  2007-03-16
你说的是韩国的 申彗星 还是什么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