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吃的食物中哪些是加工食品,哪些是天然食品

如题所述

东周时期,饮食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饮食器具、食品加工和烹饪技术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多种烹调方法和烹调名家。同时调味品也增加了一些新味型的原料。那时实行一日两餐(或三餐)制与分餐制。普通民众受粮食定量的制约,艰难度日;而贵族们经常举行各种宴饮活动,并有规范的礼仪。

1、粮食

在两周的饮食结构中,粮食居于主体地位。除了以前常见的粟、黍外,麦(包括大麦和小麦)、麻、菽、稻的种植日益普遍。到东周时,菽的地位有所提高,“黍稷”并提被“菽粟”并提所取代。此外,还有苽、赤豆、薏苡等。

2、蔬菜

蔬菜都是由野生种经过天然淘汰和人工培育而成为栽培作物的。两周时期的蔬菜种植业已经相当发达,见于文献记载的品种有二十几种,其中属于栽培的有葵、藿、薤、葱、芸、甜瓜、瓠、葑、姜、笋、蒲、芹、莲、藕、茭白、菱、芡、菲、芋等。此外,属于野生或者可能是野生的蔬菜有莼、薇、蘩、藻、蕨、荇菜、堇、茶、芣、卷耳、芝、菖蒲等等。

3、果实

两周时期可以确定为人工栽培的桃、李、枣、棘、梨、柤、栗、榛、梅、桔、柚等。此外还有桑椹、甘棠、杜、沙棠、郁、杞等等,多数是野生的。

4、肉类

后世主要的家畜、家禽品种那时都已具有。其中主要的有猪、牛、羊、犬、鸡、鸭、鹅、鸽等。

5、水产

伴随着捕捞工具的改进、人工养鱼的开始、近海捕鱼的开展,鱼产量上升,品种增多。仅《诗经》记载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鱼类就有18种之多。嘉鱼、鲂鱼、(鱼与)鱼、鲤鱼,在当时就成了名贵佳肴。鱼类之外,龟、鳖、蚌、蛤等水产动物也是人们很早就经常捕捞的食物。

6、野味

西周至战国,田猎依然是人们补充动物食物的途径之一。那时狩猎一般在农闲进行,且与军事演习结合。据《诗经》记载,那时常见的野兽有象、虎、豹、狼、熊、罴、麋、鹿、狐、兔、兕等。还有许多野禽。春秋晚期至战国,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田猎在食物来源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但楚国由于气候温暖,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远远多于北方,捕猎物在饮食中依然占有较大比例。楚国的猎物有犀、兕、麋、鹿、熊、虎、豹、兔、猩猩、牦牛、大象、鸹、凫、鸧等。

上述食物以素食为主,以肉食为辅。这种饮食结构无论贫富大都如此。只不过富贵之家肉食比例比一般人家高一些。

早在商代,粮食消费定时定量已皆成俗。此俗到春秋战国,犹为下层社会所沿袭。直到战国末年,下层社会仍然沿袭着一日两餐的习俗,并且一般实行早饭稍多而晚饭稍少,以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相适应。但也有早饭晚饭粮食数量一样的。

与下层社会一日两餐并行的,使中上层社会的一日三餐制。即在两餐之外,又加一夜餐。《黄帝内经·素问》载战国行一日十六时制,除有“早食”、“下(饣甫)”之外,还有“晏(饣甫)”,即夜食。大概在战国末年,一日三餐制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贵族与平民在饮食上最大的区别在于餐饮礼仪。贵族在餐桌上的礼节可谓极尽繁琐之能,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都有区别。

另: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可以看看《论语正义》、《论语译注》、《论语别裁》之类的书。很多注释中都会插入孔子事迹、故事。

以上列举的食物种类并不齐全,好多字打不出来,凑合着看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9
而所谓“黑色食品”,主要系指黑芝麻、黑米、黑枣、黑大豆、黑木耳、海带、香菇、发菜、乌骨鸡、豆豉等。乌骨鸡为禽中珍品。富含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经常食之,可加强人体耐热、耐寒、耐疲劳、耐缺氧能力,提高肌体免疫力,延缓衰老。 黑米是滋补佳品,有“开胃益中,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滑涩补精”等作用,可治少年白发,供孕妇、产妇补虚养身。黑米含17种氨基酸及较多的铁、磷、钙及维生素b1、b2、b6,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提高肌体的血蛋白水平。 黑芝麻有养肤、乌发、补血、明目、补肝肾、祛风、润肠、生津、通乳、养发等功效。现代饮食科学证明,由于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钙,故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防止高血压。 黑大豆、豆豉均富含人体所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钙、磷等,常食可排脓拔毒,消肿止痛;并对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大有裨益。黑枣有营养仓库之称,常食有补中益气、补血、维持上皮细胞组织的功效。 发菜、海带、紫菜富含碘、钙,有助于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防治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且有清瘦、软坚、利水、散结、清热、消肿等功效。 黑木耳为食用菌上品,常吃有补血、活血、抗血小板凝集、防止血凝固形成血栓等功效,可防治冠心病、动脉硬化。
第2个回答  2020-07-30
米饭、米粥等是天然食品;肉松,寿司,等是加工食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