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博事件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要把对社会不满发泄在一个孩子身上?

天才少年也好,五道杠也好,总总队长也好,新闻联播也好,为什么都成了调侃?无论如何他还只是一个孩子,社会问题并不是他造成的,他的可悲之处在于成了一个宣传样板。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把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到一个孩子身上?一个小学生就要承受如此社会舆论压力,对他是不是有点残酷?是否引人深思?

黄艺博模仿大人语气的博文、官相十足的照片,以及从两岁开始对时政的关注,引起了网上热议和质疑。他的成长路径,则是被公共舆论视为违反儿童成长天性的变味式的强化发展。
这里有些不理性不节制之处,显然会演绎出网络暴力,值得警惕。但总体舆论趋势却表明,“五道杠”成了附加于此事件的一个沉重的舆论枷锁。舆论不能接受的这种过度“早熟”式的个人发展,竟会为官方主流价值所认可和褒奖。
我们无意于对黄艺博表达任何的不满,我们也不应该把过多的指责投向一个小学生,也许,黄艺博本人都对这些争论很懵懂,对他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所要参与的活动一知半解,关键,还是在于他的家长,他的老师。
首先,应该剖析一下被转移的发泄因子。说起心理基础,舆论的火力大都在“官腔、官样”之上,还有新闻联播的枯燥乏味等。由此,不难闻到浓厚的“仇官”味道。这事说起来倒很简单:一是近年来,浓厚的行政色彩屡屡限制个人自由,公民权利也往往被撕裂;另一方面,屡见不鲜的强拆、食品安全事故等加速了信任断裂,而政府在危机事件上的公关总是让人失望。

  再者,这样的发泄怎么会席卷到一个孩子身上?表面上看,是黄艺博搭上了网络的班车;然而,网民一边倒的“拍砖”或许有更多警示意义。在一个浮躁的社会氛围里,网民怀揣着微妙的小算计,依托互联网的避风港原则,随时准备着――被议论的不是黄艺博,也会是另外一个孩子。黄艺博之不幸,也并非偶然。

  然而,须看到争议背后的诚意。哀培育方式的不对,确是想挽回孩子的童心世界;憎新闻联播的枯燥,也是盼望它的贴近性;讨厌官腔官样的味道,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层面的反思,也是呼唤权威和信任的回归。当然,这一切诚意释放的前提,是社会应该嗅到危险的信号,并及时止步反思。

  对一起公共事件的反思,最怕的就是就事论事。如果,公众只看见了孩子的不对、父母的不对,就无法保证下一个黄艺博。况且,也不能判定“黄艺博事件”的好坏。说到底,这事没有谁对谁错,与其争议谩骂,不如退步反思。
教育问题,
记得钱学森病逝前曾感概,我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来?这句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给我们揭示出现行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缺陷,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的初中、高中只顾升学率,大学只注重就业率,在市场的需求下,施行扭曲人性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唯分数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而且天性也被抹杀掉了,最后只能变成一个个木讷的考试机器,也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来。而像黄艺博少年,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人觉得是不可能,即使天性使然也会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被抹杀掉。所以出了个黄艺博他们觉得不可能大泼冷水,那是造假、靠炒作炒出来的。
正如很多奥数少年、钢琴少年一样,“官瘾”少年也正在走着被设计的人生。家长将未完成的心愿,疯狂地强加到孩子身上。不可否认的是,父母的出发点都 是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但往往事与愿违,也容易天才变庸才。因为他们总以自己的主观来决定,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制定人 生的规划和教育的目标。

佩戴“五道杠”的黄艺博,其神情神态已经成人化、官员化,难以找到与年龄对应的童真,完全是将社会、官场投射在一张稚气的脸上。网友对其 的炮轰,也下意识地反映出对当下官僚作风行为的不满。更令人忧虑的是,学生热衷当官的怪现象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反映出了成人世界的官本位风气,影响了不少 孩子原本稚嫩的心。

前两年美国也出现了“官瘾少年”乔纳森,他从9岁开始研究政治,并加入共和党阵营。14岁时就成了共和党的“政治神童”,不仅出书阐述其政治立场,而且四处发表演讲,敢于叫板总统奥巴马,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

美国并不缺乏乔纳森这样“另类”的孩子,但西方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思想与中国不同,并不将孩子模式化发展,而是鼓励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人人都要体现自我价值,敢于改变世界、敢于创造新的事物,不要墨守成规。

美国的政治教育也并不涉及党或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而是将政治融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无论出身、教育和背景如何,都可 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可以当总统。敢于表达,不畏权威,这也是当年14岁的乔纳森敢于挑战总统奥巴马的原因之一,这不仅仅是媒 体的炒作。

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所以成长往往容易歪曲。

媒体不应忽视未成年人保护

孩子的追求不一定要模式化,不一定非要每天快乐地享受无忧的生活,追求宏大的理想没错,但黄艺博的表现被套上了中国官场式的用语和模式,特别是那几张照片和简介,以及两岁看新闻联播,七岁读《人民日报》。这种夸张的确让人难以接受。

事件的背后,媒体也应该反思,在报道时是否应该适度,避免围堵式的报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伤害。有网友说得好,媒体“狂欢式”的报道,标榜着“拯救被 残害的孩子”的崇高理由,迎合大众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忽视了对孩子的保护。我们也不能过分指责黄艺博和其父母,因为这种现象在中国绝非个案。真正值得追问 的是教育政策的缺失,以及反思权力的膨胀对社会和下一代的戕害。

在黄艺博引起的争议中,不应该简单地怒骂,把对现实的不满发泄到某个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的身上,而是应该经过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言论,传达不同 的声音,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奠定基础。“静坐常思己过”,在谈论完黄艺博后,我们也应该反思和教育自己。轻易指责他人是容易的,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重 要。

主要问题不是对黄艺博有不满,而是对教育和政治现状的不满,看谈一点,如果黄艺博是人才,坚持自己的理想,对社会又没有什么坏处,走自己的陆,让别人去说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08
最近惊闻五条杠少年黄艺博,我深感自卑。我在上学的时候是两条杠,但其实我是有机会得到三条杠的。在小学全班选举的时候,我和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是深得学生 和老师喜爱的两个候选对象,最后由于我得票是满票,而她的得票是满票缺一票,所以老师认为我不够谦虚,怎么可以自己还投了自己一票,导致我惜败于她,只拿 了两条杠中队长,没有得到三条杠大队长。当时我一直以为我已经做到了成功的百分之六十六,到今天才知道,我其实还不到成功的百分之四十。

看到大家对黄艺博和他爹妈冷嘲热讽,我并不赞同。因为从小是班干部的经历让我知道看新闻联播建立起来的情感是多么的脆弱。小时候的班干部经历也绝不会让我们在长大以后觉得有什么傲人的资本,或者真的培养出了什么阶级意识,到若干年后同学会的时候还是谁赚钱最多谁最牛逼, 没有人把以前的干部放在眼里。当时我们班级有一台电视机,只用来看新闻联播,订阅的报纸就是红领巾报,上海市中学生报,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所以当时的我 们其实一直挺期盼和美国打仗的,我认为只要我解放军一使用藏在山里的秘密武器,美帝国主义必然溃败。直到离开学校很多年后,我都对中国的尖端工业抱有幻 想,直到成为车手,知道了我国是真的造不出一台像样的汽车发动机,甚至造不出一个耐用的轴承和液压件的时候,我才知道,秘密武器,这个真没有。所以我一度很焦虑,这要是打仗起来怎么办呢。到后来我就彻底明白了,我国的国防标准不是以防外国军队而配置的,而是以防本国老百姓来装备的。所以我丝毫不担心黄艺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延续他小时候的样子。

退一步说,黄艺博长大以后真的还是现在的样子,并走上官场,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是一个好干部,甚至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好干部。他两岁看新闻联播,七岁看人民日报,他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政权,热爱这个政党,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但是我国残酷的政治斗争经验告诉我们,越热爱这个政党,做事情越 真正的为这个政权着想,你就被肃清的越快。黄艺博不知道,在中国往往要做成一个成功的干部,第一条就是你要不爱这个政党,第二条就是你要不爱这个国家,第 三条就是你要不爱这些人民。做到这个三不爱,再跟对了利益集团,你才有可能仕途通畅。黄艺博同学是天真的,他相信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里说的一切东西,但问 题是领导们自己都不相信,就黄艺博相信,所以由理由相信,黄艺博在未来的官场上会受到排挤。因为在一堆普遍都不相信只想借着名头捞些利益的人群里,就他相 信。

其次,虽然黄艺博的站姿和表情都让人蛋疼,但是这是一个少年的天性,比如我小时候看戏说乾隆,我就模仿乾隆,也成天摇一把扇子想打人。黄艺博一直看新闻联 播,那自然就模仿了敏感词。虽然模仿的不太到位,模仿成了陈光标,但是举手投足之间,依然有省市级敏感词的风范,甚至体型都是往那个方向去的,在别的同学 的理想是有想星矢一样的小宇宙的时候,他的理想可能是有像领导一样的啤酒肚,这也是一种个性的彰显。而且从小看新闻联播没有什么不好,很多网友觉得政治侵 害到了小学生,我反而觉得让小学生多看看新闻联播这样的童话节目没有什么不好。至于什么政治不政治,其实小学生什么都不懂,对小学生洗脑本来本来就是一种急于求成的表现。青春期前的一切洗脑,都将在他们经历的青春期认识到了这个世界以后灰飞烟灭,甚至变本加厉的反过来。在座的谁不是一路被这样教育过来的。况且黄艺博孝敬老人,在摄像机没有跟在身后的情况下居然主动 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实属美德。我也不觉得黄艺博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我们的偶像都难以模仿,因为我们不能飞,不能像花仙子那样游历, 一拳打不出火球,不能变形还没有武功,所以我们的童年很失落,而黄艺博的偶像易于模仿,无非就是视察视察又视察,看文件看文件又看文件,开会开会又开会, 指示指示又指示,再说些空话就齐了,所以黄艺博的童年很幸福,他和偶像充分的融为一体,其满足感可想而知。不光这样,他还得到了认证——五条杠,成为了干部的化身。黄艺博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的童年是何其快乐。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那是何其的苦闷,因为没有人承认我们是圣斗士的化身,还老得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很遗憾,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全国少工委少先队发表了说明,表示他们从来没有五条杠,而五条杠是武汉少工委当地的一种行为,从制度上讲没有什么依据。武 汉少工委表示,这是他们首创的一种体系,觉得很不错。看到这个消息,我为黄艺博感到伤心,他做了这么多,甚至站姿都和中央这么像,但却没有得到中央的认 可,只是成为了武汉市的一个实验品,还制造了地方和中央的矛盾。纯真的黄艺博不知道,这种五条杠其实是非常给全国少工委添乱的,组织向来不喜欢有争议的人 物,而且黄艺博还来自于武汉市滑坡路小学,领导对风水和口彩还是有要求的,黄艺博这个滑坡路小学也拖了他不少的后腿。黄艺博在少先队的仕途估计就到此为止 了。

我衷心的祝福黄艺博在共青团可以大有作为。

参考资料:韩寒

第2个回答  2011-05-10
未成年人保护法上对媒体这种狂轰滥炸没有明确的禁止规定么?让一个小孩子承受这种压力真的很没人性,连最起码的良知都没有。最应该谴责的是媒体,是策划这个闹剧的人和载体。还有这个变态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催生出来的这些个家长们,我相信绝不止这一对父母,肯定还有千千万万的父母是本着这样的心态去教育孩子。只不过黄氏父母有机会秀一把,比较高调。
我觉得韩寒说的挺好,他讽刺的绝不是黄艺博这个人,而是把黄艺博作为一种标志一种符号一种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教育思路。别说这个的小孩子,就看看每年考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乌泱泱的人群,好像考公务员已经是毕业的唯一出路,没准出了个黄艺博,他们还得埋怨家长曾经没有像黄氏夫妻一样培养他们。中国的教育、娱乐、传媒政治化是个不用说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事情,出一个黄艺博有什么奇怪的。五道杠怎么了,五道杠又不是黄小朋友自己印的,地方搞些更奇怪的东西你没见过,只能说你少见多怪。看新闻怎么了,我初中也被迫看过两年新闻联播,学校有要求,想作文得高分,就要有思想性,思想性从何而来,当然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学名著了,只能看新闻联播啊。现在社会发展了,公务员挣得是博士的好几倍,5000块钱的月工资,一年能攒十好几万,甚至好几十万,提前十年看怎么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在每个父母官本位的教育思想下,出一个黄艺博不奇怪,养到大学毕业,出一堆黄艺博也不奇怪。其实大家更该忧心的是,中国的未来,中国政治的未来,不一定会落在这些黄艺博手里——因为他们太天真,太新闻联播。只有经历了官商勾结,官官勾结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各种斗争还能存活下来,那才算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5-06
这个事件的最终原因是因为众多网民将黄艺博的介绍:什么2、3岁看新闻联播啊、五道杠以及他官气十足的“工作照”这些种种联系在一起,看到了一个小“官僚”的雏形。可以说大家的眼光非常长远非常犀利,在中国大家都想当官发财,连死了都要装进“棺(官)材(财)”,可见中国人对当官有多么大的情节,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思想已经渗透到原本天真单纯的小孩中去,你去问他们长大想干啥?当官呗!黄艺博就是这类角色的典型,他的一些表现在大家看来是为了长大当官做准备!!!黄艺博没错,错的是这个社会风气和教育体制有问题!!!我认为这才是大家关注的真正焦点!!!
第4个回答  2011-05-09
要解答这个问题,你你要搞清楚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你看他们怎么骂人的,他们有一千个理由证明自己有资格骂,被骂的活该被骂。无论何时,他们总是弱者,是受难的一方,道义的化身。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去年发生在成都的强脱汉服事件。
其实,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目的都是发泄,发泄的目的是什么,还是发泄。
这是群氓的时代。韩寒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善于发泄不满。纵观韩寒的文章,都是对现有xx的嘲讽,但是从来没有提出过方案。
群氓的特征就是集体无意识,偏激,容易受操纵等等。你可以看看群氓的词条,如想更进一步了解,可以看法国学者写的《群氓(的)时代》这本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