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若未战死,会被宋江吴用等陷害吗?

如题所述

晁盖和宋江都是土生土长的郓城人,地地道道的老乡亲。宋江在郓城县衙当秘书的时候,晁盖是东溪村的村长,两个人此时已经惺惺相惜。晁盖抢劫生辰纲东窗事发,宋江冒着生命危险私放晁盖;宋江江州遇难,晁盖千里迢迢豁出性命搭救宋江,两人可算是生死之交,换过命的交情。由此可以看出,晁、宋之间最初的关系还是十分融洽的,甚至说没有半点瑕疵,不然的话晁宋也不会彼此豁出命去救对方了。宋江上梁山以后做了梁山二哥,晁、宋间真正意义上的共事方才开始。时间一长,各种分歧开始显露端倪,晁宋关系渐渐有了裂痕,随着时间推移,裂痕越来越大…… 首先令晁老大感到不爽和没面子的是,梁山多数人员都在围着宋江转,都以宋江为核心,宋哥哥长宋哥哥短,惟宋江之命是从,似乎根本没把他这个晁老大放在眼里。晁盖久历黑社会,“老大”意识相当敏感和强烈,当自己这个“老大”有被架空的意味时,晁老大自然而然会感到不爽和没面子。且不论晁盖是否是做老大的料,既然他已经坐在了老大这个位置,那么他就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有取代他的意思,哪怕只是意思意思并不来真的,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被取而代之(或被架空),是晁老大绝对不可接受的。从宋江方面看,即便宋江暂时没有取而代之的心思,现在没有不等于以后没有,所以晁盖无论如何都是对宋江怀有戒心的。即使宋江永远没有做大的心,也保不齐他手下那帮死士有此想法,真到了那一步,事情的发展就由不得宋江,更由不得晁盖了。晁盖生在北宋,不会不知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与周世宗柴荣何等情同手足,日后其子还不是被赵逼宫下野,其表面原因就源于赵匡胤手下那帮将军们。前车之鉴,留给晁盖的顾忌颇多。宋江自上梁山之初就坚持走“招安”路线,晁盖及手下嫡系显然对这条路线不感冒,并对这条路线采取了极端不合作态度:梁山四哥公孙胜首先脱离组织,阮氏三雄抵制招安的态度更坚决,即便到了招安的最后关头,阮小七还在为反招安做着最后努力,将御酒换成了村级白酒,并成功阻止了第一次招安。总之政治路线的严重分歧使晁宋间失去了最根本的共同语言,再加上之前的猜忌和势力的不均,晁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对于一个团队来讲,共同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最基本的凝聚力,这一点都不能统一,那么这个团队肯定不是一个团结的团队。晁盖既拿不出自己的政治纲领,也不愿走宋江的政治路线,倾向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混日子的心态对梁山集团的影响是消极的,并且是有害的,他使人们看不到前途,也使手下人丧失了最起码的向心力。所以有政治头脑和有政治抱负的吴用开始倾向于宋江,另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公孙胜则选择了离开,只剩下刘唐、三阮这些大老粗还在死抱着晁盖这个佛脚。晁宋失和并非简单个案,翻开历史类似事例不在少数,近的比如张学良与郭松龄;远一点的如孙中山与黄兴;再远一点的如洪秀全与杨秀清;更远一点的如李世民与侯君集;外国的如圣马丁与玻利瓦尔…… 政治路线和奋斗理想不同,再感情深厚的兄弟也会分道扬镳;权利和富贵面前,再亲的兄弟也可能反目。人作为极富思想性和占有欲的高级动物,个体或群体之间每每产生争斗和摩擦,正是一种正常的人性本质的反应,也符合优胜劣汰的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梁山好汉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追求目标。梁山集团同整个社会一样,也要遵循优胜劣汰的事物发展规律。宋江取代晁盖,是梁山集团发展之必然。假如晁盖未战死曾头市,那么日后梁山会不会出现太平天国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宫的那一幕呢?又会不会出现如“同盟会”孙中山与黄兴分道扬镳的一幕呢?亦或会出现如“陈桥兵变”一样,手下人做主宋江“无奈”取代晁盖的一幕也未可知。幸好施耐庵老人家未在此问题上过多纠缠,曾头市一战匆匆安排晁盖战死。晁盖身死离梁山正式招安只隔22个章回,此时晁盖再不死,后面的故事就没法进行了。《水浒》的主线是聚义——起义——招安,所有的故事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笔墨过多用在晁宋之争上,那么整部书的中心就偏了。施耐庵是文学大家,自然不会让故事偏离主题。晁盖身死,梁山集团一系列内部问题迎刃而解,宋江也不必背负道义上的谴责,自然而然过度成了梁山老大。 晁盖身中毒箭命在旦夕,宋江等守在床前啼哭,亲手敷贴药饵,灌下汤散。笔者读到这就有些不明白了,既是晁头领“已自水米不能入口,饭食不进,浑身虚肿”又怎么能灌下汤药呢。然而书上明明白白交待宋江是亲手给晁盖灌下汤散的,这只能说明宋江在装腔作势。此时宋江表演的再到位,也不能打动晁盖的心了,晁老大自觉性命不保,于是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遗言——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按梁山人的理解,凶器上留有史文恭的大名,自然就是谁捉住史文恭谁做梁山老大了。 “宋江见晁盖死了,比似丧考妣一般,哭得发昏”,宋江为何哭得发昏?是伤心的?不是,是被晁盖这条遗言给为难的。这条遗言明显是冲着他宋江去的,宋江武艺平平,根本不是史文恭的对手,秦明二十回合尚且败走,任宋江那三脚猫的功夫,捉史文恭无异于天方夜谭。晁盖留此遗言,分明是不教宋江接替寨主之位。所以当晁盖遗言一出,宋江马上“比似丧考妣一般”。按理说一把手不在了,二把手理应继任(梁山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外调、空降一把手绝无可能,卢俊义就是例子),宋江及梁山大多数都是这么认为的。那晁盖为何要逆潮流而动,摒弃宋江不用呢?还是因为两人的政治分歧,宋江屡屡在公开场合表明招安心迹,晁盖对此颇有顾虑。况且晁宋不合已不是一天两天了。那晁盖遗言暗示的接班人是谁呢?此时梁山上能跟史文恭有一拼的只有林冲、呼延灼、鲁智深、花荣、武松等有限的几个,也就是说有可能捉住史文恭的仅限在这几个人之内。这几个人里武艺最高、最具威望、最能服人的当属林冲,另外几个要么威望不够,要么无做大之心。所以笔者以为晁盖暗示的接班人应该是林冲。首先,林冲是梁山*,梁山老派的核心人物,梁山第一次改制主导者便是林冲,是林冲将晁盖扶上寨主之位的。现在晁盖将位子还给林冲,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其次,晁盖对林冲最为信任,出征曾头市第一个助手便是林冲,晁盖远赴江州,选定的梁山看家人也是林冲。可见晁盖对林冲之信任。反过来,林冲对晁盖也同样关切,出征曾头市,林冲第一个出战;夜袭敌营,林冲又要替晁盖走一遭;晁盖郁闷时,林冲又好心开导、劝慰;晁盖中箭,还是林教头拼死救回……晁盖人之将死,怎能不感激林冲这份忠心。再次,基于林冲的官场经历和上梁山的曲折过程,他是万万不会走招安路线的。这很符合晁盖的思想和政治取向。选接班人,自然要选路线一致的。最后,林冲为人忠厚,从不耍小心眼,在梁山人缘极好。一杆长枪天下无敌,在以武力说话的梁山谁不敬服。除去宋江,林冲是梁山集团最能服众的一个。总之,只要林冲捉住史文恭,晁盖遗言就会生效,宋江绝不好意思厚着脸皮抢林冲的功劳。放眼梁山,唯有林冲最合晁盖胃口;唯有林冲最有可能捉住史文恭;也唯有林冲有资格代替宋江。晁盖临死前这最后一把算盘打的不错,不过宋江也不是省油的灯,凭宋江那智商,会揣摩不透晁盖的用意?于是我们看到,宋江二打曾头市时左一路;右一路;前一路;后一路;中一路;埋伏又一路,总共数十员大将,长长的作战名单中单单缺少林教头的身影。林教头上不了战场,自然也就没机会捉住史文恭了。 晁盖临死留下了一条令后人浮想联翩的遗言: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一般人看来,这条遗言大意就是谁捉住了史文恭,谁做梁山老大。杀害晁盖的真凶未必是史文恭,甚至可以说是史文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晁盖作为受害者、当事人,应该最清楚谁是伤害自己的元凶。从晁盖遗言看,他没有指出史文恭的名字,只是含糊其辞说“射死我的那个”,如果凶手是史文恭,晁盖干脆直接说史文恭就得了。何必要绕个圈子。看来里面有隐情。各种证据表明,杀害晁盖的凶手不可能是史文恭,晁盖所指的“射死我的”那个凶手,应该另有其人。晁盖作为受害者、当事人,应该清楚是谁对自己下了毒手,那他临死为什么没有明说呢?最大的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凶手身份极其特殊,甚至很可能是梁山内部人员,晁盖当时将话说破了,不仅报不了仇,反而会使事情更糟。晁盖致死没有说出真正凶手,只是含糊其词道“射死我的那个”,不过其它问题已经交待的很清楚了:谁为我报了仇,谁做梁山老大。如此一来,寻找“射死晁盖的那个”成了问题焦点,为晁盖报仇已不再是单挑史文恭的问题了,而演变成侦破幕后凶手的刑事案件问题了。对付史文恭,林冲是首选,那么在侦破刑事案件方面呢,自然吴用、公孙胜两个是首选。也就是说,晁盖有意教吴用或公孙胜查出真凶,替自己报仇,继而做梁山泊主。吴用早已公开倒向宋江,故晁盖不会托其大事,这样就只剩下公孙胜了。在晁盖看来,入云龙公孙胜远比老乡吴用要可靠的多,至少公孙胜没有公开倒向宋江,至少公孙胜不会走招安路线。所以晁盖临终将揪出真凶和做梁山老大的任务暗里交给了公孙胜。晁盖为何不直接教宋江抓真凶呢?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个问题,因为晁老大本身就怀疑凶手是受宋江指使。其实也不用怀疑,倘若杀害晁盖的凶手是梁山内部人员,那受宋江指使无疑。晁盖临死对宋江说“贤弟保重”似乎也颇有深意。晁盖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又是暗示,又是明侃,说到底还是不想宋江做大。为什么他不直接宣布公孙胜(或林冲)接班呢?笔者以为这也是出于晁老大的无奈,就算遗言明侃让公孙胜(或林冲)当寨主,以宋江在梁山的势力而论也是不可行的。就算晁盖旧将全部支持公孙胜(或林冲),加起来又能有几个?况且公孙胜(或林冲)都没有做大的心思,如果有,林冲做老大就不是现在了,早在火并王伦时就做了。倘若公孙胜(或林冲)完成了晁盖的遗言,捉住“射死我的那个”凶手,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估计真相大白之时宋江也不好厚着脸皮再争什么老大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