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方案

如题所述

要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就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那么通过创设比较吸引人的环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一年级的学生对应用题总是比较难理解,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河里有8只鸭子在游泳,接着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示又游来的5只鸭子。此时,教师不必直接出示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鸭子数量的变化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研究,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计算,而且还感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亲近大自然的动机。在教学“用数学”时,上课伊始,可以以“森林里的早晨”那美丽的画面、鸟儿的叫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整节课以引导学生去郊游大森林为情境,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机地串了起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愉快的旅途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学中乐。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成认识活动的探索化、动态化和情感化。

二、体验操作,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对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只有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以主体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1.以思促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孩子们积极思考、探索的王国,没有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数学学习,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将给学生带来新旧知识更替的深刻体验,也会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如在《认识乘法》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对比等多种途径感知了“几个几”后,再通过主题图(电脑图)来认识乘法,使学生认识到“4个2”可以用加法算式2+2+2+2来表示,也可有乘法4×2表示。由于学生初次认识乘法,很难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为了使学生获得这一强烈的感受,接着“每张桌上有2台电脑,10张桌子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这时10个2用加法表示,学生尚能接受。当教师继续加重“砝码”,每张桌子上有2台电脑,100张桌子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该怎样列式?”让学生继续通过用两种算法计算,从而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简便。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教师没有在教学中直接说明,而是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

2.变抽象为具体。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主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有时缺乏对学生必要的理解和关注。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枯燥、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生动具体的感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中,在学习了时、分的知识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分钟到底有多长?1分钟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可以先安排学生跟着音乐做每天必做的眼保健操,从学生熟悉的事情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接着又让学生数一数自己1分钟脏跳动的次数,还安排了分组活动:要求在跳绳、拍球、口算、写字、读书中选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并记下该活动自己1分钟的成绩,课后延伸回家让学生和父母共同体验1小时的长短,1小时内可以做哪些事情。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感受,真正认识了1分钟、1小时的长短,这比教师在讲台上干巴巴的讲解要更深刻、更有价值。

三、深挖教材,引领自主学习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多角度地分析教材,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也使教师有新意,学生学得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引导比较,掌握方法。作为基础的数学知识(如乘法口诀),有必要要求学生熟练记忆,但不必死记硬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达成记忆,掌握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夯实基础。二年级上册教材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多次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题组练习,如8的乘法口诀,先算8×3+8,再算8×4和4×8,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当学生算出这一组的得数后,全班交流时教师问:“这三题的得数相同,难道仅仅是巧合吗?”从而帮助学生弄清8×3+8实际上是3个8加上1个8,是4个8相加,后两题虽然乘数交换了位置,也都是4个8相加,这三题用的都可以用同一句口诀“四八三十二”,并且可以想这一句口诀中的积“32”就是前一句口诀“三八二十四”的积24加上8而得到的。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容易混淆和记错的口诀也要经常进行比较,如“三九二十七”和“八九七十二”等,帮助学生记忆,允许并鼓励学生记忆口诀方法的多样化。

2.开展游戏,自主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如对口令、猜数(乘法口诀的教学)、我是小医生(乘、除法竖式的教学)、神奇的七巧板(认识图形)、小小统计员(统计的教学)、摸球(可能性)等。教师还可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口算大王”、“算24点”大赛,增强数学课的趣味和魅力,释放学生所有的学习热情,不知不觉、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反思练习,加强理解。低年级学生可能还未形成初步的反思能力,有时他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做题,教师通过恰当地引导,可以帮助学生链接前后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学后思考的好习惯。

二年级上册经常会出现一图四式的题目,即根据一幅图里写出两道乘法(或一道加法,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对于这种题目,大多数学生是能从容应答的,教师在交流时可结合图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可以让乘、除法的意义赋于具体的题目中,帮助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学习反思能力。

4.参与运用,提升思维。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如在学生认识了米、厘米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用手比划出来,1厘米的长度,当学生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不断积累了一些有关1米、1厘米的表象后,在实际测量一些物体长度(如铅笔、数学书封面的长与宽,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与宽)时,教师提出要求:测量前先估一估,将估算数据记录下来,再进行实际测量,根据实际测量的结果来比较估计的合理性,慢慢地,学生便能培养成自觉估计的意识和习惯,对物体长度的直观判断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四、激励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制定了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

目标1:能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目标2: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分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制定了两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做法有效地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

2、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有的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在一节课中接二连三给学生进行“小红花”、“五角星”等物质奖励。虽然,这种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一节课中过多的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也就不能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有的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减少了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还容易滋长“功利性”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3、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案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课堂变成了只是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会马上予以否认。这种武断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场面。当然,错的总是错的,关键是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早,要让学生说够说透,要引起学生间的争论。在教师没有作出评价之前,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相信经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实践,数学课堂才能够成为有效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22
小学数学是基础的学科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小学教师应把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放在教学之重。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探索、去创新、去主动探究。新课改下,教师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
新时代已经对我们教师发出了严峻的挑战,“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显然是已经落伍,不能够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需要,新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因为,创新教育是以教师的知识为更替点的,教师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实施创新新教育的关键。有创新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我们不能再满足于现有知识的吃老本现象,依然因辅导旧,袭用老方法,老套路的陈腐的教育方法了,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必须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及进吸收各种信息,吸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善于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善于去发现,或创新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将学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适应创新教育特点。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创造出高质量和高效益的教育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只有使学生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业,当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作为自己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时,教学工作才富有成效,而课堂教学首先使学生进入课堂之中,因此,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数学时,只有学生对数学生产兴趣,喜欢数学,才能学好数学,除此之外,我认为教师还要注重情感投入,师生思想交流,学生和我们教师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丰富感情的,况且他们年龄太小,感情更容易受影响。因此,应从微妙处关心,尊重理解感染他们,使他们感觉到教师亲切、平易近人认识到这个教师是爱我的。
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因此,数学就是怎样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是各种格样的,“设疑——生疑——质疑——解疑”则为其中的一种,即老师首先提出有层次性,发散性的问题,诱导他们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有独创新的见解,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解决,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对学生萌发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想法,要及进地予称赞。
四、加强横向思维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
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如第十一册中的“和倍分数应用题”,教材中展现的只有列方程一种方法,教学时,我不局限于此,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梳理思路,鼓励学生或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寻找其它的解决方案,然后交流互评,结果有用方程解的、有用分数解的、有用比例解的、有用推理解的,五花八门,并且都能说清理由,其中有的解法甚至我在预设时都没想到,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五、鼓励利用网络资源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宽带网络的普及,传统的学习手段已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国外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国内也已迅速发展。在课堂中,尝试将它与传统的学习手段相融合,依我国的国情,就现阶段而言,也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子。
如学习“圆的周长”,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什么是圆的周长?你了解祖冲之吗?什么是圆周率?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等?要求学生通过家庭电脑链接网络,搜索、查阅相关资源,作好记录,上课时汇报你的学习收获,与同学共享,实现真正的自学。这种学习方式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现在正逐渐走入我们的一线课堂,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手段,拓宽了视野。
六、提倡分层布置作业
长期以来,我们布置作业习惯于统一标准,不考虑分层,其实这有背于教育规律;让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学习等次的同学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课堂中我们提倡练习要因人而异、分层布置。
像我在平常教学时,每堂课都要设计几套不同的作业:有难的,有易的;有几道题一组的,也有单独一道题的……课堂中,对于那些吃不饱的优等生经常悄悄递过一张小纸条给他加加餐;对于那些消化不了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复习一些刚练过的类型,强化掌握。如此一来,照此顾彼,一个也不落,学习效益提升明显。
总之,在教学课上,要注重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质疑问难,课堂上活而不乱,轻松愉愉地学习,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