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干贝多芬真实的故事

如题所述

    有一次,贝多芬拿着心上人的画像边看边哭,他的朋友来看他,见他伤心,就没打扰他,过了一会,朋友来了,看到贝多芬似乎很开心,就问他为什么开心,贝多芬说自己的心上人来看他了。只有他的朋友知道,贝多芬原来是吧他的朋友在门口的影子当成自己的心上人了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多数的时间内,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以致没有对他的家庭和气一点,甚至也没有关心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起初,善良的祖父还使这个家庭免于受太多的苦,而且看到他的最大的孙子是有音乐才能的,也许使他很快乐。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他就去世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那里,让他在那里艰苦的练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都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的声音。不久,不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在外面一个酒店里喝酒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拉下来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

    为了使他看上象一个神童,他的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所以当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神童都是天生的而不是造成的。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

    贝多芬与莫扎特相比,他的童年就不幸多了。首先,莫扎特受的教育较好,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还不够令人兴奋。

    二、良师

    父亲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老师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的经理尼费(Neefe) 的手里。他是一位良好的音乐教师,也是一个友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贝多芬说来是一个幸运。但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学校——但是贝多芬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学习两三个月以上,因为读书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

    年轻的贝多芬有生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还教他世界上的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做风琴师。当他已十四岁的时候,他被任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当那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一是多么高兴啊!

    三、访问莫扎特

    大约在这个时候,他头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术的展品,只是有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贝多芬生气了,要求那给他一个主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以致莫扎特走到隔壁房间门口告诉在里面聚会的一群朋友说:“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

    四、贝多芬和海顿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里是不能有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老爸爸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首先转向海顿学习。

    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最初一段时期,并且在作曲和指挥自己的最伟大作口中比过任何时候都理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由于他要求究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但是当贝多芬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时,他很生气。

    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教对位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久,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五、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意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自己高兴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了他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特意把窗户3砍掉一块。

    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搬家。每当他处于作曲的热潮时,他总是把一盆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这样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而是坐在地板上弹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是总是没吸多少钱的原因。

    六、失聪

    当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耳朵真正越来越聋时,他就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情,甚至比眼睛瞎了还糟。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然后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写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对他来说,音乐不仅是把甜美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七、贝多芬和他的朋友们

    没有一个音乐家象他那样,在一生中有那么多成功或那么少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们是善良而忠诚的,但他的耳聋把他同他们隔离了。甚至他的助听器也往往使他失望,因此他和他们保持接触的唯一方法就是能过他经常带在身边的“会话本”和铅笔。他看见他们互相谈话,以为他们总是谈论他,说他的坏话,阴谋害他 有一天他这样写:“ 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条卑鄙的狗,一个不老实的家伙。”

    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疑心是错的而他的朋友是真诚的时候,他又会另外一个便条:“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是对的。我现在明白了。所以今天下午来我这里吧。接受你的贝多芬的爱。”而他的朋友们——他们是多么好的人!——总是原谅他那粗暴的吵嘴,并且和他相处到最后。

    他的家庭生活自始至终都是悲惨的。他从来也没有结过婚。当他头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向一个从他自己家乡来的歌唱家玛格戴林娜·威尔曼(Magdalene Willman) 求婚,但是她拒绝了,因为贝多芬“太丑了”。从那以后,他又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有着可爱的名字的可爱的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他的心情,但她们接受他的音乐而拒绝他的爱。

    贝多芬在维也纳居住时,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夫妇多方照顾,贝多芬从内心十分感谢.可是过了不多久,贝多芬发现他并不把自己当作真正的朋友,而是作为一件家宝看待,觉得人格上遭受了莫大污辱.
    一次,公爵庄园里来了客人,客人是当时占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队的军官.公爵想在客人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家宝",便叫人去请贝多芬来为他们演奏,被贝多芬拒绝了.公爵觉得下不了台,便亲自来请,并说了很多话,表白自己往日对贝多芬的恩典.贝多芬听了,一句话也不说,就冒着大雨走了.一回到家,他把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得稀烂,并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公爵,你之为你,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自己.公爵现在有,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父亲把这个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者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可以成为好的,知道他落到宫庭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尼费(Neefe)的手里.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于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地方,但使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的钱.

    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较音乐,而且教他世界上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作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时,他就被任命为剧场助理宫庭风琴师和古钢琴曲师.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一次,贝多芬去一家饭馆吃饭,刚坐下来就像弹琴一样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来.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纷纷围过来看.过了好一会儿,贝多芬才觉察到人们在注视着他,但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说:“算账吧,我该付多少钱?”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吃什么东西,只顾自己去敲打了.

    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0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由此他变得孤僻,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贝多芬一度绝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对贝多芬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强烈愿望。他发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强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休想让我屈服!”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作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充分表达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贝多芬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都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他只能用笔记本来和别人交谈,无论他走在哪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面前,如果别人想要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地写在笔记本上。
  
  随着耳聋的恶化,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钢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可是他对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还是想抱有解释的权利,他要求自己指挥管弦乐队来倾心发挥乐队所能达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挥姿势独特,以至演奏乐师们要特别留意他的拍点。贝多芬脸上的表情,充满了对自己所创作音乐的自信,他从不放过诠释每一小节的机会。
  
  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乐活动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在指挥演奏中由于听觉受限常常会发生混乱的场面。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贝多芬在指挥着名的《第九交响乐》时所发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响乐》初演时,他跟实际担任指挥的温劳夫并肩站着,偶尔做指挥动作,他面前的谱架上放着总谱,看上去好像他随着乐曲的进行来阅读谱子。而实际上,他是在随着弦乐器的弓法来猜测乐曲的进度的,他什么也听不见。待到他指挥的时候,就像中了魔一样,一会儿高举双手,一会儿俯身,好像独自一人演奏所有的乐器,也好像一人充当合唱团的全体歌手。他的指挥形象显得有点神经质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因此,无论是乐师还是合唱团的歌手甚至听众,都为他的这种行为所感动,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当然,乐队的全体人员仍然按照温劳夫的指挥来演奏。当每一乐章演奏结束时,站在温劳夫旁边的贝多芬,都会由于过度的兴奋和激动而忽视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仍然忘我地背对观众呆站在那儿,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观众致谢。
  
  当《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欢乐颂”合唱完毕后,整个剧场都欢腾起来,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当听众第五次鼓掌喝彩时,维持秩序的警察则大喊安静。因为按照规定,皇族成员出场时用三次鼓掌礼,而演员与歌唱家出场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观众竟向贝多芬鼓了五次掌。可是,贝多芬由于面向乐队,竟然对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无所知,呆然的背对观众站着。站在前排目睹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独唱演员急忙拉着他的手,转动他的肩膀,让他面对热情的听众,贝多芬赶忙惊讶地向听众敬礼,以示感谢。
  
  《第九交响曲》的初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贝多芬的纯收入与听众狂热的激动情绪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钱额,入不敷出。贝多芬非常失望,变得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创作中寻求着安慰。
  
  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闻者无不潸然泪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