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包括哪些方面?

如题所述

建议(1).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
各种各样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尽相同,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每日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适当搭配,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谷类食物是我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它提供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等。在各类食物中应当以谷类为主,并需注意粗细搭配.
建议(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蔬菜、水果和薯类都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水果,而水果中的糖、有机酸及果胶等又比蔬菜丰富。含有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某些癌症等有重要作用。
建议(3).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奶类含钙量高,是天然钙质最好的来源,也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我国居民膳食中普遍缺钙,与膳食中奶及奶制品少有关。经常吃适量奶类可提高儿童、青少年的骨密度,减缓老年人骨质丢失的速度。豆类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经常吃豆类食物,既可改善膳食的营养素供给,又利于防止吃肉类过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建议(4).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鱼、禽、蛋及瘦肉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某些矿物质的重要来源。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吃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当增加摄人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吃肉食太多,对健康也不利。应当少吃猪肉,特别 是肥肉、荤油,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量。
建议(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会导致肥胖,反之会造成消瘦体重过高易得慢性病,体重过低可使劳动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应保持进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体力活动较少的人应进行适度运动,使体重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建议(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膳食不应太油腻、太咸或含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及油炸、烟熏食物。每人每日食盐用量以不超过6克为宜。除食盐外,还应少吃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吃盐过多会增加患高血压病的危险.
建议(7).饮酒应限量
无节制地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的危险。若饮酒可少量饮用低度酒。孕妇和儿童应忌酒.
建议(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泥污、杂质,没有变色、变味的食物。进餐要注意卫生条件,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卫生状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8

近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份文件包含的健康知识信息量巨大,不仅提出了到2030年的一系列健康目标,还对人们的日常膳食、科学运动、控烟戒酒、作息时间、中小学生健康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国标”供参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大事,会吃等于养生。那我们今天就先来了解健康膳食的6个标准,看看你达标了几条。

一、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5g

研究发现,我国是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建议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而我国居民在过去40年时间里,人均每日盐摄入量达到10g以上,是推荐量的2倍之多。

诸多研究表明,高盐饮食是引起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减盐呢?

1、使用限盐勺等量具,控制每天的食盐摄入总量。成年人每天不高于5g,青少年每天的盐摄入量为4g,6岁以下的儿童日均盐摄入量要控制在3g以内。

2、在少放盐的同时,也要减少酱油、鸡精、蚝油、酱料等调味品的使用量,可以改用葱、姜、蒜等食材给菜肴提味。

3、菜肴出锅前再放盐,不容易过量。

4、少吃咸菜、腌肉、腌鱼等腌制食物。

5、尽量选择新鲜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别忽视罐头、饼干、薯片、饮料、面包、果脯等具有欺骗性的食品,吃起来是甜的,实际上钠含量不低。

二、成人人均食用油建议摄入量25~30g

食用油是日常烹饪中必不可少的食材,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它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但摄取食用油并非越多越好。吃油太多会增加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那么,如何减少食用油的摄入呢?

1、使用控油壶。控制家庭用油总量,把每天要食用的食用油倒入油壶,烹饪用油都从控油壶中倒。

2、改变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焖、快炒等烹饪方法,少用煎、炸的方法。

3、少吃薯条、炸鸡、油条、油饼等油炸食品。

4、减少动物性油脂的摄入量和摄入次数,改用植物油,并且多种植物油交替食用。

三、人均添加糖摄入量≤25g

糖浆、白糖、红糖、果糖、冰糖、葡萄糖、蔗糖等添加到食品中的糖类摄入太多,会导致龋齿、肥胖、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

生活中,添加糖无处不在,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功能饮料、果汁)、蛋糕和甜品、果干蜜饯、膨化食品、罐头、酸奶等加工食品中含糖量都很高。此外,糖醋及红烧菜肴、凉拌菜中的糖分含量也不容忽视。如果经常食用这些食品,不知不觉中就超过了每人日均25g的添加糖摄入量。

建议大家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将糖的摄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500g

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等,是合理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食用足量的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还能降低中风、冠心病、食道癌及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荐,成年人每天要保证摄入300~500g蔬菜,其中每餐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每天吃的蔬菜品种最好达到5种以上。人均每天摄入水果200~350g,果汁不能替代水果。

五、每日摄入食物种类≥12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膳食多样化,平均每天吃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很多人会感慨每天吃12种食物太难了。实际上,把12种食物合理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并没有多少。比如早餐吃4~5种,午餐吃6~7种,晚餐吃4~5种,再加上水果和零食,很容易就超过12种了。那如何确保一周达到25种以上呢?一家之煮以用户健康数据为基础,采用科学合理的营养饮食理念,为用户进行更营养、更美味的膳食营养推荐。

一段时间内,各类食物换着吃便可实现食物多样。比如今天的主食是米饭,明天可以吃面条,后天可以吃燕麦粥或者米粉;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等畜禽肉可以互换;牛奶可以跟酸奶、羊奶、奶酪等交换着吃;鱼类、贝类、海藻等都可以互换食用。

六、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18.5≤BMI<24

体重是衡量一个人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用于判断体重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

BMI(kg/m2)=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值应为18.5~24kg/m2之间。

BMI在24~27.5kg/m2之间属于体重超标,BMI在28~34kg/m2之间则为肥胖,如果BMI低于18.5 kg/m2就是体重指数过低,属于营养不良,这三种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第2个回答  2019-11-08
健康饮食的三大原则,分别为:进食多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及注意均衡,以吸收各种所需营养。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食物的营养高低越来越受重视,但大部分人关心的往往是某种单一的食物有什么营养,而忽略了吃饭方式是否健康。以下总结几种健康的饮食习惯。   1、杂食   杂食充分体现食物互补的原理,是获得各种营养素的保证。可先从每天吃10种、15种食物做起。   2、慢食   “一口饭嚼30次,一顿饭吃半个小时”有多重效应:健脑、减肥、美容、防癌。   3、素食   原意为“基本吃素”,而不是一点荤也不吃,这也是人的消化系统结构所决定的进食原型。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   4、早食   即三餐皆需早。早餐早食是一天的“智力开关”;晚餐早食可预防十余种疾病。   5、淡食   包括少盐、少油、少糖等内容。一个“淡”字可解。   6、冷食   吃温度过高的食物,对食道健康有害。低温可延寿,冷食还可增强消化道功能。   7、鲜食   绝大多数食物均以新鲜为上,许多“活营养素”可得以保持。提倡“鲜吃鲜做”、“不吃剩”。   8、洁食   “干净”包括无尘、无细菌病毒以及无污染物。   9、生食   并非一切均生食,而是“适合生食的尽量生食”。   10、定食   定时定量进食,久之形成动力定型,这是人体生物钟的要求。   11、小食   21世纪进餐制以日进五餐或六餐为宜,三顿正餐外的小餐(上午10点、下午16点及20点左右)称为“小食”,具多重功效。它与平时所说的零食有别,后者无定时定量的概念,导致与正餐的矛盾。   12、少食   少食就是一种自然辟谷状态,当身体不想饮食时,就不食。即使食也应该是少食,如一天不食、三天不食、五天不食、七天不食、甚至于半月至几月不食就是自然辟谷了。
第3个回答  2018-02-02
  健康饮食: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食物的营养高低越来越受重视,但大部分人关心的往往是某种单一的食物有什么营养,而忽略了吃饭方式是否健康。以下总结几种健康的饮食习惯。
  1、杂食
  杂食充分体现食物互补的原理,是获得各种营养素的保证。可先从每天吃10种、15种食物做起。
  2、慢食
  “一口饭嚼30次,一顿饭吃半个小时”有多重效应:健脑、减肥、美容、防癌。
  3、素食
  原意为“基本吃素”,而不是一点荤也不吃,这也是人的消化系统结构所决定的进食原型。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
  4、早食
  即三餐皆需早。早餐早食是一天的“智力开关”;晚餐早食可预防十余种疾病。
  5、淡食
  包括少盐、少油、少糖等内容。一个“淡”字可解。
  6、冷食
  吃温度过高的食物,对食道健康有害。低温可延寿,冷食还可增强消化道功能。
  7、鲜食
  绝大多数食物均以新鲜为上,许多“活营养素”可得以保持。提倡“鲜吃鲜做”、“不吃剩”。
  8、洁食
  “干净”包括无尘、无细菌病毒以及无污染物。
  9、生食
  并非一切均生食,而是“适合生食的尽量生食”。
  10、定食
  定时定量进食,久之形成动力定型,这是人体生物钟的要求。
  11、小食
  21世纪进餐制以日进五餐或六餐为宜,三顿正餐外的小餐(上午10点、下午16点及20点左右)称为“小食”,具多重功效。它与平时所说的零食有别,后者无定时定量的概念,导致与正餐的矛盾。
  12、少食
  少食就是一种自然辟谷状态,当身体不想饮食时,就不食。即使食也应该是少食,如一天不食、三天不食、五天不食、七天不食、甚至于半月至几月不食就是自然辟谷了。
第4个回答  2019-11-16
1、要吃早餐,而且早餐可以丰盛些;
2、中餐要吃饱,晚餐吃七分饱;
3、忌油腻,多吃蔬菜和水果,肉类、谷类也要兼顾;
4、不可以暴饮暴食,也不可以过度节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