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创新意识

如题所述

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的方法的自主学习。本文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课堂实例,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适当补充创新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内容的素材安排,学生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教师要适当利用教材,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而在备课时,不要设计一些条条框框去套每个学生,要善于启发学生勇于创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当地补充创新内容不是纯粹的改变教材,而最基本遵循两个“结合”:一要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二要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所以,本着这两个原则,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比较数的大小》一课,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适当地改变了教材的导入部分。我利用学校正好要开展读书节的活动,推荐班里学生看《安徒生童话》和《小猪唏哩呼噜》这两本书,课前我进行了喜欢两本书的人数调查,绘制成了统计表。
[在课上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说出图意,让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结果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1、一共有多少人接受调查?2、喜欢哪本书的人多?3、喜欢《小猪唏哩呼噜》的比喜欢《安徒生童话》的人数多几人?还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喜欢《小猪唏哩呼噜》的比喜欢《安徒生童话》的人数多?……]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出发,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的创新意识。如果教师仅限于书上的解法,必然会抹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开放的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数学文本材料”为载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改变封闭的学习内容和形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所以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情境,建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心向,有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生成个性思考,获得创新思维,从而谋得长足发展。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时,为了使学生经历探索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画面: 小熊到蜜蜂阿姨的蜂蜜店里去买蜂蜜。
(1)过渡: 星期天早上,小熊到蜜蜂阿姨的蜂蜜店去买蜂蜜,(小熊对蜜蜂阿姨说)“阿姨,我买9罐蜂蜜。”(蜜蜂阿姨拿出13罐蜂蜜,对小熊说)“小熊,欢迎你到我这儿来买蜂蜜,不过我想出个问题考考你,看看你数学学得怎么样?”
启发: 小朋友们,请你猜猜蜜蜂阿姨会向小熊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问)
(2)筛选出有效信息。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13罐蜂蜜,卖出9罐,还剩几罐?
(3)指名回答: 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3-9=]
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虽然很熟悉,但是创设出学生喜欢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来,其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
由于一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还出于低水平阶段。所以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计算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理解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理性规律”的认识过程。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创造学习的氛围,让他们将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
[(1)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43-8等于多少?想想看,怎样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探讨算法。
(2)学生汇报不同算法,出现了以下方法:
①摆小棒(边说边演示):
a.先摆4捆和3根,再拿出1捆拆开,从13根中去掉8根,所剩下的5根和3捆合起来就是35根。
b.先摆4捆和3根,再拿出1捆拆开,从10根中去掉8根,所剩下的2根和3根还有3捆合起来就是35根。
②联系例题a来算:13-8=5,30+5=35 所以43-8=35。
③联系例题b来算:10-8=2,30+2+3=35 所以43-8=35。]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自主探究33-8的计算方法,理解体验算理。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空间几何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过程中自主探索图形的特征,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抽象等数学思维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比如,在教学《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中,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搭一搭,画一画;摸一摸、认一认;辨一辩,说一说;围一围;找一找,说一说;拼一拼。
整个过程学生表现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并和同桌说一说,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与同桌同学交流。在这里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大胆地探索知识,做到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学生在探索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圆形的特征。
在最后的“拼一拼”环节中,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将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用长方形、正方形拼出各种图形。拼的结果丰富多彩,有的学生拼出了海底世界、快乐的公园等等。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还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
在教学《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时,课后有一题练习:怎样使一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当时很多学生是这样想的:将长方形的纸沿着一边对折,再将剩余的部分剪掉或者是再折进去,最后打开后是一个正方形。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老师,我不是这样折的。”我请他说方法,他想出了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折出很多个长方形,原来他先按照第一种方法先折出一个正方形,然后再将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就有4个小正方形,以此类推,可以折出很多个正方形。这位学生的方法,是我没有预设到的,所以应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千万不能一票否决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肯定,会往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即使是重复别人的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因素,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努力营造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氛围,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