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三十五周年校友回忆

如题所述

1993年5月19日,学校举行三十五周年校庆活动,海内外广大校友通过信、电、函稿等,从不同角度热烈祝贺母校三十五周年校庆,怀念母校,怀念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们。
生物物理化学系1958级学生杨雄里,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长。他回忆时说:“对于上海科大——我的母校,我始终怀着浓重的依恋。在大学的五年生涯中,我在母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校园中也曾留下我辛勤劳作的汗水,在课堂中也有过我的读书声。我曾是母校中的一员,希望母校她永远视我为她的一名学生,尽管我离开母校已整整三十年。我把我的工作和点滴成绩视作对祖国人民的奉献,视作对母校的回报。我为母校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而骄傲;我希望会有一天,我能使母校也为我——她的学生而骄傲。”
化学冶金与物理冶金系1958级学生沈国雄,时任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开发公司总经理。他回忆时说:“我曾先后在国内外五个大学念过书,交大、科大、复旦、美国乔治城大学和康乃尔大学,但最值得留恋和怀念的还是大学时代的母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我们是上海科大首届学生,进校时校舍未建设,分别寄读上海五个大学。冶金系在交大,两年后回到嘉定,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学校的建设。添砖加瓦,扛过钢筋水泥包。尽管学习、生活条件差,但我们学习热情很高,充满着创业的自豪感。尽管已经过去35年了,当时风华正茂的青年已步入了中老年之列,但那种大学生时代五彩缤纷的生活,依然历历在目。这里举两件有趣的小事:大概是1961年的5月份,在班生活委员的带动下,把班级按包干任务在当时学校校园内空地上种植的蚕豆收摘下来,但是我们没有上交学校,而是到镇上一个亲戚家炒了一大锅,全班同学美美地享受了一顿,连明年的蚕豆种子也没给留下,这自然挨了系里一顿批评。当时学校尚无浴室,上海学生只能在大礼拜回家洗,只苦了班上的广东同学,因为当时整个嘉定城内无一家公共浴室。待嘉定第一家浴室清泉浴室建成,试营业第一天就招待我们科大学生。因为长期未曾这样痛快地洗过澡,我们班上一位广东同学贪浴,结果晕倒在浴室,被班上同学赶紧抬出来呼吸新鲜空气。”
无线电电子学系1960级学生吴达慎,时任浙江省标准计量管理局副局长,是由浙江省科委送到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代培的。他说:“我们刚到母校时,当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是十分简陋的,但在这种环境中的学习、生活,却永远值得我回忆。尽管离开母校已近三十年,当年刘芳书记、毛启爽教务长等老师们亲切地对我们说,上海科大培养学生的目标不是成形的茶杯或工具,而是一块千锤百炼的好坯料,这样学生们踏上社会后,就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将自己锻炼、造就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些教导时刻铭记在我的心中。”
化学系丁维钰教授回忆中说:“时光过得真快,上海科大建校已有35周年了,从当年教的本科生到1978年开始教研究生,这一批批的毕业生都已奔赴全国各地的各个工作岗位上,也有部分在国外继续深造或工作,其中极大部分至今已都走上领导岗位,在祖国的改革开放中肩负了重要职务,作出了不少贡献。这成绩是来自各级领导的关心与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就我本人来说,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深入第一线。我虽然工作得很辛苦,但乐也就在其中。我愿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数学系黄育仁教授说:“三十多年前,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我们这些来自各单位的教职员工,为着国家的教育事业,不计个人得失,远离市区来嘉定,淌着汗水参加建校劳动。我们一面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各研究所请来专家担任系主任和教授,一面依靠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依靠集体的智慧,同心努力,艰苦创业。当时是边建校、边办学,师生同在草棚内、泥地上吃饭,生活上的必需品也奇缺,学生读的书是教师们自己刻印在黄纸上的讲义,但人心很齐,几乎人人都对这座新建的学校充满感情,期望着一批批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在这里毕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35年后的今天,愿望已成为现实。当年的年轻小伙子,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很多已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在欢庆建校35周年的日子里,曾为我校献过爱心,出过微薄之力的人,都在为我校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也为曾是我校的一员而自豪。祝愿我校年年出硕果、岁岁出精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