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的虚词用法

如何区分“介词,乘机”和“副词,于是,就”这两个用法

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1、依照,根据。

例句:罔不因势象形。

翻译:都能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雕刻那些事物的形状。

2、依靠,凭借。

例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翻译:凭借有利的局势,就着这种便利,支配割裂天下,分割掠夺江山 。

3、趁着,趁此。

例句:不如因而厚遇之。

翻译:不如借这个机会厚厚地礼遇他。

4、通过,经由。

例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翻译: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5、因为,由于。

例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翻译:有恩赏加给人,就想到不要由于偏爱而奖赏不当。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例句:因拔刀斫前奏案。

翻译:拔出刀来,把桌子角砍下来了。

2、原因,缘由,机缘。

例句:于今无会因。

翻译: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三、动词

1、根据

例句: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翻译: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2、沿袭,继续。

例句:蒙故业,因遗策。

翻译: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扩展资料

副词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指一类用以修饰动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1、表示程度

2、表示范围

3、表示情绪

4、表示时间频率

5、表示否定的意义

副词除了不,没有,当然以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副词在句子中做状语或补语;有的副词能和连词合用。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副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7

“因”在文言中可以作动词、名词、连词和介词等。

一、作动词

“因”作动词时,由于语境不同译法也不同。例如: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为“依靠”)

2、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译为“沿袭”)

二、作名词

“因”作名词时少见。例如:

1、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译为“机缘”)

2、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官场现形记》译为“原因”)

三、作连词

“因”作连词时,一般连接的是复句的两个分句,或表示与上文动作行为关联的事项。

副词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指一类用以修饰动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1、表示程度

2、表示范围

3、表示情绪

4、表示时间频率

5、表示否定的意义

副词除了不,没有,当然以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副词在句子中做状语或补语;有的副词能和连词合用。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如: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鸿门宴》)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因”在文言中可以作动词、名词、连词和介词等。
一、作动词
“因”作动词时,由于语境不同译法也不同。例如: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为“依靠”)
2、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译为“沿袭”)
二、作名词
“因”作名词时少见。例如:
1、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译为“机缘”)
2、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官场现形记》译为“原因”)
三、作连词
“因”作连词时,一般连接的是复句的两个分句,或表示与上文动作行为关联的事项。
情形如下:
(1)表承接
“因”表承接时,一般译为“于是”“就”等,表示动作行为的顺承关系。
例如:
1、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种树郭橐驼传》)
2、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4、因入京师,观于太学。(《张衡传》)
(2)表原因
“因”作表原因的连词,一般下文要说出这种原因产生的结果。
例如:
1、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
2、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四、作介词
“因”作介词时有以下几种情形:
(1)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机、条件等。一般译为“趁着”“趁机”等。
例如:
1、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2、不如因善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一般译为“因为”“由于”等。例如:
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2、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译为“因为”)
(3)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等。例如:
1、批大隙,导大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译为“依据”)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译为“凭借”)
3、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译为“凭借”)
(4)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通过……”“由……”等。
例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因”到底是连词还是介词,关键是看“因”在文言中所处的位置,如果它处在单句的主谓之间,一般就是介词,这时,“因”多于后边的词语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如果它处于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或者有承接前文动作行为开启下文的作用,那它一般是连词。
例如:
1、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例1中的“因”处在主语“相如”和谓语“立”之间,它和其后的“持璧”“却”等都表明相如“立”的状态和方式。全句译为:“相如趁机拿着和氏璧退几步立在那里。”有的文言句子多省略主语,在判断时一定要把主语补上,才能看出来它是不是介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这句话的主语是“秦国”,补上之后,就看出这是一个单句来了,全句译为“(秦国)乘着便利的条件,分割天下。”例2句中的“因”显然处在两个分句之间,表承接关系,可以译为“接着”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