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什么意思?简单易懂的解释下

如题所述

意思是做事情的对错按照自己一贯的标准判断,做了之后被别人赞扬或者否定诋毁随它去,得失成败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是是非非由自己的内心来判断,诋毁还是赞誉随别人去说,得到的与失去的都只是天定的。

是非审之于己一词出自岳麓书院的讲堂中的一副对联的上联。

全文:

“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

翻译:

做事情的对错按照自己奉行的标准来判断,做了之后被赞扬或者诋毁那随别人去说,得失成败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只要登上岳麓山头,感受一下朗月清风,天地万物之理便悠然可知,荣辱得失即可以置度外了。

君亲恩如何来还报,民物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圣贤的道统如何传播,当登上赫曦台,感受这衡云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答案。

扩展资料

岳麓书院位于美景如画的湘江西岸,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创办以来,历经千年,弦歌不绝。

这是讲堂最长的一副对联。清代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撰。旷敏本(1699-1782),乾隆十九年(1754)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原联毁于抗战时期,现联为颜家龙补书。

上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下联: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讲堂北侧通往湘水校经堂的对联,由清代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左宗棠撰写。因左宗堂曾读书于湘水校经堂,故悬于此处。

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也正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是非审之于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02
自己的言行是对是错,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衡量;自身被赞誉或受诋毁,要听任别人去评价;一生得到的或者失去的,要听从命运的安排。
这是岳麓书院讲堂中一副对联的前三句,完整的对联是: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此联出自清代的旷敏本之手。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2-02
第一句:事情的是非对错需要自己审视判断,
第二句:听信别人的言论会毁坏自己的声誉。
第三句:看淡得失波澜不惊。
如何?采纳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