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有什么事迹

吴老师有什么事迹

  夏晓腊(温州商报记者)

  在我三年多的记者生涯中,从来没有一次采访象这次这样难以忘记,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吴若琳老师这样打动人心。近半个多月的采访,留在我心中的是无限的感动,好几次泪水禁不住滑出眼眶。而那些被泪水浸湿的回忆,不曾模糊反而愈加鲜明。
  2006年4月3日傍晚,天气有点阴沉,报社的热线电话响起,一位热心老伯来电称,自己的孙子晚上饭都不吃,硬是要去看一位老师,说那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地位很高。记者的敏感驱使我动身前往医院一探究竟。
  我赶到附二医时,已经是晚上7点,在病房里,见到了昏迷不醒的吴老师。她的鼻子上插着氧气管,这几天来,她就是靠氧气与鼻子进食来维持生命。医生说,吴老师患的是感染性疾病,目前病情非常严重,还未脱离危险。“已经五天了,她不能说话,不能睁开眼看看我们。”吴老师的丈夫洪海东心疼地说。
  经过了解,这位老师就是温州十二中的英语老师兼政教处副主任——吴若琳。生了病的她还坚持拄着拐杖、坐着轮椅为学生上了三天的课,再也挺不住了,终于倒下了。
  看着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妻子,洪海东对我说“当初爱上她,就是因为她有事业心,她就是这样,心中惦记的永远是学生,她平时在家不太爱说话,一拉家常,就说到学生,说到一些优秀教师是怎么上课的。”
  在洪海东的心中,妻子是位工作狂。每说一句话,我发现海东的声音都在哽咽,但我能感受到她对妻子的工作是理解的。
  就在我向海东了解吴老师病情时,60多名现就读于温州中学与温州二高的学生,请了假,自发赶来了。顿时,附二医急诊室神经内科重症室4号病房及外面的走廊,被学生们挤得满满的。他们都是吴老师任教过的学生。
  “老师,我们看你来了!老师,你能醒醒吗!老师,你听到下午我们在广播里给你的祝福了吗?”病床边,学生们轻轻地呼唤,这是来自全体学生发自内心的祝福。
  可是,吴老师她没能睁开眼看一下这么多来看她的学生,没能回答学生们送给她的祝福。一个原本活跃在课堂上的吴老师,此时此刻在病床上却是那么地无力与无助。
  面对此情此景,同学们的心都酸了,他们无法抑制眼中的泪水。我看到,每位同学的眼睛都是湿润的,我听到,病房内发出阵阵抽泣,好久好久没停止,他们的泪水是那么纯真,那么真诚。
  看着他们哭了,我也好想哭出来。我拿出纸巾递给旁边的同学,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连三遍对我说,“听到吴老师的消息,心真像塌下来一样”。
  我问学生,在你们的心中,吴老师是怎么样的人。学生郑扬扬对我说“初三毕业那年,要考体育,吴老师每天早上6点多就来学校和我们一起晨跑,晚上还要到寝室问我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直到我们熄灯时间,她才回家,她对我们的关心和爱在我心中是永远无法抹灭的。”
  学生吴振宇说“没有吴老师,我根本没有现在的成绩,吴老师是我的贴心良师,我生病了,老师总不会忘记问寒问暖,比我父母还关心我。”
  随着我的提问,他们的哭声越加浓烈,泪水滑过他们的脸庞,也浸湿我的眼眸。我不敢继续问下去,我对他们说:“你们快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上学。有了你们的祝福,吴老师一定会好起来的。”“是的,我们祝福老师,您一定要好起来。”“有了吴老师病愈的好消息,我一定会通知你们的,你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安心学习”。他们一一同我互换了联系方式。
  最后,学生们给吴老师留下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份礼物很简单,就只有一张纸,上面写满全体学生的名字。“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在你身边。”“Come to life, We need you(好起来,我们需要你)”,写完这些字后,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我正准备回报社,在医院楼梯口,碰到了来看望吴老师的同事陈方方,她这样评价吴老师:“她这个人和每位学生都很投缘,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正是因为每天不间断的接触和母子般的交往,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了吴老师的忘年交。吴老师的爱岗敬业,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她严于律己,只要是她接手做的事,她总要做得最好。”
  这是我第一次对吴老师的事迹进行采访,此次采访与我同行的还有一名摄影记者。在回报社的路上,她一直对我说:“晚上的情景真的好感动,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感情真的很真诚,我的泪水都止不住了。”我说:“是呀,当我记下学生们对老师的那一句句问候与祝福的时候,我也哭了。”
  采访次日,首篇《吴老师,你快点醒来》的报道在《温州商报》头版见报。当天,报社的电话和我的手机一直没有停过,有询问吴老师病情的电话,有问候的电话,有祝福的电话;有学生打来的,有家长打来的;有在本地打来的,也有在外地打来的。更有不少省市媒体记者打来向我求证,问我温州真有位这样爱生如子的老师吗?我说:“真的,我在采访中能感受到学生们对吴老师的敬重与爱戴。”
  一位在浙江师范大学就读的女生打来电话向我询问吴老师的病情,我告诉她,吴老师暂时还是昏迷不醒,她是靠着氧气与鼻子进食来维持生命,我还没说完这一切,电话那头的她已经哽咽不止。
  每个电话,每一种声音,我都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他(她)是那么充满沉痛,充满婉惜。
  当我向我们报社领导汇报完采访的所见所闻后,他们也被感动了。报社编委会马上召开编前会讨论决定,从吴老师的学生、同事、学生家长、校领导、家属等不同侧面深入采访,挖掘典型事迹。
  第二天中午,当我再次来到附二医的病房时,又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泪水再次浸湿我的眼睛。我见到了吴老师现任班级初二(4)班同学带着一千只连夜亲手叠成的纸鹤,眼含热泪为吴老师默默祈祷。
  我见到家长们自发赶来,默默地为吴老师流泪。就读于温州中学的小余母亲林女士回忆说:“儿子酷爱打篮球,就是静不下心来认真学习,当时英语成绩较差,对英语毫无兴趣,吴老师经常找我儿子谈心,并免费开‘小灶’。儿子中考时英语考了110分,全是吴老师的功劳。”林女士现在总是建议亲朋好友的子女入读吴老师的班级。
  当我走进初二(4)班,问全班同学:“你们爱上吴老师的课吗?”全班同学响亮地告诉我:“喜欢,吴老师的英语课很活跃。”“上吴老师的课时间过得很快。”学生张琳对我说“吴老师不仅会教书,吴老师还会育人。她经常告诫我们,第一要学会做人,第二才是做学问。”
  次日,我们又发表了《吴老师,捧出心来为学生》的通讯。从这次采访之后,我对吴老师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知道,这位个头仅有1米49,94年毕业时在同事眼中还是“不起眼”的黄毛丫头是如何经过自身努力,2004年成为一名市级优秀教师;我知道,她是怎样勉励在温十九中教书的妹妹如何当好老师的;我知道,在家长的心中,他们是多么多么感激吴老师;我知道,在同事的眼中,吴老师是如何认真钻研她的业务的。我更加明白,吴老师是位怎样捧出心来教导她的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吴老师在附二医重症病房的二十几个日日夜夜里,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家长、老师、市局领导陆续赶来看望她。
  4月4日,市教育局林卫平局长来了,他要求尽最大努力医治吴老师;4月7日,市政府钱成良副市长来了,他说,吴老师是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4月10日,市委包哲东副书记来了,他说,吴老师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老师你听到他们的问候了吗?你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了,你的家人整日整夜守护着你。我们多么希望你能睁开眼睛看一看,那窗台上大红的康乃馨,满地洁白的马蹄莲,和你一样灿烂的粉玫瑰,还有那振翅欲飞的千纸鹤,这是你的家人、你的领导、你的同事、你的学生还有学生家长给你带来的祝福、祈祷和思念啊!哪怕声音再轻你也回答我们。
  吴老师生病期间,更有许多读者致电本报和我,问吴老师的医药费是不是足够,如果不够,他们愿意献出爱心。我们一再强调,吴老师是公费医疗,医药费不成问题。可他们却一再表示,这是他们的一点心意。最后我们还是收到了1700元的捐款,当我把这份热呼呼的“爱心”递给吴老师的家人时,我想吴老师一定也会地下有知感到宽慰。
  在吴老师得病住院到离开人世的二十几天里,我们从首篇《吴老师,你快点醒来》报道刊发后一直在关注着吴老师的病情并作后续报导,共发表刊出12篇文章,几乎每篇文章我都是伴着眼泪结束采访并写完每个字。在采访中,我无时无处不感受着学生和老师对吴老师的挂念和敬爱。
  我曾经答应过同学们,有了吴老师病愈的好消息,我一定会一一转达给他们的,可是我没能做到。
  吴老师,35岁,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就这样走了。正当她踌躇满志要把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之时,多舛的命运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
  我依稀记得,4月25日,吴老师遗体告别会的那一天。
  基安山殡仪馆外,飘起小雨,恰似人们的眼泪。在殡仪馆最大的5号长安厅里,鲜花簇拥下的吴老师安详地躺着,吴老师就这样永远沉睡了。 长安厅里,“勤俭耕耘捧出园丁追日心,鞠躬尽瘁化作桃李满园春”的挽联悬挂两旁,吴老师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
  在遗体告别会上,市教育局局长林卫平来了,副局长谢树华来了,纪委书记胡长林来了,市直中学的校长来了,学生、家长、同事及亲朋好友都来了,还有许多与吴老师素昧平生的市民也赶来了——原来只能容纳200多人的长安厅,涌进了400多人。在哀乐声中,所有人一起眼含热泪,述说着对吴老师的崇敬——
  让我们在哀乐声中一起聆听大家对吴老师的哀悼:吴老师啊,你的人生太短暂了,仅仅拥有三十五个寒暑。春去秋来还有多少事等着你去做啊。二(4)班学生在等你上课,值周班还等你去安排,星级班评比的星还没贴上呐。妹妹的教学尚需你的指点,昔日的学生要跟你聊天。你还有多少的书没有读……,还有多少教育理想要去实现……
  温十二中退休老师82岁高龄的叶青老伯感动得用“风范长存”四个字来形容吴老师。在我边上的一位姓周的家长,眼睛湿润了,她一直捂着鼻子对我说,没有吴老师的谆谆教诲,我的孩子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温州中学高二学生程协南抑制不住自己的感动,在硬纸板上写下一首诗:“一载师生教泽深,今朝闻耗泪淋淋。兢兢业业英才育,苦苦辛辛桃李耘”,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97届初三(5)班学生李政章说,“吴老师,你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可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你的谆谆教悔,永远鞭策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与工作。”
  吴老师的丈夫洪海东说:“若琳,你安心地走吧,我会照顾好家庭。”
  置身此情此景,又有谁会去吝啬自己的眼泪。在场所有的学生、家长、老师还有媒体记者都默默流泪。我也哭了……
  在吴老师生病的这些天来,在温州的街头巷尾,我常常听到相同的词汇:“吴老师”、“优秀的人民教师”、“孩子的良师益友”……在温州BBS、社区论坛上,有无数条贴子短信诉说着大家对这位好老师的崇敬:师者如斯,何以求索?逝者已去,师德永存!吴老师 我们爱你。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心中永远充满对您的感恩之情,我们将用这份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回报您的师恩。吴老师绝对是个好老师,这一点她的学生都可以证明。恨不得替她倒下。感动,敬佩。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是她的学生们的福气。所谓学为人师,从吴老师身上,学生们不仅可以受到文化知识教育,同时也从思想精神上感受到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奉献,从而受到崇高的人生观教育。吴老师很让人钦佩。她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爱生如子,她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当属楷模,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拄着拐杖上课和我前期看过的跪着上课的报道一样感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健康成长。我祝愿吴老师能够早日康复出院,重新走上讲台。能有这样一心只想着学生的老师真的是很值得人尊敬。做老师的就应该像吴老师这样。这样的老师实在难得,这几天我都在看有关吴若琳老师的新闻,非常感动,好人一生平安!吴若琳老师的个人事迹感人大家都知道,报纸也报道了。我们应该通过这件事,懂得既要保养好身体,又要用吴若琳老师的精神为大家服务,做到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
  吴老师的典型事迹感动了温州,也感动了浙江。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温州日报、温州晚报和温州电视台教育时空零距离浙江电视台等媒体均对吴老师的事迹做了报道。
  我听到,几乎所有的人对吴老师都是赞不绝口,推崇备至,为什么吴老师受到学生和家长如此的尊敬呢?吴步旭校长概括说,老师对学生付出多少爱,就会得到多少爱的回报。吴老师,就是最好的印证。
  吴老师是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但她带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吴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参考资料:夏晓腊(温州商报记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30
哪个吴老师呀?
第2个回答  2020-09-02
(1) 网友评价较好的神经内科医院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简称兰大二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拥有甘肃省儿童医院。近年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以院本部为核心,按照“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管理、集成化运营”的医院集团发展思路,与甘肃省监狱管理局兰州医院合作成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泰分院,定西市人民医院也加入兰大二院医疗集团成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分院。
  医院前身为1928年建立的兰州中山医院,1932年成为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的教学医院,是甘肃省最早建立的公立医院。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附设医院”,1948年更名为“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1954年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院,更名为“兰州医学院附设医院”,1959年成立“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随兰州医学院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医院本部占地155亩,总建筑面积约28。1万平方米。现有职工4000余人。开放床位2200张,2014年门诊量达128万人次、年急诊量7万人次、年住院人数8。6万人次、年手术4。1万台次。医院设有24个行政职能处室,内设近80个行政科室,设有12个临床医学中心、9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133个亚学科、68个护理单元。
  康泰分院占地面积167。7 亩,核准床位256张,实际开放243张,现有职工242人,住院部设有16个临床医技科室,8个护理单元。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病床编制1600张,实际开放床位1250张。
内设42个临床医技科室。老院区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新院区占地面积155。22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2014年门诊量54。5万人次,出院病人25700人次,手术病人5300多人次,医院现有职工98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1人,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定西市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13人。
  医院人才济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优秀专家7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一层次13人);省“555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7人(一层次5人、二层次12人);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9人;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2人;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1人;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43人;院级亚专业学科带头人125人;中华医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学会常委、委员以上85人;各种专业杂志编委100余人;甘肃省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68人。
  医院拥有5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急诊医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眼科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泌尿系疾病临床医学中心);11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肝胆胰外科、骨科、院后急救医学专业、神经内科、消化内镜治疗中心、肾病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小儿重症医学、麻醉科、皮肤科);1个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外科学);1个甘肃省心脏外科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中心、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普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耳鼻咽喉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初级创伤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外科学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急诊医学培训基地、“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基地、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全国白内障手术培训基地);8个省级质量控制中心;是甘肃省听力障碍诊断中心、甘肃省眼科疾病干部保健中心以及中国西部首家“内镜培训基地。
  在上世纪30年代医院就是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的教学医院,现为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和1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5个本科专业。
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型)和学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院硕博研究生480余人,本科生590余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25人,教授50人,副教授106人。  2014年全年获准立项91项,争取经费近600万元。
获奖2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5项,厅局级14项。全年共发表论文416篇,其中SCI 60篇,CSCD 149篇,申请专利22个,著作42部。  医院拥有总价值达6亿余元的大型高精尖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包括伽马刀治疗系统、3。0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宝石CT、直线加速器、数字胃肠机、体外震波碎石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大型自动化生化仪、ECT、流式细胞仪、准分子激光仪等国际一流医疗设备。
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诊疗手段,促进医院诊疗水平。  近年来,医院成功应对“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甲流、“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青海玉树地震”、“岷县璋县地震”、“甘南合作(玛曲)8。7重大车祸”等多起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卫事件的医疗救援应急处置预案,安排部署对灾区伤员的救治工作,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与民政部门协作开展“明天计划”,救治孤残儿童;2007年首家承办卫生部&拜耳公司“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项目;2008年,与方大集团兰州市慈善总会共同成立“方威基金会 - 兰大二院宁养院”,帮助甘肃省内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是“微笑列车”(唇腭裂矫治修复行动)项目的合作医院;2009年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情暖西部。
女性阳光基金甘肃行”选定为唯一定点合作医院;是“爱在,希望在”多吉美援助项目的指定医院;2010年参与民政厅“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活动”项目;2012年,与国际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携手,为甘肃省80多位眼疾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并培训带教百余名眼科医生;甘肃省十大惠民工程贫困听障儿童救治工程;2014年参与省委统战部2014光彩陇原行暨智惠陇原行活动。
  80多年来,二院人坚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之精神,秉承“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院训,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科学发展,朝着建设一所面向全国,辐射西北的研究型、创新型、综合型的现代化、数字化医院而扬帆远航。参/考-
-
-
-
-
-
-
-2020/09/02 19:11:04kvsj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