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如题所述

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具体理念: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扩展资料: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在当时所处的时代里,陶行知勇于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理论真正应用到教育实践中。

他发表了许多著名论文和讲话,比如《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认了王阳明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论,并在其基础上认为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将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国教育事业中,为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行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3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3、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5、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中国著名教育家,本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

拓展资料

1917年8月,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1917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推动教育改变。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

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

1920年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1921年,参加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11月,从事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工作。

1922年2月,陶行知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同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机关刊物《新教育》主编,并发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学制草案标准》、《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1923年7月,致函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代理校长刘伯明,辞别东南大学,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被安徽旅宁同乡会、同学会所办南京安徽公学推为校长。

先后谢绝被聘任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改为国立武汉大学)校长、金陵大学校长的邀请,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1925年3月,还创刊了中国第一份专为农民发行的报纸《农民旬刊》。1926年,在其创办的明陵小学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乡村教育联合研究会上,宣读《我们的信条》,提倡“生活教育”。

1927年,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晓庄师范被查封。逃往日本。1931年春,陶行知回国,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6-27
1、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3、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在当时所处的时代里,陶行知勇于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理论真正应用到教育实践中。
他发表了许多著名论文和讲话,比如《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认了王阳明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论,并在其基础上认为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将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国教育事业中,为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17
简记为: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详细为: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8、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9、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10、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2、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6、教育是立国之本。
17、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18、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9、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20、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1、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2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3、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24、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25、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6、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27、教学合一。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2-18
简记为: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详细为: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8、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9、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10、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2、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6、教育是立国之本。
17、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18、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9、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20、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1、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2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3、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24、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25、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6、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27、教学合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