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实效的数学课堂清

如题所述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设计一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少而精的数学情境,并将其融入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师生之间积极地互动,打造实效课堂,从而使师生得以共同发展。
一、数学源于生活,以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源于生活,又能改善生活。数学课堂教学不单是教会学生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逻辑、复杂的推理、繁琐的运算,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由实际出发,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将纷繁的现象系统化、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数据进行推断,实现最优化设计等。学生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问题,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问题,数学并非深奥难懂、脱离生活的纯运算、纯理论。通过问题的讨论、分析、解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真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产生浓厚兴趣,联想相关知识,数学建模,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二、数学贵于思疑,以悬念情境激发疑问思索。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在证明问题时学生们都很积极,争先恐后地回答,对于其中的证法,有些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并且得到了满足。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解题悬念设置,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知识,其实这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兴趣,然后又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的一个阶段。
三、课堂需要高效,以趣味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富有趣味的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机械的知识变活,深奥的数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抑制学习中的疲劳,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给学

实践表明引课方式,不仅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探究中,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促发联想,活跃思维。同时还避免了学生偏面为解题而解题,防止其成为解题的机器――这一教学怪圈。
四、思维需要慎密,以纠错情境锻炼批判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使学生形成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有主见地评价事物的思维品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新颖独特、标新立异的见解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对学生提出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见解,教师要有意识创设纠错情境,使学生们通过对错解辨析或是对解题思路的争论来发展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认识完善知识结构。教学实践说明给学生创设思维空间,创设参与争论的氛围,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经历纠错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方法。
五、反思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展示教师智慧的平台。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很难直接断定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数学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并非数学立竿见影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能启迪人的思维,教给人以数学思想,教会人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反思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并不是要求每堂课仍至于每个知识点都去搞创设,这是由数学课的严谨性和实效性所决定的,偏面追求情境往往使数学课失去原有的数学味,只能落个“好玩”而已,这是在实际操作中对"数学教学情境"的误解,

结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实践表明只有抓住数学的主干板块,特别是重点知识部分,紧扣核心数学思想搞情境创设,才能起到四量拨千斤的作用。基于此,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为教师提供展示调控能力舞台的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老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并采取人性化的态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老师和学生在艺术的情境中,一起享受数学知识,一起享受数学课堂。
总之,《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6
“减负”即减轻负担,多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但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减负的同时要增效,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很多老师课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个别辅导学生,可谓废寝忘食,还是担心学生学不好,只好再布置大量的课下作业。仔细想想,这样做的效率是不是太低了?课堂上本该完成的任务为什么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课下弥补?得不偿失。试想,课堂上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会有课下这太重的负担吗?究其原因,由于长期的课堂效率低,导致班内出现了太多的“差生”
,不得不课下弥补。所以,要想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还是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目的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只有当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完“列方程解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个“救救小羊”的情境练习,就在狼想吃小羊的时候,山大王老虎来了,老虎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规定:“小羊如果做错了一题,狼可以前进一步,如果做对了,狼就后退一步,远离小羊。”在如此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学生本能的一种“正义感”马上被激发出来,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做题异常认真。随着学生一次一次正确的练习,狼被迫步步后退,当狼退至“河边”,逼进河里时,学生心底“惩恶扬善”的愿望终于得到了满足,全班禁不住高声欢呼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的极致,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2、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无味,与学生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为了体现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强化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兴趣,使他们跃跃欲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进行操作,主动探索、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大胆推导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当学生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问: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通过操作后,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空间形式,这样他们要说的话就很多,就有参与的兴趣,完全有可能进行加工、整理、进而推导出公式,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效。
二、作业布置宜少而精
(一)、因级而异,更新观点,适当布置家庭作业“作业多,质量就高”
。这是一些教师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承受里,结果必定会使大部分不堪负重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应从科学的角度,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特征适当布置。一年级一般不留书面作业,二、三年级一般不超过二十分钟,四、五年级一般不超过四十分钟。作业难度要适中,目的要明确,要有利与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寓学于玩,富有趣味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庭作业要富有趣味性,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如学习分数的四则计算后,可留下《涂颜色》的课外作业,要求通过计算,把图中计算正确的式子在空白处图上颜色,涂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为了找到图中是什么,回家后顾不上吃饭就认真地计算起来。当学生全部算好图好后,发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出现了,学生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而不是计算后的辛苦。布置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三)、变换形式,适应孩子的年龄特征
教师要赋予家庭作业新内容,新形式,这样学生做起来才会乐此不疲。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1、
做一做:用萝卜或泥巴做一个长方体。2、
涂一涂:在它的外表涂上不同颜色。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说、涂形成了面、棱、顶点以及表面的深刻认识。
(四)、设计探索性的作业,抓住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理,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调查者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
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1、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蝴蝶、天安门等平面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2、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3、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家中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药水给厨房用品消毒。
(五)、设计生活性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教师应从优化作业布置入手,在“精”、“新”、“巧”上下功夫(精:内容精;新:形式新;巧:设计巧),真正使家庭作业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使家庭作业成为学生业余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总之,“减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并非一人之事。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书包变轻、作业变少、兴趣变高,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