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上位后,规定太监只能用这三个姓氏,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皇帝受到的来自外朝文官集团的威胁;另一个是皇帝个人权力与文官集团权力的对比。

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中,都出现了宦官专权祸国殃民的现象,其中,又以唐朝最为严重。在唐朝中后期,阉党能够随意废立大唐天子,皇亲国戚在遇到这些宦官时,甚至要向他们点头哈腰,天可汗的子孙竟成为阉人手中的傀儡,着实令人费解。

明朝的宦官问题同样比较严重,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明朝四大专权太监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明朝太监从禁止参政,逐步走上政治舞台,到了最后阉党竟能与外廷大臣分庭抗礼,连位高权重的内阁大学士都要对太监们礼遇有加。可以说,明朝的覆灭,阉党要负主要责任。

唐、明两朝的宦官问题为清朝提供了前车之鉴,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了宦官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清朝前中期的皇帝们对宦官问题丝毫不敢放松。那么,清朝皇帝是如何防止宦官专权的呢?满族在入关之前,并无“太监”这一概念,所以,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的太监,都是编剧历史知识不足所致。在清朝入关后,逐渐沿袭了先代中原王朝的排场,统治者决定使用太监作为宫奴服务统治阶层。

鉴于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在使用太监时,对宦官始终保持着警惕性。例如,在人员数量上,清朝皇帝做出了严格的限制,顺治帝只使用了一千名太监。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实际上,“太监”是四品内官,并非所有宦官都有资格成为太监,而文中出现的“太监”一词多按现代语言习惯,指代“宦官”。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明朝皇宫中,太监最少的时候人数也在两万左右。除了人数上的限制外,清朝宦官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局限,普通的小太监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且没有出入宫禁的权利,只有四品以上的内官才有资格出宫居住。即便如此,有资格出宫居住的内官仍要对宫内的大事小情守口如瓶,对外透露宫中之事必会招致杀身之祸。

顺治十二年,顺治帝效仿前朝,在宫中摆放了警示太监的铁牌,严词警告宦官不得越权,需各司其职,且不得干预政务,结交外臣,如有违背一律凌迟处死。从表面上来看,顺治整治宦官的力度很大,但实际上,顺治并不是一个目光长远的皇帝,他保留了前朝内官的十三衙门,这使顺治在位期间宦官问题隐现,后宫被太监们搞得乌烟瘴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0
清世祖顺治皇帝鉴于明朝阉宦之祸,既立铁牌于交泰殿(皇帝与妃嫔起居的地方),警戒内廷太监不得干预政事。 铁牌上内容如下: “顺治十年六月二十九日,谕内院: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
第2个回答  2019-10-10
乾隆还规定:宦官只能使用秦、赵、高这三个姓氏是因为他是想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前车之鉴
第3个回答  2019-10-10
乾隆还规定:宦官只能使用秦、赵、高这三个姓氏,时刻不忘秦朝赵高祸国的前车之鉴。清朝后期的统治者由于政治水平严重下降,所以,这些皇帝均未重视宦官问题。
第4个回答  2019-10-09
乾隆规定:宦官只能使用秦、赵、高这三个姓氏,时刻不忘秦朝赵高祸国的罪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