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风味的传说 要少于100字

如题所述

  腊八粥

  传说一:朱元璋早年曾讨过饭,有一年腊月初八,他已经几天没吃饭了,饥寒交迫,忽然他看见一只老鼠钻进了洞,他想抓老鼠吃,就挖开了鼠洞,在里边却掏到一些米豆杂粮,于是他熬了一锅粥吃,免于冻饿而死。当了皇帝后,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就要熬粥吃,以作纪念,也含有忆苦思甜之意。
  传说二:岳飞遭奸臣陷害,被扣军粮,百姓闻讯,户户送去粥饭,岳军混合而食。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以后这个日子,百姓们都要煮腊八粥,怀念岳飞和岳家军。宋代最盛行喝腊八粥,无论宫廷、官府,还是寺院、百姓家,都争相煮腊八粥。《武林旧事》载:“十二月八日,即寺院与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亦叫“五味粥”或“八宝粥”。
  
  2.天津“狗不理”包子

  据传“狗不理”包子店开业于清同治年间,店主姓高名贵友,乳名叫“狗仔”。据传,高贵友小时候的脾气很倔强,倔起来连小狗来逗都不理睬。因此,街坊邻居都取笑他,叫他做“狗不理”。后来,高贵友去学厨艺。他制作的包子不仅选料十分讲究,而且技艺十分独到;味道更是十分鲜美,具有鲜明的特色,因而深受广大食客赞扬与青睐。慈禧太后慕名品尝后,“龙颜大悦”,不禁也大加赞赏。从此,这种包子“一登龙门,声价十倍”,也就闻名遐迩,生意越来越红火,慕名前来品尝包子的顾客与日俱增,纷至沓来,常常令高贵友忙不过来。
  后来高贵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经营新点子:即使店内桌上放上几大箩洗干净的筷子,顾客们想买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便照碗里的钱多少按价给包子。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离店,而高贵友忙得自始至终不发一言。于是街坊邻里们都取笑他说:“狗仔卖包子,一概不理睬”。后来,好事的街坊们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做“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也不表示异议。此店名一经传开,远近闻名,一直传至今天,可谓久盛不衰。
  
  3.京菜“叫化鸡”

  京菜中有一道名菜,其菜名很有趣,叫“叫化鸡”又叫“富贵鸡”,用截然不同的贫富两极词汇来命名这道菜是有来由的:
  “叫化鸡”原出于浙江杭州,是一些穷苦难民即“叫化子”或偷或讨来的鸡,经过烧热的土句熟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街头菜。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烂衫流落街头。其中一个叫化子头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化鸡”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当然觉得这鸡异常好吃,急问其名,叫化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化鸡”,便胡吹这鸡叫“富贵鸡”。乾隆就说这“富贵鸡”好吃。
  事后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这“叫化鸡”也因为皇上金口一开成了“富贵鸡”,成为名菜。
  
  4.云南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风味小吃。米线即米粉条,这是选用优质大米,经发酵、磨浆、滤条、蒸粉、压榨等工序制成的线状食品。过桥米线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作料做成。关于过桥米线的由来,老百姓更相信一个民间故事中所说的原由:
  从前,云南蒙自的一位秀才为了应考,他把自己关在南湖中的小岛上,日夜攻读。妻子每天给他送饭,因路远饭菜常常凉了,秀才便不爱吃。怎么办呢?一天妻子炖了一只肥母鸡,她用土罐盛了鸡汤,带上秀才爱吃的米线和佐料,用竹篮装了送去,当她端汤罐时,手被烫得缩了回来。原来,鸡汤上飘浮着一层厚厚的鸡油,保持了温度。于是,她把佐料放入汤内涮烫,再放入米线。秀才吃得热乎乎的,味道也觉着格外鲜美,大加赞赏。因为妻子送饭必须经过一桥,秀才便笑着对妻于说:“就把你今儿做的美餐叫做过桥米线吧。”从此,过桥米线便在民间传开了。
  
  5.陕西岐山臊子面

  相传周朝时,文王姬昌带人出外狩猎,在渭河畔遇见一条蛟龙从水中腾空而起,张牙舞爪,残害无辜。周文王令将士一齐射箭,一时空中箭鸣不止。顷刻之间长五丈重千斤的蛟龙眼瞎喉断,从空中跌落下来。由于蛟龙肉食后有延年益寿和驱恶除邪的作用,文王让厨师将蛟龙剁成厘米见方肉丁,加上佐料烂成臊子,把煮好的面条捞在碗里浇上汤和蛟龙臊子。只吃面,不喝汤,再把汤倒进汤锅,如此循环不但将士们吃上了蛟龙面,就连当地乡亲也沾了光,品尝了鲜美的蛟龙面。从此,岐山人仿效这种吃法,将猪肉烂成臊子,浇汤而食,这就是世代流传千百年至今的臊子面。
  
  6.河间驴肉火烧

  河间驴肉火烧据说起源于明初。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杀到保定府徐水县漕河,打了一场败仗。在饿得饥肠辘辘之时,有士兵出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杀马吃。而马肉纤维比较粗,不是特别好吃,但是饥不择食,就把马肉煮熟了夹着当地做的火烧吃了。哪知味道还很不错。于是后来当地老百姓也开始杀马做“马肉火烧”,而且马肉火烧因为曾经被皇上吃过而声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因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马。马成了战略物资,当然就不能由着老百姓夹火烧吃了。于是就出现了替代品——驴肉。驴肉纤维比马肉细腻,而且纯瘦不肥。河间驴肉火烧就在种种际会之下诞生了!
  
  7.“狮子头”

  “狮子头”现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家常菜,这看似寻常的一道菜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当年隋炀帝下江南,饱览了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在观光游览之余,他命御厨以四大名景为题,做出四道菜来。在当地名厨指点下,御厨终于烹制出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其中葵花斩肉即现在所说的“狮子头”。隋炀帝品尝后龙颜大悦,赐宴群臣,一时四大名菜倾倒朝野。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繁荣,权贵们饮宴成风,竞相请客。一次国公韦陟宴客,也上了这四道名菜,当“葵花斩肉”上桌时,只见那用硕大的肉丸子做成的葵花心,状若雄狮之首。有的宾客为取悦主人,趁机劝说道:“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史册,应佩狮子印。不如将此菜更名为‘狮子头’。”国公大喜,欣然采纳,从此“狮子头”风靡大江南北,并流传下来。
  
  8.武汉红菜薹炒腊肉

  红菜薹炒腊肉是湖北地区的一道具有独特风味的佳肴,尤以武昌洪山区的红菜薹炒腊肉最为正宗和美味。关于红菜薹炒腊肉这道菜,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孤身妇人因家境贫穷,四处逃荒要饭,勉强度日。一天,她来到武昌洪山区的一个破庙前,遇见一个名叫薹子的孤儿躺在地上可怜地哭叫,那妇人很怜惜这个孤儿,便将他带在身边一起要饭度日。二人相依为命地走了一会儿,来到一间破草房的门前,他们看见屋内有位老奶奶上气不接下气地咳个不停,便进屋去问那老奶奶有何不舒服,老人说:“我快不行了,门后边有块腊肉,你们拿去吃了吧!”那妇人不忍心将老奶奶的腊肉白白拿走。于是她爬到洪山上去采摘野菜,她发现有一种野菜长着长长的嫩薹,紫红的颜色,开着黄花。她将这种野菜摘回,与腊肉同炒,谁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真可谓天无绝人之路。那老奶奶吃了这腊肉炒菜后精神也好多了。打这以后,那妇人每天都到山上去采这种野菜,除了她们三人同食充饥外,还拿到街上去卖,久而久之,她们就以那孤儿的名字给这种菜取了个名字——红菜薹子。红菜薹炒腊肉这道菜也渐渐传开了。
  
  9.成都夫妻肺片

  话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都皇城附近,是成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人们只食用牛羊肉,忌食内脏,于是把所有内脏都扔掉了。
  那时有一对年轻的夫妇,男的叫郭朝华,女的叫张田正,他们看到这些废弃的内脏都被扔掉,觉得很可惜,小两口反正也还没有事做,正耽于生计,于是就清晨到屠场,在堆积的内脏堆中翻翻捡捡,挑选自己觉得还有吃相的打理干净上锅煮熟,反复试验,终于做到了牛肚白嫩如纸,牛舌淡红如桦,牛头皮透明微黄。此后再配以夫妻精心搭配的红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的酱油和鲜嫩的芹菜等各色调料,而炮制出这后世传诵的美食来。
  因起始卖的原料是用牛肉、牛心、牛舌和头皮等切成片杂烩在一起,称“荟片”,因“荟”与“肺”的音相近,传开后便叫“肺片”。因调制得法,香味浓郁,被称赞为“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听说有名客商品尝过郭氏夫妻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夫妻肺片”这一小吃更有名了。为了适应顾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不断改进,并逐步使用牛肉、羊杂代替牛肺。虽然菜中没有了牛肺,但人们依然喜欢用“夫妻肺片”这个名字来称这道菜,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10.永修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有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特点,色、香、味、形俱佳,有人称其为“美容食品”,外宾赞颂它“可列入世界名菜”。
  传说苏东坡曾到过江西永修一带,并为当地一个农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农夫为表感谢,特地留他吃饭。乡村美景陶醉了苏东坡,他不禁吟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正在灶间做饭的农夫听了,以为这是苏东坡在教他怎样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赶紧将猪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进锅里去煮,不料这样煮出来的肉还真是别有一番香味哩!自然,这一发明就算到了苏老先生的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06
保定素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闻名,槐茂酱菜、冰糖葫芦王、驴肉火烧、牛肉罩火烧、马家老鸡,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保定传统小吃。近年,保定餐饮企业纷纷投资石家庄,建起连锁店,传统的保定菜和保定小吃在石家庄“走红”起来。

冀菜分为三大流派,以保定为代表的冀中南菜,以唐山为代表的京东沿海菜,以承德为代表的宫廷塞外菜。近年来,叫得最响的是保定的直隶官府菜,“李鸿章烩
菜”“总督豆腐”“一品文官菜”和“一品武官菜”,从名称上就能体现出直隶官府菜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冀菜虽无缘八大菜系,但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
地方特色极具发展空间,从直隶官府菜入手,进而把冀菜推而广之,成为河北餐饮业内许多有识之士的目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