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

如题所述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有很强的责任心。虽然他在妻子分娩,儿子打招呼,儿子十岁的时候都没有入家门,但是根据《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大禹的父亲就是治水无功被诛,他吸取前车之鉴,未治理好水患而不回家,从一方面来说,岂不是也是一种小爱,为了家庭能够美满而做的努力。
  禹被任命为司空,任治水之事。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30
我认为这是大博爱的象征吧,自古忠孝难两全,其实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记载很频繁,例子也很多,在当时的社会我认为是像毛主席所在的年代一样,大公无私,大爱无疆,每个人心中都是以舍小家保全大家的观念,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也算是部落的首领,很贤明的仁王地主,所以他的家人自然而然也会非常支持他去这么做。
试想,如果大禹的妻子是一个市井小民,可能大禹不会被青史留名,而变成一个整日与妻子纠缠的男人,如果大禹的母亲和父亲是一个只顾小家而忽略大家的人,大禹又是一个毫无远见的懦君,那么他就会去以孝为首的人,在家中照看父母。
我认为大禹虽然三过家门而不入,也印证了他百善孝为先的典型,因为只要保住大家的话小家才会安稳,不然如果大禹不去治水,那么可能连小家都会不全。

所以我认为,大禹治水虽然三过家门而不入,但却是仁义忠孝全都囊括了,仁义之情保住了所有人的安全,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安详,忠孝的精神使得他自己的生活也是更加完美。所以大禹值得被留名,也是现在很多人需要学习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5
他是为了大家而舍弃小家,精神可贵。实乃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也不是不关心他的家人,在几次经过家门的时候他都是听到或者了解到家人的期盼与支持才继续坚持在治水的岗位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30
说明原始社会的人,还没有多少家庭观念,或许说家庭的概念根本还未形成。
传说商纣王让男女在叫沙丘的地方,使男女裸相逐其间。
而周礼也有,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样的制度。
而现在原始社会墓葬的考古发掘,也注意到古人男女的情况合葬几乎没有,都是男女分开孤零零的独葬。
这说明什么,不是大禹因公忘私,也不是商纣王有看别人裸奔的怪癖,实在是当时的人一般都是各过各的日子,婚姻制度盛行走婚形式,大多还是同居而不结婚。
商纣王让人裸奔以及周礼里所记的奔者不禁,其实就是在某个特定日子里,让国家里那些单身狗与老姑娘们,法定野合的日子,大概就是有那么几天属于政府出台的合法的男女媾和日那样。
再说说大禹的情况,古籍描述,禹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也是一个意思,大禹与涂山氏,大家都是成年人,一夜情玩玩而已,俩人并不是夫妻。嗜不同味,而快朝饱。大禹露水夫妇的这类事情,被后来的屈原写在天问里。所以大禹最后还和涂山女干了一架,目的是抢回儿子启,但是启到底是不是大禹的儿子,还真不好说,大禹长期在外治水,与涂山氏的同居应该不算很长,而且既然那时都兴搞男女不婚同居,并没有家庭婚姻约束,涂山氏也蛮自由的,估计绝不止大禹一个男人,所以大禹对启的诞生,应该也是蛮纠结的,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儿子。
这大概就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相。
第4个回答  2015-01-03
显示了大禹为人民奉献一切的精神,令人钦佩。但管仲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连自己家都不爱的人,为什么会爱民?还是自行判断的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