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医改体系?

一片一千字的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其实就是一部备受争议而又伤痕累累的医疗改革史,当中的主角一定少不了国务院和卫生部、医院和患者、百姓和专家,其中任何一对的冲突都可谓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纵观这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医改少说也有上千次,在特殊时期,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次医改,而且我们的人代会和政协会甚至我们的党代会也从来就没有停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然而讨论来讨论去,最终的结果除了带来几分热情和掩掉一些问题外,什么都没有。于是百姓特别是农民工、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和下岗失业工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就一直没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保障少”从来就是一句具有中国特色的“顺口溜”。试问,中国的医疗改革真有那么难吗?
还记得去年七八月份,国务院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暴出“中国的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顿时一片哗然。虽是一句话,却激起千重浪。于是卫生部马上出来表态了,当然是对这一说法给予了完全否定,并扬言要将中国的医疗改革进行到底。不知这是一种迷惑大众的手法还是确有雄心壮志,其实是人都应该知道,中国这二十几年的医疗改革确实收效甚少,更无颜谈成功。不是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尽心尽责去改,而是在经济利益熏天的时代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也即是要改可以,只要政府拿出钱来,医院是不会做亏本生意的。当然你可以把医院归为己有,这样就不会存在什么利益纠纷了,但问题也许会更多,国家要拿出来的钱可能也会更多,怎办?所以政府傻了,进退两难。
其实,医疗改革自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应该认定不是一件容易的简单的事情,它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是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最重要体现。那到底怎样改才算是找准了方向?去年,国家相关部门专门召集了全国医疗系统的专家、学者、院长进京就医疗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这也正说明国家对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的决心。然而时近一年,似乎依然没有大的动静,说明什么,很显然,纸上论证终不能或难于真正付诸实践,不得不承认,医改的确很难。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到目前为止事实上还没有找到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何时摆上日程以及要改到什么时候依然是一个谜。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所谓一直在进行的医改其实是一种狭隘的政府行为,它改来改去的重心一直都在城镇,对农村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且这种行为又没给城镇的医疗水平带来多大的提高。“先富带后富,城镇反哺农村”,思路是对的,问题是你先富的一直在富,根本很少或基本没有回过头来带后富,而且你城镇改来改去又不见得有很大成效,那要待到哪年哪月才能反哺农村呢?也就好比说,同是需要急救的两个人,院方选择先救好一个人再考虑救另外一个人,可见,结局是不言自明的。当然,我们不能再来一个平均主义,地区人口的差异由不得我们这样子来平均,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说到底,我看最根本的应该是制度改革和相关立法。我们不能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来改,任何一项改革都应该伴随其他一些配套制度的改革,中国的医改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应该归罪于这一点。像我们现在的市场化机制就很好,但偏偏有的高层就全然把它否定掉了。没错,中国的医疗不能完全市场化,但并不代表市场化这种机制不适用于中国。市场化讲求的是效率和效益,而恰恰我们的医改就需要这些,况且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下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即政府的宏调加市场化。另外,要加强对医药方面的管理,就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保证。中国在医药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但比较散乱,甚至很多重复和矛盾,所以不能有效地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专就医药方面立法,把相关法律法规系统化、明确化,以确保改革的有序进行。
再有,有些地方尝试过“413模式改革”,但目前只适用于一些小范围内,毕竟这种模式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可行性验证,不宜过快在大范围内推广。此外,有些专家呼吁医改要注重一个模式的转变,即应从传统的“生物技术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影响模式”过渡。另有国外一些成功的医改经验就可以借鉴过来,比如瑞典和美国的模式就很不错,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前者通过全民福利来实现,后者主要引入竞争机制来达至,各有利弊吧。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国情,知己知彼方能战而不败。
我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给点时间,只要国家真正下决心去改,长期停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白色迷团”就一定会迎刃解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27
  医疗改革自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应该认定不是一件容易的简单的事情,它直接关系到国计民
生,甚至是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最重要体现。那到底怎样改才算是找准了方向?去年,国家相关部门专门召集了全国医疗系统的专家、学者、院长进京就医疗改革问
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这也正说明国家对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的决心。然而时近一年,似乎依然没有大的动静,说明什么,很显然,纸上论证终不能或难于真正
付诸实践,不得不承认,医改的确很难。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到目前为止事实上还没有找到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何时摆上日程以及要改到什么时候依然是一个谜。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所谓一直在进行的医改其实是一种狭隘的政府行为,它改来改去的重心一直都在城镇,对农村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且这种行为又没给城镇的医疗
水平带来多大的提高。“先富带后富,城镇反哺农村”,思路是对的,问题是你先富的一直在富,根本很少或基本没有回过头来带后富,而且你城镇改来改去又不见
得有很大成效,那要待到哪年哪月才能反哺农村呢?也就好比说,同是需要急救的两个人,院方选择先救好一个人再考虑救另外一个人,可见,结局是不言自明的。
当然,我们不能再来一个平均主义,地区人口的差异由不得我们这样子来平均,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说到底,我看最根本的应该是制度改革和相关立法。我们不能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来改,任何一项改革都应该伴随其他一些配套制度的改革,中国的
医改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应该归罪于这一点。像我们现在的市场化机制就很好,但偏偏有的高层就全然把它否定掉了。没错,中国的医疗不能完全市场化,但并不代
表市场化这种机制不适用于中国。市场化讲求的是效率和效益,而恰恰我们的医改就需要这些,况且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下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即
政府的宏调加市场化。另外,要加强对医药方面的管理,就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保证。中国在医药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但比较散乱,甚至很多重复和矛盾,所以
不能有效地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专就医药方面立法,把相关法律法规系统化、明确化,以确保改革的有序进行。

再有,有些地方尝试过“413模式改革”,但目前只适用于一些小范围内,毕竟这种模式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可行性验证,不宜过快在大范围内推广。此外,有些专
家呼吁医改要注重一个模式的转变,即应从传统的“生物技术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影响模式”过渡。另有国外一些成功的医改经验就可以借鉴过来,比
如瑞典和美国的模式就很不错,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前者通过全民福利来实现,后者主要引入竞争机制来达至,各有利弊吧。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模
式,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国情,知己知彼方能战而不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当前新的医改政策已经出台,虽然国家实行了多种举措,比如加大政府投入,药品限价采取招投标方式,大力推行社区医疗服务和积极推广新农合等等。
  一方面各大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硬件不断升级,新技术新检验设施和方法不断更新,医疗效率大步提高,另一方面非公所有制医院和社区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但大医院仍然门庭若市熙熙攘攘,患者就医所遇到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患关系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医疗改革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各国都在不断摸索完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